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六下江南”而不换个地方,是寻找他的亲生父母吗?

发布时间:2023-06-04 10:14:55 发布人:hao168

乾隆二十五岁继位,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因遵循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不可超越前辈),1795年八十四岁的乾隆禅位于嘉庆皇帝,1799年驾鹤西去(驾崩),享年八十八岁。在位期间共六次南巡、四次东游。今天

乾隆二十五岁继位,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因遵循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不可超越前辈),1795年八十四岁的乾隆禅位于嘉庆皇帝,1799年驾鹤西去(驾崩),享年八十八岁。在位期间共六次南巡、四次东游。今天咱们主要说一说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南巡,而且还是去了六次。

乾隆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他爱新觉罗家族的,乾隆为嘛就爱往江南跑呢?是不是像有的朋友们说的那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因为“伊人”都在长江以南呢?客观地说,还真不是,最起码不全是。

一、巡视制度是古代帝王统治的一部分

中国地域辽阔,古代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信息不便。为防止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藩镇割据,古代帝王遂采取巡视地方的方式来加强和巩固政权。巡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秦朝时期逐步形成制度化,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外巡行的时间却远远超过在宫中安居的时间。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常常外出巡察,其目的之一便是考察地方吏治。唐太宗李世民即皇位以后,经常巡幸各地。清朝皇帝中,出巡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康熙认为,皇帝走出深宫,进行实地视察,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他说:“臣下之贤否,朕处深宫何由得知?缘朕不时巡行,凡经历之地,必咨询百姓,以是知之。”

乾隆外出巡视

总之,帝王外出巡视,虽没有形成比较确定的规章制度,而且也与各个帝王的嗜好习惯有关,但它却是中央加强对地方及其官员的控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帝王获取地方真实情况、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又成为中央决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是南巡

1、江南的富庶和繁华

清代前期与中期最繁华的江南地区主要是指江苏省的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和扬州府,浙江省的杭州府。

江、浙两省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经济和人文在全国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左右和赋粮总数的30%左右,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左右,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这里出产的丝绸和茶叶历来是宫廷内外的高档必需品,饮食也被认为是明清两朝宫廷菜系的正宗,国宴仍保留相当比例的扬州、苏州菜谱。

江南水乡

2、广造声势、收买“汉”心

清朝在最鼎盛时期,满族人口不过百万,而汉族人口接近三亿之巨。如此庞大的汉族人口基数摆在乾隆面前,如何处理好和汉族人,尤其是汉族人中的知识分子的关系,乾隆考虑的是比较全面的。

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颇多。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官至大学士。

早在清兵入关时,江南人民就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江南地区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就意识到,以满族自身的力量,完全依靠武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于是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

三、南巡的意义和目的

作为乾隆皇帝而言,“武”,没有祖父康熙“平定三番、统一台湾”建立丰功伟业的机会了;“政”,不想粘上父亲雍正狠心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留下的“刻薄”的恶名。他生在太平年代,有祖父打下的江山、有父亲攒下的家业,他想做个“千古留名,万世流芳”的明君,他想开创一个超过他的祖父、父亲的一个新的盛世局面,一个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盛世。于是乾隆就遵循祖父的足记,前后六次下江南。广泛的宣传、大造声势;同时也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减免相关省份的赋税钱粮。

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1、减免税赋

乾隆帝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安徽税赋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2、巡视水利

乾隆也像其祖父康熙那样,极其重视河工海防,把它视为六巡江南的一个主要任务。江苏、安徽、浙江经常发生水灾,乾隆倾尽全力大兴河工。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以经费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岁修费”,多达380余万两,约占每年朝廷“岁出”额数1/10强。临时兴修的大工程,又动辄用银几百万两,像蔺阳青龙岗之工,“费帑至二千余万”。

乾隆对黄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苏的海塘,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动用了几千万两帑银,完成了多项工程,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3、收服人心

南巡期间,乾隆对礼遇致仕大臣和“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办事实心颇有政绩的大臣,像原任大学士的陈世倌、史贻直和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都是当时的能臣,仅因小过或一时不顺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干无所施展,于国于己皆有损害,借南巡之机,乾隆谕命他们三位都官复原职。原礼部侍郎沈德潜乃江南文坛泰斗、大诗人,原刑部尚书钱陈群诗书皆优,二人皆为乾隆帝所赏识器重,在江南甚至在中国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时,对二人十分优遇,既赐沈德潜御诗,又为沈主持的紫阳书院题额“白鹿遗规”,并亲写长诗相赐,还加沈德潜礼部尚书衔,给俸,谕令钱陈群依其原官刑部尚书给俸。这在缙绅中当然会产生良好影响。

4、民间传说

南巡的目的为探望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六次南巡,乾隆帝四次住于陈家安澜园和父母相聚。

清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野史、文人评述和民间传说,乾隆并非雍正帝妃的嫡生儿子,而是汉人之子。最为流行的一种传说是雍和宫法轮殿说,弘历是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亦称海宁相国)陈世倌的儿子。陈世倌是浙江海人,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家常有来往。有一年,雍亲王的福晋和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雍亲王让陈阁老家把夫人生的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出来,陈世倌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陈世倌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那个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弘历继位为帝以后,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

乾隆下江南

民间野史,娱乐性比较强,真实性可疑。根据《清实录》等官方书籍档案的记载,乾隆皇帝弘历的父亲是雍正帝胤禛,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

结语:

乾隆帝在中年以后,逐渐好大喜功,六下江南耗用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每次出巡讲究排场、浪费奢侈、开支巨大、劳民伤财,负面批评不少。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军人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民工,用掉了上百万银两,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

龙舟

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民间奢靡之风日盛,而普通百姓生活更加艰辛。晚年的乾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