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丁、卒”,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之别

发布时间:2023-06-04 11:25:15 发布人:hao168

清朝末年,八旗弟子颓败不堪,失去了入关时期的风采。自广西金田起事的洪秀全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消息传到北京城,群臣默然,慈禧老佛爷更是战战兢兢,曾国藩被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另外一支部

清朝末年,八旗弟子颓败不堪,失去了入关时期的风采。

自广西金田起事的洪秀全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消息传到北京城,群臣默然,慈禧老佛爷更是战战兢兢,曾国藩被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另外一支部队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终于剿灭太平军,使得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没有掀翻清政府的统治。

曾国藩所率领的部队不属于清朝正式的军队,在清朝的军营中,乃属于“勇”。

“勇”和“兵”的区别

何谓“勇”?

陈可辛在电影《投名状》中清楚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勇”?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各方势力角逐,军队就是说话的底气。

聪明人知道,他们过的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因而,大多数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人去考虑什么未来,活在当下方能痛痛快快。

唯有深谋远虑者能独辟蹊径,如《水浒传》里宋江,为了给兄弟谋一条出路,为了让官方认定的黑变成白色,他们选择了“招安”。

这种选择和二战时期欧洲各国的“绥靖”政策大同小异。

用一个诞生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形容,就是唇亡齿寒。

不过那些在田地里耕作的庄稼汉们,总是自以为是的选择前者,他们的目的总是为了一口饭。

一些聪明的官员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于是就盯上了这些有过战斗经验的汉子。清朝有政策,各地大员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乡勇,平日里用来驱逐土匪,平定叛乱。

太平天国恰好使得这项政策得以发扬光大,各路大员纷纷招募兵勇,朝廷并没有给他们发薪资,他们日常的开销都要自己的解决,但朝廷会给他们一个正式的名分。

实际上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变故,清朝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个局面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就是“勇”,换成今日的言语来解释,就是国家的预备役走上了舞台,成为了主角。

在晚清未到来之前,站在历史舞台上的却不是“勇”,而是“兵”,这里的“兵”以八旗精兵为主,满人以骁勇善战著称。

在东北一带,能和袁崇焕的宁远铁骑掰手腕的军队,自是不容小看。

其中虽然有吴三桂的成全,但若是八旗精兵没有那个实力,早就被远远地赶出关外。

因而,这部分都有正式编制,他们平日里最重要的事务就是操练武艺,待国家有变,即刻披挂上阵,保家卫国。

晚清时期,不少八旗弟子武艺高手,遗憾的一身的武艺,总是敌不过火器大炮。当然,还有不少的八旗弟子,在养尊处优中逐渐忘记了操练,失去原来的彪悍。

这恰好应验了孟夫子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和“勇”不同,无论如何,他们定期都能领到足够的饷银。在体制内工作的人物深有体会,领着同样的工资,而活计就那么多,干得多的人得不到更多,干得少的人也不会失去。

就会导致互相推诿的局面,和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兵”自然就不会卖命,在他们心目当中最重要还是自己的老婆孩子,自己走了,老婆孩子可怎么办?

“丁”和“卒”的待遇

除却这两个兵种外,在清朝还有另外两个兵种,这两个兵种相对于“兵”和“勇”而言,则无比的幸运。

他们不用上阵杀敌,不用在血泊里摔跤,却有着固定的薪水,甚至还时不时能有些额外的收入,历史上称呼这两个兵种为“丁”和“卒”。

“丁”和“卒”都属于体制内的员工,“丁”主要负责的就是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就是直接和物资接触。

朝廷批下的粮草、服装等物资,无不需要经过他们之手。面临重利而能不动心者,自古以来寥寥无几。

他们觉得自己为过尽忠,会亏欠家庭良多,这种亏欠的补偿方式就是金钱。兵丁们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开启了腐化自己的路途。

“卒”比之于“丁”而言,更家幸运,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上战场。

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看守监狱,类似于今天的狱警。

今日之公务员考试,一旦出现狱警报考,就会出现千人一岗的情形。这实在是一个清闲、稳定,同时油水极足的职业。

想住一个好的牢房;想吃一些美味的食物;想获得家人探望的机会;想减免刑期......

哪一项不得经过狱警们的手,试想一下,工作这么累,还要多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你会免费为人家跑腿吗?这个社会上人人都是孔夫子、孟夫子吗?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