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灭亡:2700位王爷“分蛋糕”,被清军各个击破

发布时间:2023-06-03 10:24:25 发布人:hao168

太平天国2700位王爷“分蛋糕”,彼此并没直接隶属关系,还见死不救,如同一盘散沙,被湘军各个击破。一、“首义五王”时代,东王杨秀清名义上指挥全军太平天国的实际缔造者,是南王冯云山,而不是天王洪秀全。从

太平天国2700位王爷“分蛋糕”,彼此并没直接隶属关系,还见死不救,如同一盘散沙,被湘军各个击破。

一、“首义五王”时代,东王杨秀清名义上指挥全军

太平天国的实际缔造者,是南王冯云山,而不是天王洪秀全。从宣传拜上帝教到组建队伍、策划起义方案,都是冯云山在操办。如此,南王冯云山创造“军师负责制”,军师手握实权,天王作为“虚位”元首存在。

1848年,杨秀清、萧朝贵凭借“跳大神”的本领,先后取得“天父传言”与“天兄传言”的资格,快速崛起,力压洪秀全、冯云山。“天父”与“天兄”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维持信仰需要,洪秀全、冯云山做出让步。

韦昌辉、石达开以巨额资产注入拜上帝教,家族力量强大,带着众多兵马参加金田起义,地位很高。但是,韦昌辉、石达开在“教权”方面欠缺,没办法跟杨秀清、萧朝贵掰手腕,只好暂时妥协。

太平天国如同一家企业,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都有自己的贡献和“股份”。1851年12月,永安封王,杨秀清是东王、萧朝贵是西王、冯云山是南王、韦昌辉是北王、石达开是翼王,是为“首义五王”。

理论上讲,东王可以“节制诸王”,军国大事都是杨秀清说了算,实则不然。从永安突围以后,杨秀清并不能真正节制萧朝贵。原因很简单,萧朝贵勇猛,麾下悍将众多,身体素质好,还是“天兄”。杨秀清身体不行,精力不够,难以跟“天兄”长期斗争,毕竟“天父下凡”也需要精力。

萧朝贵究竟多狠?为了拉拢罗大纲,萧朝贵不惜“天兄下凡”,处死杨秀清的岳父陈来,而东王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可以说,萧朝贵活着,杨秀清就不可能掌握全军,即便名义上“节制诸王”。

1852年10月,萧朝贵千里奔袭长沙,只带2000兵马,以及林凤祥、李开芳等悍将,兵力不足。杨秀清没有及时出兵增援,太平军无法全面合围长沙,萧朝贵亲自上阵拼杀,被炮弹打死。

萧朝贵阵亡,杨秀清掌握大权,但西王麾下兵马众多,不一定听话。如此,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中原,麾下的2万精兵,几乎都是萧朝贵的旧部。结果都知道,北伐军覆没,孤立无援,十几位大将阵亡。

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由于不具备“教权”资格,对杨秀清不敢有过多的反抗,基本都能听从指挥。杨秀清策划全局,排兵布阵,韦昌辉、石达开都会严格遵守,从而取得胜利。

湖口之战,打残湘军主力;经营江西之战,横扫曾国藩湘军;连续摧毁“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京师之围,都是在杨秀清指挥下取得的。可以说,杨秀清是军事上的“领袖”,诸侯王都要听话,不敢不服从。

当然,韦昌辉、石达开服从指挥,不是因为杨秀清的“恩泽”以及威望,而是因为他享有“天父传言”的资格。杨秀清表演“天父下凡”,装神弄鬼,韦昌辉、石达开不好揭穿,因为这关系到太平天国的稳定,但未必就真心服从。

杨秀清也是明白人,韦昌辉、石达开手握重兵,若不是看在“天父”的面上,岂能甘愿听命呢?要知道,韦昌辉、石达开带来的“股份”非常多,自然不愿屈居他人之下。如此,杨秀清为了大权独揽,不断打击韦昌辉、石达开,还想剥夺他们的兵权,导致内部矛盾尖锐化。

韦昌辉、石达开看来,听从东王指挥打仗可以,但想来瓜分我的“蛋糕”,剥夺兵权,这是绝对不允许的。1856年,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联手,发动“天京事变”,将东王杨秀清处死。1857年,石达开怒气冲冲,率兵外出“单干”,与洪秀全分道扬镳,宣告“首义五王”时代成为过去。

二、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推广“封地制”,诸侯见死不救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杨秀清为了真正实现集权,需要打击韦昌辉、石达开,树立朝廷的威严。韦昌辉、石达开不愿意拱手让出权力,便支持洪秀全发动事变,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

“首义五王”时代终结,并不意味着洪秀全就能掌握权力,太平天国的军队掌握在将领手中,他们各自镇守一方。为何如此呢?“首义五王”时期,诸侯王都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洪秀全则是“光杆司令”,不能直接管理军队。

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死后,他们的旧部占据城池,不接受朝廷调遣。石达开又率兵外出单干,公开挑战天王的权威。试想,如果洪秀全手握大权,全军都得听话,石达开岂能有胆量外出呢?

1362年,朱元璋麾下首席名将,比徐达、常遇春地位还高的邵荣,想自己带兵外出创业,结果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掌握大权,谁敢不听话?石达开出走,洪秀全别说“处死他”,还得派人去“哀求”,毫无尊严。

如果说“首义五王”都是大诸侯,他们的旧部就是割据一方的“小霸主”,是山头主义下“寨主”。此时,洪秀全担心出现杨秀清第二,便极力强化既定的权力格局,让将领镇守各地,自己全权负责,不许他人干涉,建立独立“小王国”。

那么,洪秀全推行“封地制”后,究竟有多少个王爷呢?1864年,黄文英被俘虏时,在自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从两广来之人,即便没啥战功,也能封王,一共两千七百人。”

2700位王爷,这是什么概念?都知道,常用汉字也就三千多,洪秀全几乎是把所有的汉字都用上了,也是千古奇闻。当然,这2700位王爷,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洪秀全还不让“重名”,也是高手一枚。

1864年,李秀成在两江总督府写下数万言的《自述书》,对洪秀全封王做了一些阐述。洪秀全封王,目的是维持权力平衡,分割诸侯王的兵权,不希望他们权势过大。诸侯王麾下的将领,也都封王,彼此没直接隶属关系。

所册封的诸侯王,如何取名呢?李秀成的说法很经典:封王太多,就在“王”的旁边加上三点水,也就是“汪”,意思是“小王”。如果“小王”数量过多,其余则统称“列王”,没有实际爵位,属于“候补”,随时顶替。例如,康王汪安钧杀了谭绍光,又被李鸿章处死,洪秀全就把“康王”给了汪海洋。

“封地制”下,诸侯王就是土皇帝,彼此没有明确隶属关系。诸侯王看来,自己的领地才是最重要,太平天国的其他疆土,与自己没啥关系,因为自己无法去分享一杯羹。

如此,太平军作战时,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明知道城池守不住,他们也不愿保存有生力量,放弃城池,转移主力,而是与湘军死磕。因为,一旦离开了这座城池,他们就“无家可归”,就得寄人篱下,甚至会被战友吞并。

例如,明知道九江守不住,林启荣就是不愿意突围,结果导致17000太平军将士被杀。谭绍光不愿意放弃苏州,李秀成让他离开,谭绍光则死守,结果被“八大将”处死,全城40000将士被李鸿章屠戮。陈玉成为保住安庆大本营,不但损失了主力,还得罪了诸侯王,导致困守庐州时没人去救他。

诸侯王坚守自己的领地,但队友并不愿意来救援,不想损失自己的兵马,去为他人火中取栗。陈玉成在安庆死磕湘军主力,李秀成不来救援,而是专心经营江浙地区,这是自己的领地。结果,陈玉成独木难支,主力损失殆尽,丢失了安庆。

李秀成把江浙视为自己的领地,专心去经营,洪秀全却来分割权力,大量册封他麾下将士为王,划分领地,李秀成颇有怨言。结果,李秀成主持苏州保卫战,与淮军死磕,李秀成向曾经的旧部潮王黄子隆、护王陈坤书求援,却没人理他。

纵观太平天国后期战争,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太平将士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可歌可泣。另一方面,诸侯王见死不救,坐视队友苦苦挣扎,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可以说,洪秀全后期的“封地制”是败笔,坑死了广大太平军将士。

如果非要刨根问底,为何太平天国的诸侯王,彼此没有明确隶属关系,即便是杨秀清也不能真正掌握这支队伍。原因就在于,太平天国创业时,作为天王的洪秀全贡献太少,戏份不多,导致威望不足,没能凝聚人心,无法形成一个绝对的核心,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简单做个比喻,朱元璋是“独资”创业,名义上奉“韩宋”王朝正朔,小明王韩林儿压根管不了他。洪秀全则是“股份制”公司,自己只是名义上的老总,诸侯王才是实际大股东。蛋糕还没做大,就想着如何多分一点,岂能不失败呢?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