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养老“庞氏骗局”,莫让老人中了非法集资的招新京报快评

发布时间:2023-06-04 17:38:08 发布人:hao168

▲资料图。图/新华社近年来,不少地区频发养老院爆雷事件,而这背后往往存在非法集资犯罪。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援引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0年,全国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数量呈

▲资料图。图/新华社

近年来,不少地区频发养老院爆雷事件,而这背后往往存在非法集资犯罪。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援引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0年,全国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六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发生在江西省乐平市的“鲁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就是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典型案件。

对于这起案件,央视《新闻调查》揭露了其背后的更多细节。比如,当初不少老年人之所以轻信,与涉事养老公司许诺的高额回报有直接关系:存一笔钱,住养老院可以打折,赠送的福利消费卡比银行利息还高,即使不去住,三年后既能回本还有利息拿。

而为了弱化大家对“投资养老”骗局的警惕,该公司还将此包装为会员制:以体验、爱心、贵宾、至尊四个层次,收取1万元、2万元、3万元和5万元不等的会员费。会员可以享受不同的入住折扣,交的会员费越多,折扣力度也就越大。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该公司许诺的诱人回报,不过是拿新来老人的钱去还旧老人的利息,根本没有这么高的利润去持续支撑它支付的利息和优惠。当无法招收更多的新“投资者”,资金链势必断裂,自然也就爆雷了。

重新审视这个养老“庞氏骗局”,有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是,该公司的负责人,曾因犯合同诈骗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有过多次案底。如此前科累累,在资金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却仍得以在短时间内于多地注册了多家养老企业,并顺利获得了市场监督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民政部门的批复文件。任由这样有诈骗前科的人员在养老行业大肆敛财,这显然提醒相关资质的审核明显缺乏漏洞。

近年来,为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身养老产业,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包括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门槛。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人都可以进入养老行业,必要的资质审核和门槛约束,依然不可或缺。

正常状况下,理应是为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进驻养老行业提供便利,而把投机者和心术不正的投资者坚决阻隔在行业之外。如此,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而如何平衡好“放”与“管”的关系,考验监管的智慧和精细度。

其次,与养老相关的金融知识应该进一步普及。前几年,相关部门就多次发布过,关于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的风险提示。但从现实来看,这类风险提醒和安全教育还需要继续下沉。事实上,这几年发生的养老骗局,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本身就或与这些地方的老人防骗意识相对不足及相关风险提醒的下沉不够有关。

近年来,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普及明显强化,不妨将防养老诈骗与之相结合,增进社会风险教育的效率,从需求端让更多老人提高防养老诈骗的“免疫力”。

再就是,在加强对养老行业针对性监管的同时,也需要从供给侧加速扩大正规养老服务的规模。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继续加深,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越来越成为不少老年人的刚需。特别是像这次骗局中,就有部分受骗者属于独居老人,那些看起来诱人的养老院宣传,的确很容易让他们“中招”。

换言之,养老骗局屡屡得逞的背后所反映出的,越来越多的老人对于到养老院养老的客观需求,也应该得到足够的正视。当老年群体有更多靠谱的养老服务选择,“骗子”自然也就会愈发失去市场。

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老年人是较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要有效遏制一些“骗子”瞄准这种现状对老年人“乘虚而入”,不仅要针对实际情况,从机制上、风险教育上“堵偏门”,也需要通过更完善的政策引导,激发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给养老服务市场开更多的“正门”。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吴兴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