主席赴苏拜寿:用2万斤山东白菜大葱萝卜梨,从苏联换来三大工程

发布时间:2023-05-31 00:07:28 发布人:hao168

主席赴苏拜寿:用2万斤山东白菜大葱萝卜梨,从苏联换来三大工程 1949年12月,一辆从北京启程的列车,满载着2万斤来自山东的“农副产品”,浩浩荡荡地开往莫斯科。在车厢之内,有5000斤山东胶州产的大白

主席赴苏拜寿:用2万斤山东白菜大葱萝卜梨,从苏联换来三大工程

1949年12月,一辆从北京启程的列车,满载着2万斤来自山东的“农副产品”,浩浩荡荡地开往莫斯科。

在车厢之内,有5000斤山东胶州产的大白菜、5000斤莱阳梨、5000斤章丘大葱,还有5000斤潍县萝卜,它们用竹筐装好,盖上棉被,整整齐齐地摆列在车厢之中。

如果放在物流发达的现如今,这一运输场景或许并不稀奇。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火车和铁路运营成本并不便宜,如此大费周章的运输这么一车皮蔬果,是极其罕见的。

这一车厢的蔬果可不是寻常之物。此时它们身上肩负着的使命,是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换来数以百万吨计的钢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虽然在政治上,国家和民族迎来了新生,但是在经济建设上,摆在人们面前的仍然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

新中国可以说是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国家,建国初期,整片大地上一片残败,特别工业基础设施尤为薄弱。

当时的中国,别说和英法美苏这样的老牌工业国作对比,就连已经战败了的日本恐怕也比不上,国家急需建立自己的工业基本盘。

想要搞好工业,钢铁产业便是重中之重。在当时,中国并不缺铁矿,但是钢产量却是极低的,全国一年产钢量只有不到16万吨,这个数字甚至不足以给每家每户换一把新菜刀。

当时的毛主席谈及国家目前主要问题时,总是眉头紧锁:“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当时我国国内惟一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始建于1916年的鞍钢,鞍钢最早是由日本人从美国引进的技术所开办的。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自建立以来,鞍钢都是整个中国基础设施最好的,也最接近世界顶尖水准的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鞍钢就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大动脉。可惜的是,在辽沈战役时期,鞍钢工厂却迎来了一次大破坏,战役期间,鞍钢厂区曾经被国民党25师当作据点,最高峰的时期,有超过1.3万国军驻扎于此。

国民党人当然是不会管建设不建设的,在整个交战过程中,他们以鞍钢厂区为阵地,固守于此,在战事激烈的时候,大半座工厂更是直接沦为了战场,遭受过炮击,现场情况惨不忍睹。

等到战争结束以后,偌大的工厂已经彻底失去了生产能力,工人全部解散,道路两边处处都是损坏的机器。

由于长期无人维护,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昔日的工厂已经荒凉,杂草没膝,彻底成为了雉鸡和野兔的栖息地。

工厂内的机械部件、电器设备要么已经彻底长满生锈,要么直接被附近的居民“废物再利用”了,甚至就连楼梯扶手上的铜都被人扒的一干二净。

新中国成立以后,鞍钢虽然勉强开了工。但是整个工厂生产能力却一落千丈,整个厂内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高炉,工人们所用的炉子是用耐火砖堆砌而成的,钢水成型的也不是专业的铁缸,而是用沙子筑成的沙坑。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但产量低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后来地方政府试图先修缮厂房,机械人员再慢慢找办法,但就是修缮厂房这一个最简单的任务,最终都没能实现。

原来,鞍钢厂房在设计之初是经过严格测算的,必须按照标准精细施工,可在当时,全厂居然连一台水平仪都拿不出来,最终只能放弃。

根据计算,想要彻底修好这里,单单是用得上的图纸就有120多卷,共计两万余张。如果将其全部平铺开来的话,能够足足占满18亩地。这样的建设任务,哪怕是放在西方国家都称得上是个大工程,依靠此时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独力完成的。

因此,在当时想要能够迅速修复工厂,有且仅有的途径,就是获得苏联援助。

1949年12月,毛主席趁着为斯大林同志拜寿的机会,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

祝寿总归是要献礼的,况且此时我方还有求于对方,究竟该献些什么样的礼物,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所能生产且能够代表本土特色的产品极少,送些笔墨纸砚等古典文化产品,斯大林又不见得爱用,最终经过思考过后,人们选用了一批特色“农副产品”。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东西全部都是中国特产,斯大林在苏联是吃不上的,至于斯大林喜欢哪样,那就交给他自己挑去吧。

用农副产品换工业,听起来很划算,在当时也是我们国家贫弱之下的无奈之举。

此次出访苏联是毛主席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出国,在列车抵达莫斯科以后,苏联方面以极高的礼遇接代了主席,并且邀请他到了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进行会面。

毛主席和斯大林虽然并未见过面,作为红色阵营的两大领袖,两人早已神交已久,虽然语言不通,两人还是聊得十分尽兴,一直讲了两个多小时。

闲聊结束以后,斯大林步入了正题:“你这次远道而来,我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斯大林的意思很明显,新中国作为东亚大国,与苏联直接接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外交、政治、经济上都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斯大林希望能够趁着这个机会,双方签订一些合作条约。

对此,毛主席也表示了赞同,他的回复是:“要我看,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好看”,是指能够公开拿出来向世界各国展示中苏友谊,“好吃”,则指的是能够使双方都能因此得到实际利益。

中苏之间的谈判一直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最终,在1950年3月,中苏签订了第一个技术援助议定书:《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议定书》。

对于鞍钢的营建总体上分为“三大工程”,也就是:七号高炉、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

这三大工程分别负责了冶炼、生产和加工。

只要完成了这三项,那么中国钢铁产业就算是有了基本的骨架,未来的飞机、坦克、军舰才有了自行制造的先决条件。

当时中苏关系正值蜜月期,苏联方面的支援可谓是不遗余力。除了上百名顶尖专家之外,他们还向中国开发了顶尖的设备和技术,有些设备在苏联也是刚刚研究成功,第一批产品便直接就用火车送往鞍钢。

为了能够赶在1953年结束工程,当时的我国也发布了“全国动员令”,从各地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征调了数万人,予以配合。

这段时间,整个鞍山都笼罩在一股热火朝天的气氛之中,大楼里彻夜通明,工地上喧鸣震天,就连街道上的行人走起路来那也是大步流星……整座城市都在向着恢复生产大步迈进。

修复工厂最为迫切的无疑是器材。

此时的鞍钢几乎等同于一座空厂,现存的机器和零件,十不足一,由于缺口太大,如果全部依靠苏联本土生产制造,工程恐怕要拖到几年之后都无法开工。

为了能够填补缺口,时任鞍山市委书记的杨春茂想到了“募捐”。

早年鞍钢在战乱中垮台,当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捡有一两件的“铁件”,如果能够把民间散落的零件搜集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为此,鞍山市委发布了《为号召市民献交器材运动布告》,向鞍山本地的工人和居民发出号召,请大家支援工厂建设。

出人意料的是,这份布告刚刚发出去一天的时间,就有上万名群众把各种设备、器材运到厂区,小到一根铜管,大到贵重器材,应有尽有。更令人感动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机械本不是鞍钢出产的。

当时附近的一名电修厂工人魏荣夫,在看到消息以后,他居然把自己过去开电料行攒下的148件原材料全部无偿献出。后来的群众中还掀起了刨冰雪,挖废料的浪潮,只为能够多为鞍钢捡一些零件。

在全市群众的鼎力支援下,鞍钢修复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除了鞍山本地人以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也不在少数。

1951年的中国,最为响亮的口号是“支援鞍山”。几乎全国的工业设施都开足了马力,支援三大工程的建设。

有一次,鞍钢缺少一批电焊条,国内也没有多余货物,大连造船公司居然放弃了既定的计划,把全部150吨电焊条送给鞍钢。

除此之外,鞍钢所需的木材由大、小兴安岭的伐木场提供,水泥由整个东北67家水泥厂二十四小时供给,大连供应石棉,重庆供应重轨,上海供应电缆电线……

根据统计,在鞍钢进展最为火热的时候,全国有将近六十个城市和两百个企业开足了马力,为其提供后勤保障。

有一次,鞍钢设备处急缺一台小型变压器,这种设备在当时很难搞,必须要提前数月定制才能拿到。但是为了不耽误钢厂的施工,锦州电气厂连夜赶工,居然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造了一台机器,连夜送往鞍钢,在工期内顺利交付。

中国人的积极性也感染了当时的苏联专家,在攻克七号高炉时,当时出现了一个技术难题,十几人的专家团队研究半天,都没能搞明白。

后来一位苏联专家拍板:“别再讨论了,这个问题交给我!”随后便带着图纸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这位苏联专家一走就是足足七天七夜未露面,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他凭借着几十个馒头和七天的高压劳动,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等到七天以后,这位专家从屋里出来时,活像一个“流浪汉”,只见他头发胡子淹没全脸,满身油墨,把人吓了一跳。

鞍钢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它是一个时代,更是一种精神。

鞍钢建设期间,在华苏联专家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在当时的鞍山市里,不但中学必修课程中有俄语,连电影院放映的也大都是苏联片,甚至父母还经常会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苏联名字。

有一次休假期间,几个苏联专家坐火车来到了北京游逛,走着走着就到了中南海门口,当得知这便是中国的“克里姆林宫”以后,几人十分惊讶,半开玩笑地向警卫人员请示:能否同毛主席见一见?

当时的几个专家本是没有见面的准备和打算的,毕竟哪怕是在苏联,他们也不可能随时都能见到斯大林。

令人意外的是,通报了没几分钟,警卫就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过来过来,主席同意了。

这天下午,几个苏联专家在中南海的会客厅,同毛主席一直聊了数个小时。

后来苏联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愤怒,质问这几个专家,为什么要去打扰中国最高领导人?

这几人的答复是:我们也不知道毛为什么会接待我们。

1953年冬,在经过无数人几年的忙碌之后,在苏联权威工程师罗曼可的亲自坐镇下,鞍钢无缝钢管厂进行了竣工以后的第一次生产。

当天下午14时20分,鞍钢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完成,在对其进行检测后,罗曼可告诉了身边的人:“就算在苏联,这根钢管的质量也是上乘的!”

鞍钢无缝钢管厂项目,成功了!

钢管冷却的第一时间,现场工人便切下了一段20厘米长的样本,送至北京,连同送往的还有一封署名为“鞍钢全体职工”的信件:

“当此第一个国家五年建设计划的第一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之际,我们兴奋地向您报告: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第七号炼铁炉,都已提前竣工,并开始生产,国家交给我们的“三大工程”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了。”

接到这封信件以后,毛主席激动万分,亲笔向鞍钢工人回复:

“三大工程的提前完工,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鞍钢三大工程的胜利完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