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罕见的彩照曝光:一脸脓包,面露阴险,为何受尽慈禧宠爱?

发布时间:2023-05-31 12:48:38 发布人:hao168

李莲英这个名字一直以来都被与慈禧太后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他成了慈禧太后一种标志。但问题来了,在看到李莲英真实照片,尤其是特地上色还原后的彩照,我实在想不出这样面露阴险,一脸脓包的人,为何会受尽慈禧宠爱

李莲英这个名字一直以来都被与慈禧太后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他成了慈禧太后一种标志。但问题来了,在看到李莲英真实照片,尤其是特地上色还原后的彩照,我实在想不出这样面露阴险,一脸脓包的人,为何会受尽慈禧宠爱?人难道不是视觉动物,会喜欢长相好看的吗?

原因很简单,李莲英实在是太小心谨慎。李莲英是慈禧最为宠信的宦官,打破了雍正皇帝设置的对太监最高官职限制(最高不可超过四品),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同时还能够直接监管家国大事。

按理来说这样的权势滔天的宦官早就得被朝臣们弹劾个底朝天,但实际上李莲英虽然屡屡被弹劾,但没人找到得到他真实的罪状,与其说那些大臣是弹劾他,不如说是借着抨击他来发泄对慈禧干政的不满。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有另外一位特别宠爱的官宦名为安德海,曾在辛酉政变中帮了慈禧大忙,可以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跟他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被晋升为太监总管,受到众人追捧。权势加深后安德海开始目中无人起来,背靠慈禧作威作福,引得不少有志之士欲杀其而后快。

1869年,违反宫规擅自出宫敛财的安德海恰巧撞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中,丁宝桢实在看不过去安德海的所作所为,直接根据律例将其正法。

安德海死后慈禧暴怒,立刻就要惩治丁宝桢,但问题在于丁宝桢是该规矩办事,如果一位遵照规矩秉公处理的大官,就因为处置了慈禧的亲信而获罪,那慈禧以后哪里还有威严可言?因此在多方劝说下,慈禧只能绕过丁宝桢。

安德海之死不仅给李莲英提供了相伴慈禧身侧的机会,还给他敲响了警钟,告诫他哪怕得势也得注意分寸,不得嚣张行事。这样的观念深入到了李莲英的一言一行中,他不嚣张,不弄权,虽然获得慈禧看重后难免会贪财,但他注意分寸,就连朝臣也难以抓住他的大错。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跟光绪帝势如水火,但偏偏李莲英不仅是慈禧宠信之人,连光绪都对其推崇有加,甚至曾哭着说:"若无李安达,我活不到今天。"

当年北洋水师训练完毕后李鸿章申请让群臣前去检阅,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就作为代表前去巡视。但这醇亲王不仅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光绪乃是过继为帝,之后的溥仪同样如此),慈禧肯定对他不放心。

醇亲王自己也知道慈禧的顾虑,所以主动邀请李莲英陪同自己前往检阅,其实就是向慈禧表示乐意接受李莲英的监视。李莲英聪明就聪明在他从不自大,知道醇亲王给的是慈禧的面子,而非自己的面子,所以压根不多事,陪着醇亲王去检阅时都恭候在一旁,回屋后也不接见任何人,朝臣想弹劾都没办法。

正是因为李莲英这种小心谨慎且为人圆滑的性格,使得慈禧对他一直宠信有加。李莲英因为地位步步上升,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时刻伺候着慈禧,慈禧倒是反过来主动找李莲英,在颐和园的时候动不动喊李莲英一起去"遛弯",并且他们早中晚三顿饭都要打发小太监互相问候。

不过随着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李莲英的这种小心谨慎反而成为了一种错误,尤其是戊戌变法后李莲英并没有鲜明的表示站队慈禧,这让慈禧心生芥蒂,慢慢对其疏远。

但此时李莲英也不在意这些,他还是那个身居高位的总管,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他还好好的活着,并且成为了难得的能够作为权宦还功成身退颐养晚年的代表,在慈禧去世后"辞职"出宫,最终卒于疾病。

晚清到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一段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跟以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思想、中外文明在这一刻交汇相融,碰撞出了巨大的火花。

生活在民国时期的那些人,其实更能突显出人性的复杂化,不论是那些威名赫赫的将军们,或者家喻户晓的文人学者,包括今天说的这个李莲英,他们的人生道路其实都充满着矛盾,李莲英作为慈禧的心腹,却夹在光绪与慈禧之间迟迟不站队就是最好的体现。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