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医为慈禧看病,把蚂蟥塞进慈禧衣领中,慈禧:重重有赏

发布时间:2023-06-05 10:47:46 发布人:hao168

清朝末年有位名医叫禹会元,早年曾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进入官场之前,他一心想着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百姓。可当他进入官场之后才发现,想要在官场混得好,看的不仅仅是能力。清朝末

清朝末年有位名医叫禹会元,早年曾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进入官场之前,他一心想着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百姓。

可当他进入官场之后才发现,想要在官场混得好,看的不仅仅是能力。清朝末年官场黑暗,捐官成了朝廷捞钱的手段。那些买了官走马上任的,只想着怎么在做官时多捞一点钱。

辞官回乡做起医生,心怀仁慈名满天下

在见识了官场的黑暗之后,禹会元选择辞官回乡。虽然不再做官了,但他回乡之后,打算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也算是为民办事了。

禹会元回到家后,便开始勤奋学习医术。不曾想他在这方面还很有天赋,再加上痴迷于研究典籍,医术也变得越来越高超。

禹会元给人看病,不一定会收钱,遇到家庭条件差的穷苦百姓,往往是免费出诊。有些时候,就连发现路边受伤的小动物,禹会元也会主动上前医治,是位非常善良,具备博爱胸怀的医生。

因为他心怀仁慈,医术又很高明,渐渐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附近有一位名医。遇到头疼脑热,都会跑到他这里来诊治。

到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禹会元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还有很多达官贵人患病后,也会四处托人恳求禹会元,希望能请他上门诊治。

有一次,禹会元正在家中坐诊,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嘈杂的脚步声,看样子来了不少兵丁。在场的病人全都被吓跑了,只见一群官兵走进来,簇拥着一位身着太监衣服的人,他便是大总管李连英。

禹会元不过是江湖郎中,李连英为什么会来这里?

原来,李连英想请他进宫,给慈禧老佛爷看病。

按照禹会元的想法,给这些朝廷权贵看病是风险极高的事情,看好了是应当应分,看不好就会掉脑袋,他本来是不愿意去的。

但李连英既然已经找上门,如果不去恐怕会被绑走,禹会元只好跟着进宫。

一路上,李连英粗略描述了慈禧太后的病症,禹会元听后眉头一皱,心中更加忐忑。

起初,痘痘只是偶尔发痒,慈溪太后没有在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痘痘越长越大,变成了一颗毒疮。

慈禧太后每天都被疼痛折磨,就连太监宫女给她梳头洗脸的时候,动作稍微大一些,就会引发剧痛。

因为这颗毒疮,很多伺候慈禧太后的人,都遭到过处罚,大家都苦不堪言。

慈禧不是没找过太医,但这些人从未见过类似的疾病,研究了几个月,也没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将所有给自己看病的太医,都从重进行处罚,但依然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李连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得知了禹会元的事情,这才亲自上门去请。

禹会元见到慈禧太后,仔细看了看毒疮,表示自己有办法治,但肯定和宫里太医的方式不同。禹会元的言外之意,就是他拿出的是偏方,也就是太医看不上眼的下九流手段,达官贵人一般都不会用。

慈禧此时已经被折磨得几乎崩溃,也顾不上什么偏方怪法,连忙示意禹会元放心医治,不要有任何顾虑。

禹会元得到慈禧的同意后,请求屏退左右,单独和老佛爷对话。

慈禧有些纳闷,让李连英带着宫女太监们都出去,禹会元跪在地上,表示需要到宫外取药,宫里的药材不管用。

慈禧这时已经有点不高兴,觉得禹会元故弄玄虚,恐怕是不知道怎么治,想找机会逃跑吧。

但慈禧没有发怒,因为宫中的太医,对自己的病都束手无策,她只能选择碰碰运气,看看禹会元到底是不是有真本事。

为了防止他出逃,慈禧还派了人,在暗中盯着他,如果真的发现他有问题,再将他处死也不迟。

其实,禹会元真有治疗毒疮的办法,但却不能提前告诉慈禧,因为他要用的是偏方,一旦让慈禧知道了,肯定会引来杀身之祸。

禹会元的药方需要两种昆虫,分别是蚂蟥和蛆,而且都得是活物。

因此,禹会元带着李连英等人,直奔京郊地区的一片稻田,示意大家卷起裤腿,下到水里捉蚂蟥。紧接着,禹会元又带着人们找到蛆虫后,火速返回紫禁城。

慈禧没想到,禹会元还真的回来了,心中不免感到高兴,看来他确实有办法,否则怎么敢回来。

禹会元请慈禧翻过身,趴在床上闭上双眼,露出脖子的位置就行。然后,禹会元挑出蚂蟥,放置在毒疮的位置。慈禧感到脖子的位置传来一阵瘙痒,还伴随着轻微的疼痛,本能地用手去摸,当即被禹会元制止。

慈禧无奈只好继续闭眼趴着,很快就感到脖子处不再疼痛,这时的蚂蟥已经把毒疮里的脓血吸干,禹会元立即把它们挑出来,只留下一堆腐烂的组织。禹会元再挑出蛆虫,放在腐肉的位置上,让它们进行“清理扫尾”工作。

片刻后,慈禧脖子上的毒疮残留物已经被蛆虫吃干净,禹会元把它们挑出来后,和蚂蟥一起用火烧掉,再拿出普通的创伤药膏,贴在慈禧的脖子上,就算大功告成。

慈禧被治愈后,感到非常高兴,当场重赏禹会元。

这个故事来自一些坊间传闻和野史。然而,虽然很多民间传闻有捕风捉影的嫌疑,但或许未必都是假的。

“亦真亦假”是野史的特点,正所谓,“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