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长期关注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该方向研究不仅有助于回答人类起源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人类独特身体结构特征的演变历史。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演化学、药理学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仅有
人类长期关注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该方向研究不仅有助于回答人类起源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人类独特身体结构特征的演变历史。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学、演化学、药理学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仅有不到1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参考基因组被测序。
近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教授团队联合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教授团队、西北大学齐晓光教授团队和其他国内外合作者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hylo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imate evolution”(基因组学分析提供了对灵长类演化的洞见)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回答了与灵长类演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灵长类动物演化或受物种大灭绝事件影响
灵长类动物有超过500个物种,分属于16科共79个属中。其中,原猴类(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灵长类,它们分布在非洲、南亚和东亚,狐猴、懒猴和丛猴等属于这个类群。简鼻类(简鼻亚目,Haplorrhini)是现代灵长类的主体,分布在欧亚非大陆的狭鼻类(含旧世界猴,Catarrhini)和分布在美洲大陆的阔鼻类(新世界猴,Platyrrhini)都属于这个类群。人类属于狭鼻类,与黑猩猩、红毛猩猩、大猩猩等大猿的亲缘关系较近。
据介绍,此次研究对象覆盖了50个灵长类动物物种,跨越了38个属和14个科,其中包括了之前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新世界猴和原猴;研究中有27个新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这些新数据可以提供更多、更准确的遗传信息。全面的数据则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历程。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推断了灵长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并推断出所有灵长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出现在大约6829万到6495万年前。
专家表示,这个时间距离6550万年前那次造成非鸟恐龙灭绝的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非常近,大致临近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时间。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可能受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的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重建灵长类的祖先核型演化过程,观察到在染色体水平上核型演化模式总体上是保守的。这表示在不同谱系之间,染色体大多数都保持了类似的结构和数量。
“在先前的研究中,对于人类8号染色体的起源问题,由于数据不足,研究者认为人的8号染色体是继承自灵长类的祖先某条祖先染色体,这条染色体在新世界猴中发生了断裂事件,分化出两条新的染色体。最新研究发现,这一观点可能是错误的。”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生命演化中心周龙告诉记者。
最新研究采用了更多染色体级别的原猴物种进行研究,弥补了之前由于数据不足而导致偏差的问题。这项研究发现,人的8号染色体对应到原猴的两条染色体上。因此,研究人员推测类人猿下目祖先以及所有灵长类祖先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狭鼻类出现后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最终演变成人类8号染色体。这项研究校正了前人对人类8号染色体在灵长类物种中的起源历程的推断。
人类第8号染色体在灵长类起源过程中不同假说的示意图。张国捷课题组供图
灵长类动物大脑经历了快速演化
灵长类动物在演化过程中的大脑体积变化非常引人注目。最初的原猴亚目和眼镜猴,它们的脑容量非常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世界猴及旧世界猴出现后,它们的脑容量不断增大,最终在大猿类和人类的演化过程中,相对脑容量进一步增大。相对脑容量的增大与智力程度密切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物种演化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基因在灵长类的演化历程中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即倾向于富集更多氨基酸变化)。这包括一些前人的实验研究已经发现的与大脑发育有关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小鼠的大脑功能受损。
例如小头畸形是人类严重的神经系统缺陷,脑容量由于神经细胞增殖能力受到阻断而变小。与小头畸形相关的基因在多个分支受到强烈的正选择,被认为可能在人类脑容量增大中发挥了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非编码区域在四个关键的灵长类演化节点(类人猿下目的祖先、狭鼻类祖先、大猿祖先和人类)中发生了加速演化。这些区域落在大脑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区域,这些结果表明了灵长类动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调节大脑相关基因的表达不断地优化大脑构造。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表明在灵长类动物大脑演化成更发达形态的过程中,有很多基因和调控区域参与,这丰富了我们对灵长类大脑演化分子机制的认识。
灵长类物种脑容量演化历程及此过程中基因组上的变化。张国捷课题组和吴东东课题组合作供图
猿类尾巴丢失或与基因调控序列突变有关
尾巴是很多动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动作灵敏的灵长类物种,长短不一的尾巴能够帮助它们稳定身体、转向和控制速度。“然而,猿类和人都失去了尾巴,这成为它们区别于其他灵长类的重要特征。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能与一些特定的基因调控序列的突变有关。”周龙说。
在人猿共同祖先中,研究人员检测到多个基因的非编码调控区域积累了大量变异,其中包括KIAA1217。人的KIAA1217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脊柱和尾椎畸形,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而在小鼠中,这个基因的突变则会导致尾椎数量的减少。
研究人员发现,这个调控区域落在基因的增强子区域,并且与KIAA1217基因落在同一个拓扑结构关联域中,证明这个区域和基因有很强的交互作用,可能调控了KIAA1217基因的表达。
专家表示,猿类这个区域内的DNA序列和其他灵长类有很大不同,推测这些区域的突变可能导致KIAA1217基因表达失衡,导致猿类失去尾巴。尽管这一假说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但是这一发现已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猿类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长类动物在适应各种环境和食物的同时,不断经历骨骼、体型和消化系统的演变。这些演化也对灵长类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有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在灵长类祖先中,有四个与骨发育相关的基因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此外,研究人员在长臂猿中也发现了四个正选择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异会影响骨骼长度,延长的前臂对长臂猿在树上活动和觅食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灵长类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消化系统,有些灵长类如叶食性的疣猴喜欢吃树叶。为了适应这种饮食,它们演化出独特的前肠系统。此次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关键的消化基因在疣猴的祖先受到正选择而积累了特殊的氨基酸变异,来适应这种特殊饮食的状态。疣猴演化出能够消化脂肪酸的能力,配合它们独特的前肠和肠道微生物使它们能够应付食叶性饮食。
KIAA1217基因的调控区域在猿类中的快速演化可能导致其丢失尾巴。张国捷课题组和吴东东课题组合作供图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拜登:美国避免了一次经济崩溃】当地时间6月2日,美国总统乔·拜登在白宫就即将出台的...
今天带来《遗迹2》武器哀痛手枪的获取方式。《遗迹2》是一款联机第三人称类魂射击游戏,...
幻塔这款游戏于近期开启了迷瘴沼泽新地图,不少玩家都喜欢去新地图里面找风景,那么幻塔...
《天地归虚》是一款中国上古神话题材的修仙RPG+策略战棋游戏。里面有不少的成就,这些成...
大家好,小编推荐的果冻传煤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是一款宅男晚上在手机上看片的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