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不相信洪承畴在松山能打败皇太极?

发布时间:2023-05-31 15:19:45 发布人:hao168

很多人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两军战役的转折点,其实不然,从后面的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清军皆败于明军可以得到一个事实,萨尔浒之战只是让清军坐大,但是并没有到转折点的地步。补充一点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分别是在天启

很多人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两军战役的转折点,其实不然,从后面的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清军皆败于明军可以得到一个事实,萨尔浒之战只是让清军坐大,但是并没有到转折点的地步。补充一点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分别是在天启六年,天启七年期间进行的,不得不让人对这个“木匠皇帝”竖起大拇指。真正明清双方的转折点,决定性战役是明清双方于崇祯十三年到十五年之间进行的松锦之战,此一战,大明九边“精锐”全赔在这一战中,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这里我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崇祯相信洪承畴能在松山打败皇太极,松锦之战的结果能不能改变?

这个假设我会根据松锦之战的双方实力,战争过程,失败原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在进行之前,我们也不能省略一个人,那就是明末的第一主角崇祯帝,崇祯帝最不擅长的就是做选择题,无数个选择给到他都选了错误的答案。朱由校让他用好魏忠贤,杀或不杀,选择杀之后自己要亲自面对流氓的东林党。与皇太极议和,两个选项直接不选,导致皇太极进攻北京,卢象升被杀。张献忠投降,杨嗣昌让张献忠去打李自成,崇祯帝说这样做没有道义,结果后面张献忠又造反,逼洪承畴出战,逼孙传庭出战,二次与清军议和,迁都等一次次有用的判断都没做到,如果不是自身的实力原因,这运气也是差到极点。

回到松锦之战,先说一下起因,明崇祯十一年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部队进攻明朝,皇太极劝降祖大寿不成,于崇祯十三年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同年六月,皇太极指挥清兵兵临锦州,开始了围城的持久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崇祯帝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再说战争过程,崇祯十四年三月,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刻机寻找战机,朝廷以粮草不济,促其速战,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同年七月,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明军初战告胜,清军兵马死伤甚多,并重伤多尔衮,皇太极亲自上阵,看到洪承畴后方漏洞很大,制定了切断后方的战略。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会松山,锦州一带,由于崇祯帝不顾实情一味催促,洪承畴被迫放弃了“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让将士带三天军粮,企图背水一战,无奈军心不稳,决战不成只能突围,被清军阻截,死伤无数,松锦之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最后说一下失败的原因,1:盲目催战,以致于洪承畴:“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2:督监不和,洪承畴根据祖大寿的“逼以车营,毋轻战”意见,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但是,监军张若麒却反对,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导致兵士不知所命。3:指挥失误:洪承畴在后续处理上,没有做好,尤其是只带三天干粮,直接导致军心不稳。将士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兵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兵,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松锦之战,明清两方实力相当,洪承畴与皇太极也是棋逢对手,否则也不可能僵持那么久,如果崇祯能完全信任洪承畴,洪承畴实现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用火炮平推骑兵的战术,是不会大败,但是明军放弃火炮的优势,与清军野战,直接决定了明军必然的失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