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交流也是用文言文吗?未必如此,看看雍正批阅的奏折

发布时间:2023-06-03 13:25:41 发布人:hao168

由于现代生活距离古时候较远,加上如今深宫大戏的兴起,也让不少人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许多好奇心。不管是课本,还是史书,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古人用文言文交流,后来还是鲁迅在近现代倡导白话文的先河。那么,问题来

由于现代生活距离古时候较远,加上如今深宫大戏的兴起,也让不少人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许多好奇心。不管是课本,还是史书,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古人用文言文交流,后来还是鲁迅在近现代倡导白话文的先河。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只是在批阅奏折时才用文言文,还是说日常交流也是同样如此呢?

其实古代不是所有场合都使用文言文的,那时主要分口语和文言文两种,需要动笔写文章的时候就是文言文,日常交流就是口语了。但他们的口语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所谓文言文是不会运用到口头上的,不然这种感觉就像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了一个自称博学多才的人一样,他时不时的用文人气的姿态和你交流,你只会觉得他文绉绉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口语,其实这种说法有待考究,再者,试想古代有那么多农民,你总不能指望他们每个人都说的晦涩难懂吧?要想不同阶层人士很好的沟通,口语是必不可少的。从历代皇帝在批阅奏折这件事上就能说明很多,明代朱元璋常常是以口语发放圣旨,其实不是因为人家没学问,只是口语更加通俗易懂。

毕竟堂堂一国之君,就算自己真没那个能力,不还有翰林学士们吗?朱元璋曾经在倭寇来犯时的口语圣旨是这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可见实在是非常接地气了。

所以说,古人没像我们想的那般拘谨,为了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以及寻找一种贯通古今的语言,他们也是为全方位考虑的。至于雍正的批语为什么那么傲娇,其实你们只看到了人家这一面,雍正批阅奏章是真的用心,几乎每一篇都写得满满当当。

所以说,古人没像我们想的那般拘谨,为了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以及寻找一种贯通古今的语言,他们也是为全方位考虑的。至于雍正的批语为什么那么傲娇,其实你们只看到了人家这一面,雍正批阅奏章是真的用心,几乎每一篇都写得满满当当。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