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功成身退,吴三桂却三次与机会擦身而过

发布时间:2023-06-04 15:58:40 发布人:hao168

康熙十七年(1678年),垂垂老矣的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彻底否决了自己造反时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奄奄一息的吴三桂深知覆亡已近在咫尺,不知临终前的吴三桂,那时是否

康熙十七年(1678年),垂垂老矣的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彻底否决了自己造反时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奄奄一息的吴三桂深知覆亡已近在咫尺,不知临终前的吴三桂,那时是否会有所懊悔,一次次平稳着落的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造成如今身败名裂的下场。

“优秀”青年的堕落之旅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原本是个商人,在关外辽东做马匹生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在辽东地区与大明拉锯争斗,吴襄的生意也做不消停。吴襄是个满脑子忠君报国的义商,毅然把家中的上千条马匹全部卖掉,干起了“地方保安团”。

事迹传到京中,万历皇帝大为欣赏,明朝政府通令嘉奖吴襄。有了朝廷颁发的奖状,吴襄当上了辽东的团练总兵,吴氏一族就走上了从军这条道路。

后来,吴襄与辽西名门望族祖大寿的妹妹结婚。找到了这样的靠山,使得吴三桂的发展如鱼得水,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正式在明朝军队中开启了军旅生涯。

吴三桂仕途一帆风顺,27岁时就当上了总兵。在与清军的多次交战中,吴三桂虽立下了不少战功,不断升官,但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还是心下慌乱。特别是在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吴三桂为保存实力,临阵脱逃,间接造成明朝在辽东的防御阵地全部被摧毁,洪承畴被俘,舅舅祖大寿也归降了清朝。

吴三桂曾经给已投降的舅舅祖大寿写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即使这样,崇祯皇帝对吴三桂仍然十分器重,还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就在吴三桂还在做着大明中兴名臣美梦的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进逼北京城下,吴三桂为了更好邀功,慢腾腾进京勤王。行军路上,传来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吴三桂毫不犹豫,全军掉头就走,丝毫没准备为大眀江山殉葬,一边犹豫观望,一边做着各种政治投机活动。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见吴三桂待价而沽,大顺军一怒之下拘捕了留在北京的吴襄,要求拿出二十万两赎身银,大将刘宗敏又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看到京中局势已乱,又厌恶大顺军“逆贼”之名,又想到大清如今气焰正盛,见李自成亲率大军来逼降后,略加考虑后便向关外的清廷发送了求助信,多尔衮率领八旗虎狼之师火速入关,吴清联军攻灭李自成,大清随即迁都北京。

吴三桂降清,是其自己长期以来对明不贞、立场不坚的必然,陈圆圆大可不必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戏谈而背锅。

一错再错,终于招致身败名裂

吴三桂降清,虽然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但在广大汉人特别是江南士人心目中仍背负着贰臣的恶名。其实在吴三桂归顺清朝后,经历了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三代统治者。如果吴三桂及时止损,不再为清朝做马前卒,至少其骂名不会如此之多,晚景也不会如此之凄凉,他至少挥霍了三次机会。

在多尔衮摄政时期放弃兵权领地,吴三桂不会被架在火炉上烤

与其说吴三桂归顺了清朝,不如说他归顺了多尔衮。多尔衮雄才伟略,战功赫赫,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大清入关、定鼎燕京实际上是多尔衮一力排众议坚持而为,才得以实现。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事实上已经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其实就是清廷向吴三桂发出的信号。如果如吴三桂在报了家仇之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放弃统兵权,在清廷的眼皮子底下做个安分守己的朝廷武臣,或者像洪承畴一样做个总督大臣镇抚一方,会让清廷与自己两方相安无事。

作为清朝事实上的决策者,多尔衮有足够的战略眼光,以及对时局的判断能力。更不要说,大清才刚入关不久,多尔衮会以吴三桂为榜样,保障他的仕途待遇,进而收买降清的前明臣僚人心。

但是吴三桂表现的太张扬了,仅仅安分了两年又再次披挂出征,败姜襄,战刘登楼,平定陕西,攻取四川,进军云贵……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擒杀了南明末代君主永历帝。没有他的卖命,大清绝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取江山。

这次收敛的机会,被吴三桂浪费了,他以龇牙咧嘴、血盆大口的形象替大清驰骋沙场,成为广大汉人的众矢之的。在为清朝卖命的路上,吴三桂越陷越深。

在顺治皇帝亲政时期放弃兵权领地,吴三桂会享有人臣极致

顺治皇帝对吴三桂是极其优待的。多尔衮去世后,吴三桂进京,顺治皇帝不仅准许觐见,还赐宴,殊荣超过一般大臣。多尔衮被治罪,也并没有牵连到他。

顺治皇帝赐给吴三桂金册金印,正式册封为“平西王”,在清朝的封爵体系中属于最高级别的“亲王”级,尊贵程度超越了一般的皇族“郡王”、“贝勒”、“贝子”等。顺治皇帝还将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平西王其最尊贵程度可见一斑。

可以说,顺治皇帝给了吴三桂作为人臣所能拥有的一切荣耀,对其信任器重,并且推心置腹的。顺治十七年,吴三桂被封藩云南。

假如吴三桂识时务,力辞不受,“自愿”留京,定会赢得顺治和朝廷诸臣的欢心,彻底消除清廷对他的疑虑。也许,顺治皇帝在期待着吴三桂的上表,顺治皇帝定当诚心嘉奖,用更多的身后荣耀加冕平西王。

只可惜,吴三桂没有认清这一点,就藩云南,实为一方诸侯的他从此将变成皇权的巨大威胁。不曾想,却为十三年后的削藩埋下了伏笔。

在康熙皇帝时期安分守己,吴三桂也会得到善终

康熙皇帝千古一帝,厘清海内,成就伟业,是康熙皇帝最大的抱负。

康熙皇帝从没见过吴三桂,他对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除了敬佩、尊敬,还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

亲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在宫里柱子上悬起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病。但彼时,康熙皇帝并没有认为,一定要杀了吴三桂才算削藩。

康熙皇帝是一代圣君,文韬武略,即使对吴三桂有什么厌恶,但只要吴三桂识时务,低头了,心锐诚服、心甘情愿的主动撤藩,以其有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必能分得清个人好恶与王朝国运的关系。清朝不费一兵一卒而得以解决撤藩问题,康熙帝又何乐而不为。离开是非之地,在康熙皇帝的眼皮底下和手掌心里,吴三桂荣华富贵和生命安全都是有保障的。

不识时务的吴三桂,其实深深刺激了康熙:不但继续伸手向朝廷要钱要粮,其西选官员遍布云贵两省,辐射影响到全国,吴三桂他太不知收敛了。不开眼的吴三桂遇上了雄才大略的康熙,针尖对麦芒,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乱掀起了。

很多人说,吴三桂早就蓄谋反清。其实吴三桂只想在清朝君臣的庇护下,安安稳稳地终此一生,并没有再想叛变。削藩原本是个可以“和平演变”的事,如果不是康熙帝年轻气盛以及超越祖业的雄心所驱动,不是康熙皇帝太迫不及待削藩以至于方法太过于激进,撤藩不一定会激起这样的乱象。

吴三桂不能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在汉人中间已经“臭了”,改旗易帜,振臂高挥,“起王师”、“兴义军”并不会有多少汉人去追随。事实上,在三藩之乱时,天下汉人也真的没有云集响应。吴三桂不能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反清”的号召力,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后来的结局人所共知,历时八年,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在行将就木之前,过了五个月的皇帝瘾,势穷病死。吴三桂被定性为反复无常之小人,双重贰臣,吴家彻底败亡。

如果交出兵权,无论是清朝哪个统治者在位,吴三桂都原本可以安安稳稳,静享荣华富贵,当上太平王爷。不识时务、不知进退,吴三桂的下场,值得后人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