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强词夺理,叫做“努尔哈赤《七大恨》”

发布时间:2023-06-01 09:16:22 发布人:hao168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布起兵反明。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努尔哈赤是个能够以“十三幅铠甲起兵”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他的“七大恨”把他渲染成了一个饱含屈辱、饱含无辜的受害者的形象,故而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正式宣布起兵反明。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努尔哈赤是个能够以“十三幅铠甲起兵”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他的“七大恨”把他渲染成了一个饱含屈辱、饱含无辜的受害者的形象,故而,努尔哈赤的起兵就被赋予了一些“正义”色彩。然而,再次回眸历史、重新梳理当时情况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七大恨”只是另外一种“何患无辞”

“七大恨”的最初版本早已消失,现存最早记载七大恨内容的文献,是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率部攻打卢龙县时所发榜文——《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这个和《清太祖实录》中有些出入,但因更为久远,可信度也是最高。“七大恨”的内容如下:

·我祖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吴尔古代)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谓恼恨二也。·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敢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将来,非有意欺背也。会值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遣干骨里(纲古里)、方巾纳(方吉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究出□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良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南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马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谓恼恨者六也。·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一条恨就是一个故事,咱们接下来进行逐一分析:

一,明朝杀害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在当时是一名酋长,为了笼络势力更大的、建州左卫的王杲,他主动联姻,不但让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娶了王杲的女儿,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王杲的儿子阿台。

然而,好景不长,王杲不愿接受明朝的统治,处处与明朝做对,这让觉昌安感到不安,于是,他私下与明朝联系,表示愿意臣服。后来王杲杀了明朝的一个副总兵,激怒了李成梁,李成梁亲率大军来伐,觉昌安父子就成为明军的向导,最终王杲被擒,押送北京后被处以极刑。

王杲死后,他的儿子阿台继续抵制明朝,李成梁再次发兵将阿台围困在古勒寨。觉昌安想救孙女和孙女婿一命,自愿前往劝降,可是久久未出,于是,塔克世就进去查看。而在此时,尼堪外兰却喊出“能杀阿台者,即为此城城主”,结果导致阿台内部兵乱,阿台被杀。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顺后,“诱城内人出,男妇老幼尽屠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第1卷)。当时场面混乱,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也死于非命。

这就是努尔哈赤后来为何一定要杀死尼堪外兰的原因,也是李成梁处处提拔努尔哈赤的原因——他是有愧的。

努尔哈赤父辈被杀之后,朝廷接受李成梁的建议,给了努尔哈赤丰厚的赏赐:

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自此岁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

而努尔哈赤也欣然接受了。

努尔哈赤父辈之死确实有冤,但是,明朝及时弥补了这个错误,并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原谅,因此,这一点绝对不能成为努尔哈赤“反明”的旗号;

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女真,欺压建州女真;四:明朝在建州与叶赫的部族争战中出兵帮助叶赫

这两条咱们放在一起进行解释比较方便

明朝是从元朝手里夺得天下,元朝也就是蒙古。元朝虽然败退回漠北,但依然强大,经常骚扰明朝边境,直到李成梁镇守辽东之后才将其平息。蒙古消停之后,辽东地区的威胁就剩下海西女真了。海西女真包括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等部落,任何一支在当时都能碾压建州女真。可是,经过李成梁的多次绞杀,这些部落也开始没落,这才有了建州女真的崛起。

为什么科普这段历史?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明朝在辽东部族地区的策略就是“枪打出头鸟”,谁势力大就打压谁,绝不让哪个部落成为“一家独大”。而努尔哈赤正是在李成梁的袒护下,才得以壮大,否则,“13幅铠甲起兵”只能是个笑话,李成梁随便动动手指就能捏死他们。因此,努尔哈赤指责明朝袒护叶赫是根本没有依据的,即便后来对“九部联合”给予了一定的帮助,那也是为了维护辽东平衡、限制建州女真的扩张。

说“欺压建州女真”,估计努尔哈赤自己都不信这句话;

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明朝确实有过关于“不得越境”的禁令,但这条禁令也只局限于辽东的部族之间。当时所有部族都已经归顺明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朝要到哪个部族去,还得经过当地部族的同意吗?这也算是“越境”吗?

努尔哈赤当时仅仅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遵循“不得越境”的禁令理所应当,触犯之后也必须接受相应的惩处。可他却处处都想和明朝相提并论,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五:明朝支持叶赫部背弃盟誓,将已许嫁努尔哈赤的女儿转嫁蒙古

这指的是叶赫部的草原美女东哥,东哥在各种史料中都被描绘成一幅倾国倾城的模样,各部族首领都希望能娶到这位“草原第一美女”

东哥起初确实被指婚于努尔哈赤,但是,后来在九部联合攻打努尔哈赤时,东哥的父亲布斋贝勒被杀。当叶赫部向努尔哈赤索要布斋尸体时,努尔哈赤竟然将尸体一剖为二,只给了叶赫部一半。这种羞辱行为遭到东哥的抵触,叶赫部向外放话:谁能灭了建州女真,就将东哥许配给谁。先是答应许配给哈达部,可哈达部却被努尔哈赤打败;后来又答应将东哥嫁到辉发部,没想到辉发部也不堪一击;再后来,乌拉部也牵扯了进来。无奈之下,叶赫部最终将东哥许配给了蒙古部落的首领莽古台吉,此时的东哥已经33岁

东哥悔婚是真,远嫁蒙古也是真,但如果努尔哈赤没有做出那样的残暴之事,东哥会拿自己的青春做赌注、与努尔哈赤拼死一搏吗?

凡事有因才有果,可努尔哈赤只说结果、不提起因,将东哥悔婚的责任也归咎在明朝身上,这一点显然也站不住脚

六:明朝驱逐居住在边境的建州百姓,毁坏其房屋田地;七:明派遣官员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两点也放在一起解释,因为这就是一码事

努尔哈赤灭了哈达部之后,就将哈达部的领地和耕地占为己有,这引起明朝的不满。一方面,明朝在部族中间采取的策略是“平衡”为主,不允许出现“一家独大”,这有利于朝廷的统治;另一方面,哈达部与叶赫部交壤,努尔哈赤对叶赫部的仇视由来已久,若任由努尔哈赤占领哈达部属地,势必会对叶赫部形成威胁。于是,明朝下令让努尔哈赤从哈达部属地上撤回,努尔哈赤迟迟未动,于是,明朝就将占据了柴河等地的建州女真人强行驱逐,这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六恨

当时万历皇帝派守备肖伯芝为特使,前往建州女真劝说努尔哈赤放弃哈达部属地,顺便探测一下努尔哈赤的实力。肖伯芝到达建州女真后,坚持让努尔哈赤行跪拜之礼,这让努尔哈赤十分不满。这就是第七恨

看看这两“恨”,哪一个说得过去?

作为一个正统王朝,明朝有权力对属地内的各个部族进行安置和调整,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地区的秩序稳定,这才符合国家和统治者的利益。从“稳定”的角度来看,明朝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算出格,更谈不上对建州女真的欺压

努尔哈赤之所以要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揉合在一起,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反叛行为显得师出有名。拿东哥来说,指婚时没有明朝参与,悔婚也完全出于个人情绪,至于期间发生的接连指婚,那也是叶赫部自己的决定,和明朝一点瓜葛都没有,但还是成为“七大恨”之一,这完全就是“鸡蛋缝里挑骨头”,没事找事罢了。

努尔哈赤作为被李成梁扶持起来的一股势力,他比谁都清楚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执政理念,此前的蒙古、海西女真为何不断遭到明朝的打压?就是因为过于强大,会威胁到明朝在辽东的统治。退一步说,如果李成梁没有打压蒙古、打击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根本就无法抬头,更别说做强做大了。建州女真受益于明朝的辽东政策,可是,当这些政策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努尔哈赤就完全否定了这些政策的必要性,这是明显的忘恩负义、自私自利。在这种前提下诞生的“七大恨”,又如何能站得住脚?

清朝后人将“七大恨”渲染的好像多么仇深似海一样,其实,强词夺理而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