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83米的李鸿章身穿黄马褂惊艳美国街头,归来后一言不发

发布时间:2023-06-03 09:23:08 发布人:hao168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8月28日,73岁的李鸿章带着使团来到美国纽约街头。整个纽约街人头攒动欢呼声四起,礼炮、军、警和豪华马队排了很远,他们都在应着号子齐声呐喊,欢迎李鸿章的到来,媒体工作者举着相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8月28日,73岁的李鸿章带着使团来到美国纽约街头。整个纽约街人头攒动欢呼声四起,礼炮、军、警和豪华马队排了很远,他们都在应着号子齐声呐喊,欢迎李鸿章的到来,媒体工作者举着相机包围了李鸿章,纷纷对准这位身穿黄马褂的老者拍个不停,吵杂声四起,整个纽约就像沸腾了一般。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他才刚刚经历了美国一波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当他的游轮快抵码头时,岸边早挤满的来围观的美国人,他们都拿出狂欢节般的热情手舞足蹈,岸边一排美国军舰也开奏响礼炮表示欢迎。其中有 一艘名为“摩霍克”号的轮船特别显眼,特许迎接李总督的清朝人登船。船上飘扬的全是清朝旗帜,上层甲板上也全是清国人。

他们向美国人展示了他们传统的迎接仪式。先是鞭炮齐鸣,然后是数百人应着号子齐声呐喊。同时,悠扬的清朝音乐奏起,伴随着令李鸿章振奋的清朝歌曲。

之前整个美国早就听说李鸿章要到访,只是李鸿章乘的油轮先驶向了沙俄、德国、英国,最后才抵达美国。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还准备,要好好迎接这位能为他们带来巨大好处的“东方俾斯麦”。其实李鸿章在各个国家都受到高规格待遇,在美国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尤其隆重。

在人群中,长期处于晚清政坛的李鸿章有一种独特的气势,1.83的李鸿章身穿黄马褂显得特别的高贵,他迈着矫健的步子,行走在白人中间,惊艳美国街头。

他们了解到李鸿章好面子,就尽力满足他,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率要员接见李鸿章,把他安排在了“奢华酒店的鼻祖”——华尔道夫酒店里,在这里给他最隆重的接待,李鸿章成为历史上下榻该饭店的第一位华人政要,后来的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也常光顾该酒店,他去世后其夫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永久住所。

可是当酒店工作人员领着李鸿章走进一个“小房子”时,他感到很压抑很憋闷,马上问:“花园呢?喷泉呢?这房间怎么这么小?为何没有窗户?”李鸿章看到房门自动关闭,“房子”上升,很惊讶,后来才知这是电梯……

不过,到了2014年10月6日,美国该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以19.5亿美元价格被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收购。

接着李鸿章又参观了费城与华盛顿,又一次看到城市的繁华,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看到人在自行车上行动自如,他为看到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感慨不已。

其中更让李鸿章感慨的是美国那些林立的高楼,他说:“那些高楼足有20层甚至应该更高……贵国建了许多,它们虽高,但看起来却十分坚固,我想即使狂风也不能摧折。在大清国还没有这样的楼。我想大清很难建这样的楼,即使建起来了,根基不大稳固,也很快会倒塌罢。”

一想到清国四面受列强欺凌,内忧外患,他就感到特别难过,倍感压力。这次出访美国,他的心中堆积了太多的不甘与辛酸。他多么希望,大清也能如此强大。可是,清朝的衰败在乾隆时就已经开始了,严重的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才开始派李鸿章出访欧美,可是气数已尽的大清已不是他一己之力能拯救的。

李鸿章一生好强好面子,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在国外。

他中过一次风,一面脸面神经麻痹,有些僵硬,仔细看的话,他的两面脸有些不对称。作为外交大臣的他,代表着整个中国的形象,每次出使国外他都尽力保持优雅的微笑和人交谈,让人感到亲切、平易近人,英国首相格莱斯顿与李鸿章会谈后,称赞其风采:“格莱斯顿在与李鸿章会谈后,曾对记者称赞其风采:“不啻铭肝镂鬲,使人不能去诸怀”。这次出访英国特意赠送李鸿章佩戴大十字级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可是这次出访,他在无意识中失了面子,回来后他心思沉重,一言不发,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自责,为自己闹出的笑话而沉思,为大清的将来而忧心忡忡!

在德国,医生以“电照法”(即X光)为他检查在马关遇刺时仍留在脸上的子弹的神奇情景,美国的摩天大楼、自由钟,各国的厂矿、学校、工厂等等一遍又一遍地浮现在他的脑海。

他决定更加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可是5年后,他却带着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牵挂累死在任上。

如今百年耻辱已成过往,知耻而后勇,铭记历史,谨以史为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