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之亡,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发布时间:2023-06-05 11:17:48 发布人:hao168

如果大家喜欢“杰瑞哥侃历史”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哦!今后会持续更新!红色帝国之殇人类历史上好似一直有这样一条定律:大国之兴起,在政权还未建立时便已显露;大国之消亡,在真正消亡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便有了

如果大家喜欢“杰瑞哥侃历史”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哦!今后会持续更新!

红色帝国之殇

人类历史上好似一直有这样一条定律:大国之兴起,在政权还未建立时便已显露;大国之消亡,在真正消亡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便有了征兆。

如若曾经的大国轰然倒塌,人们似乎只会把责任算在它的末代领导人身上。而那个真正让国家走向衰败的领导人和他对国家造成的隐患症结,却十分容易被人忽视。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今天正式解散。”

1991年的圣诞之夜,60岁的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身份,面对众人一脸落寞地喊出了这句话。他额头上的胎记尤为明显,好似苏联解体前那最后一抹暗下来的红色。

有些人认为,苏联末期的危机根本不至于让苏联解体。这就好比一间房子里出现了几只老鼠,最好的解决方法自然是把老鼠灭了,而不是把房子烧了。

但戈尔巴乔夫实属无奈,苏联的现状已经让他焦头烂额。恐怕只有真正了解戈尔巴乔夫接手的是个怎样的烂摊子时,才会理解他的苦衷吧。

苏联解体前两年,也就是1989年,美国一所大学的“苏联研究中心”给叶利钦发出了访美邀请。值得一提的是,叶利钦在1987年被戈尔巴乔夫解除了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又在1988年被解除了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职务。

也就是说,叶利钦刚好处于政治生涯的挫折期。

这一路上,叶利钦参观了波音公司、底特律汽车城,甚至洛克希德公司还在研发中的F22都让他看了,这些都没让叶利钦有多少惊讶。真正让他惊讶甚至情绪失控的,居然是得克萨斯州的一家沃尔玛超市。叶利钦参观完该超市后,好几十岁的人竟坐在车里大哭了起来。

随行人员不解,上前询问。

“我们这几十年都白搞了!”叶利钦带着哭腔,嚷出了这句话。

叶利钦在沃尔玛超市里看到了什么?

琳琅满目的商品、眼花缭乱的副食品、种类繁多的居家百货......物质生活之丰富,吃穿种类之齐全,同时期的苏联根本无法想象。来买东西的人推着个手推车,看见喜欢的东西就往车里放,不喜欢就放回原处。

而在美国,光是沃尔玛超市就有超过29万种商品,即便是路边的小超市,也有多达12万种商品。苏联的商店要排队好几个钟头才能买到东西,而美国超市里的一只烤鸡上架超过两小时就得下架,牛奶甚至比矿泉水还便宜。

回到苏联后,当旁人从叶利钦口中得知苏联与美国的生活水平竟差距如此之大时,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

有人说,这次叶利钦被美国大学的“苏联研究中心”邀请访美,绝对是美国政府暗中授意的。80年代末,正当苏联局势风雨飘摇的时候,美国当然想用“资本主义的美好生活”暗地里狠狠刺激他们,让这个“眼中钉”能够解体得更快。

这种推测的确是有道理的。

因为叶利钦后来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后,有人说过:“正是得克萨斯州的超市,击穿了叶利钦对苏联最后的眷恋,让其成为了一个坚定的‘俄罗斯主义者’。”

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

其实,苏联80年代末的危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之下,苏联可以和美国扳一扳手腕。

虽然在某些方式上做得不够好,但他尽力了。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并不是他的改革方法不对,而是他没认识到阻碍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是在制度基础上,却将此归咎于斯大林的个性。赫鲁晓夫当然不想改变政治基础,他更没有邓小平那种敢于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的决心。

赫鲁晓夫不具备斯大林的威望,也没那个让苏联“变天”的本事。所以到头来,他的改革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1964年10月,趁着赫鲁晓夫去黑海度假,克格勃头子谢列平撺掇着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以苏共中央的名义召回赫鲁晓夫,然后将他“赶下了台”。

这种手段对赫鲁晓夫一点也不陌生,他当年也是这么对付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

赫鲁晓夫叹息一声走下神坛,然后在孤独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7年。

他是带着遗憾走的,虽满腔抱负,但还是没有让苏联变成他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在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权力交接模式中,获得权力的手段很多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其实,用什么方式夺取权力并不重要,只要掌权后能推动国家前进,让人民生活进步,旁人就不会说什么。因为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搞政治从来不看过程,只看结果。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顺利进入苏联的政治核心,并不是赫鲁晓夫对他的赏识,而是斯大林对他的赏识。年轻时的他不仅人长得俊美,履历也相当漂亮。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出身于清白的工人阶级家庭,年轻时做过工人、学生、军人,还在冶金厂当过党组织委员,不仅人生阅历丰富,而且社交能力相当好。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生涯实在过于顺风顺水,这也导致他坐上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后居然没准备好。

所谓没准备好,就是他脑海里还没有治国规划。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政府和民众对新官上任的勃列日涅夫第一印象就会很不好。

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过去苦心经营的改革成了勃列日涅夫稳固权力的绊脚石。

于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拿掉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各项措施。

勃列日涅夫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留下的且被很多地方都认可的企业生产自主权、奖金制度、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等有着市场经济色彩的改革制度都被迫停止。

赫鲁晓夫这种有点“向资本主义学习”但会让苏联赶超美国的改革被勃列日涅夫废除了。

此时的赫鲁晓夫已经提前进入退休生活,如若得知自己当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足以让苏联经济崛起的改革被勃列日涅夫扼杀,一定会觉得痛彻心扉。

这也说明,改革是要做到底的,而且中途绝不能换人。否则好不容易获得的成就会有功亏一篑的可能。

勃列日涅夫显示自己权威的东西也很简单,就是他那数不清的勋章,他一生中获得了100多枚勋章,如果把这些勋章都别在衣服上,那衣服都能当防弹衣使。

危机初显

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了,全国各个阶层没有获得应得的利益,反倒被他折腾得焦头烂额。而现在改革措施被勃列日涅夫废除了,反而令他挽回了苏联各阶层人民的心。

然而,苏联很多官员的特权也因此恢复了,在他们的带动下,勃列日涅夫的威望持续高涨。

但威望高并不代表勃列日涅夫就能励精图治。

面对自己一飞冲天的地位,勃列日涅夫就想:“既然我取消改革的做法让大家都满意,所有人都能安安稳稳过日子,那我也不折腾了,每天打卡上班,就这么混到退休就成。”

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放在太平时代做个守成之君,那还无可厚非,但要把他放在二十世纪中叶需要大刀阔斧改革弊政的苏联,那就再糟糕不过了。

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问题:国家的发展目的是强国,而不是富民。

冷战时期,苏联的发展目标是让自己具备和美国对抗的能力,他们甚至会举全国之力来实现这一目标。这还是可以的,毕竟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然而,国家过多地把资源用在这一方面,其他方面(例如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日常交通工具等)的资源就减少了。

这样一来,苏联的技术创新就不会体现在国民经济中,整个国家也会变得“国强民不富”,国家实力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是一团糟。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联,物质短缺、经济停滞,其根源就在这里。

他们可以把卫星送上天,把核潜艇开下海,但生活用品质量十分糟糕,电视机还会爆炸。

勃列日涅夫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也硬生生斩断了他为苏联人民谋划的美好生活。

但历史并不是没有给苏联第二次翻身的机会。

苏联政府内部还是有人站出来为改革发声。这个人认为,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已被废除,但国家在制度上绝对有问题,所以改革不能停止,必须继续。

他还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方式只是行不通而已,只要采用正确的改革方式就行了。”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便是苏联时任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柯西金说:“如要刺激企业高效率生产,那政府就不要对企业干涉过多。想让企业生产什么东西,给一个指标就行了。至于如何完成这个指标,应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这一说法与过去赫鲁晓夫的改革议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立时引发了轩然大波,赫鲁晓夫的改革已让所有人疲惫不堪,柯西金的改革议案同样备受争议。

第二次改革

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柯西金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这次倒没有犯糊涂,立时拍板同意了柯西金的改革方针。柯西金非常高兴,认为国家赶超美国有望。

1966年,勃列日涅夫正式开始推行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

第一、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政府只需指定大的基调,具体的企业可以灵活安排;

第二、用奖金手段刺激企业生产,提高工人的干活积极性;

第三、禁止压缩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价格,让出利润空间,使工人们得实惠;

第四、农业方面,全国各个农业区成立统一的党委会管理农场,避免机构繁杂。

而且,勃列日涅夫还保留了赫鲁晓夫设置的农产品采购制,由政府花钱购买农作物,而且采购价格比赫鲁晓夫时代要高。

“苏勋宗”在农业投资上相当舍得花钱,他在苏联执政18年,农业上的投资比过去近半个世纪都要高出一倍。

从1964年到1982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了近2.5倍,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5倍,这个增长速度甚至高于同时期的美国;

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军费从1965年的300多亿卢布猛增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核武器和战略导弹的数量也超过了美国;

在老勃同志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百姓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他执政的末期就涨到了170卢布;

......

在苏联大的格局上,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绩和赫鲁晓夫完全相反,赫鲁晓夫的改革使苏联所有人都抱怨连连,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却让苏联上下所有阶级的人都得到了想要的利益。

这时候,东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结束之后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1968年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

他们的改革相当创新,坚持要走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便意味着,他们要走出苏联的光环,实行自己的路线。

但这种改革遭到了苏联政府的强烈反对。当时正处于冷战,手下的小弟突然反水,这会将苏联置于不利境地。于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八字还没一撇,苏联的50万大军就杀到了。

与此同时,苏联内部那些高层官员们也闹腾了起来。就因为“布拉格之春”事件,他们越来越排斥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他们十分害怕改革会损失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反而支持继续履行斯大林的政治遗产。

“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搞改革,那么柯西金的改革也应该被废止!”

这帮高官都认为,改革不管怎么搞都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想正好趁着“布拉格之春”这场风波,立刻把它停止了吧。

这便是柯西金改革的缺点:只是改革了经济,但是干部思想仍旧没有统一。

于是,柯西金的改革被彻底废止了。

苏联失去了最后一次能改变国运的机会。

这时的柯西金才明白,勃列日涅夫之所以推行改革并不是为了强国富民,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也明白了,勃列日涅夫其实并没有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只要不折腾老百姓,让大家平平稳稳地过日子,他本人在苏联百姓心中能有个好口碑,这就够了。

国家命运

勃列日涅夫误以为,停止了改革就能让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少受折腾,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个国家在该改革的时候没有改革,而最高领导人又比较“佛系”,对官员们又很宽容,这样会造成什么结局?

答:干部有恃无恐,官场贪墨横行,国家根基动荡。

叶利钦曾用一句话总结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政坛:“那时的苏联州委书记的指令,就是不折不扣的法律,下面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敢违反的。”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十几年里,苏共中央委员会的连任率竟达到了90%。苏联高层机关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渐渐变得死气沉沉,直至陷入停滞。

要知道,“苏勋宗”刚接手苏联时,国家形势是相当不错的,军事上处于上升期,航空技术也卓有成效,甚至还把人类第一位宇航员送上太空,狠狠羞辱了美国一把。

反观那时的西方各国,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英国在全球的影响每况愈下,法国也在走下坡路......苏联的前景一片大好。

可勃列日涅夫却在如此大好形势之下,没有带领苏联人民集体奔小康,而是天天摆出一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观。

“发什么展呀,改什么革呀,把工作干好就行了。”

这些政治危机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做了铺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勃列日涅夫的功劳反而微不足道了。

试想一下,如果勃列日涅夫能继续赫鲁晓夫的改革,能重用柯西金纠正改革方法,能顶住来自国家和世界的各种危机,那么他终将成为扭转苏联国运的英雄。

但他没有做到,他带着苏联开了历史倒车,没有将改革进行到底,靠着前辈们打下来的江山吃着时代红利,再利用柯西金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这种“和谐现象”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根本长久不了。

而他开历史倒车埋下的隐患,有朝一日总会将这个国家的潜能用尽耗空。

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是美国的80%以上,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勃列日涅夫在大会上信誓旦旦地表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苏联阵营的全面胜利就在明天。”好似苏联获得冷战的胜利近在眼前。

殊不知,苏联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令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开始凸显,出兵阿富汗的行为则彻底搞崩了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这迫使大量知识分子沉默甚至出逃,对不利局势无疑是雪上加霜。

7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就慢了下来。工业增长率从8.5%下降到5.9%,农业增长率从4.3%下降到1.1%,这种断崖式下跌,他们也就用了近10年。

诚然,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综合国力已处于巅峰,但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这种繁荣现象就好比一棵空心烂根的苍天大树,平时看上去又高又大,来一场暴风雨立马就倒塌了。

红色帝国的尽头

1982年11月15日,76岁的勃列日涅夫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遗体于寒风凛冽中在万人的注视下葬入黑暗的大地。勃列日涅夫带走了苏联最后的荣耀,带走了那些心爱的勋章,但留下了一个气数已尽的超级大国。

几十年后的2013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发起了一项“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高票当选为“最受欢迎的苏联领导人”。

但正是这种简单的道德层面上的想法,却将苏联难得的变革机会一次又一次扼杀。

苏联人民对勃列日涅夫的良好口碑,并不能弥补国家因没有完成改革而导致的损失。

赫鲁晓夫和柯西金接连去世,改革再次失败,政府部门冗员,国强民不富......各种足以导致国家崩溃的因素都像定时炸弹一样埋下,勃列日涅夫留给继任者的是一个虚晃的大国,一个外强中干的体制,一个几乎无法起死回生的红色政权。

所以,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联,看似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百姓安康,但实际上,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已经走到了它时间的尽头。

人们把80年代末苏联的窘境归咎于戈尔巴乔夫,其实是冤屈他了,他只不过是个接过前辈烂摊子的“倒霉人”。

苏联之亡,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全文完)

【文:杰瑞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