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城3000多年的北京城,自古就非凡城俗地,它与世界上其他古老的历史名城一样,依水而建、傍水而生,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千年不衰,这与它所拥有的优越水环境密不可分,因为水是万物生灵的源泉, 是城市赖以
已建城3000多年的北京城,自古就非凡城俗地,它与世界上其他古老的历史名城一样,依水而建、傍水而生,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千年不衰,这与它所拥有的优越水环境密不可分,因为水是万物生灵的源泉, 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及基础。大约在12亿至4亿年前,北京地区仍处在滔滔海湾中,经过几次沉没与浮出,直到2亿年前才大致形成今天的样子。
距今1亿5000万年时,古老的北京大地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变动,炽热的火山岩浆堆积出燕山山脉的雏形。此后,燕山南麓又发生大面积地层断裂和沉降,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在北京这块古老大地上刻下了道道沟痕,使得北京拥有了天然丰富的水资源。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激荡,北京大地河渠纵横,历经多次转弯改道,大大小小银镜般的坑洼湿地和池塘湖泽布满四地。
北京有五大水系,从东到西为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温榆)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五大水系干流由西、北、东向中央流淌,跨度约为100千米,占北京市面积的89.8%。
蓟运河水系在北京东南部,在北京境内部分主要为平谷境内的泃河,泃河源自河北兴隆,自蓟州区北入平谷,自东向西横穿平谷。潮白河水系是北京的主水系,上游两条河流分别源自河北承德的潮河和河北赤城的白河,两河进入密云水库,出水库后汇成潮白河。北运(温榆)河水系是北京最主要的水系,也是唯一发源于北京境内的水系,主要包括温榆河、北运河、沙河、清河和通惠河等河流,其流域包括昌平、顺义、朝阳、海淀、通州、大兴和丰台等地,主河道在通州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永定河水系是北京曾经赖以建城的水系,主干发源于河北张家口,上游称桑干河,永定河在北京境内有清水河、妫水河、团河和凉水河等河流汇入。大清河水系镇守北京西南边境,其支流拒马河流经房山区。北京五大水系向东、向南流淌,最后都在天津汇入海河后入海。
《图说北京水系变迁》,成二丽 白鸿叶 著,文津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大明混一图》中顺天府被两条大河环抱
战国时期,北京地区为“燕”,都城为“蓟”。泃水经今平谷流入今河北、天津境内。修水进入燕境后称“治水”(今永定河),在今武清以南与湖灌水(今白河、潮白河、北运河)交汇。燕中都北侧有绳水南流,在东南侧汇入伦水(今拒马河)。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东汉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广阳郡东为渔阳郡,东南为涿郡。泃水经今平谷流入今河北、天津境内,在今三河南侧与天津交界处分流二路,先后汇入鲍丘水。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 运河 下游入海。沽水(今白河)与温余水(今温榆河)在今通州以北的顺义境内合流后,继续南流至今通州南端,汇入㶟水(今永定河)。今延庆境内有3条支流汇成一较大河流(今妫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在今官厅水库西南角汇入㶟水。㶟水上游称“于延水”。另有源出今北京城区西南的西湖(今莲花池)水和源出今北京城区西北的高梁水在广阳郡内先后汇入㶟水。流入涿郡内的巨马水(今拒马河)在张坊分为二支,一支向南流,为今南拒马河,一支向东流,称“桃水”(今北拒马河)。桃水沿途又有汇入垣水(今胡良河)、圣水(今大石河)等。
元代北京称“大都”,成为全国首都。大都路辖区包括今北京、天津大部及河北部分地区。泃河与其东侧的庚水(今州河)在今天津附近合流成今蓟运河。白河行至顺州(今顺义)牛栏山东北时,有两条支流汇入其中。一条是潮河,另一条由今怀柔境内怀沙河、怀九河合流而成。白河再行至通州潞县附近,温榆河汇入其中。温榆河上游有支流朝鲜水、芹城水、双塔河、榆河。紧随其后汇入的是源出昌平的白浮瓮山河。之后白河汇入今北运河。今河北境内的桑干河在洋河汇入之后,流入怀来、宛平县,称“卢沟河”,过卢沟桥后分为两支,均称“浑河”,先后汇入今北运河。今房山境内的拒马河仍在张坊附近分为如今的南拒马河、北拒马河。
《大明混一图》是一幅明洪武年间彩绘绢本地图,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一幅明王朝及其邻近地区全图,地图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线,仅以地名方框的不同颜色区别内外所属。根据图上“广元县”“龙州”两处地名标注推断,此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地图着重描述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标注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数千余处。这些标注原先为汉字,在清康熙年间被覆以大小不一的满文标签。全图水道纵横,除黄河外,均以灰绿色曲线标识。标出名称的河流达百余条,针对较大河流还另外标明源流。图中顺天府被两条大河环抱,东北侧为北运河,西南侧为永定河,两河最终汇入海河,向东入海。
《大明混一图》(局部)(《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内文插图)
《广舆图》是明代罗洪先编绘的著名地图集,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初刻本,包括总图、分省图、边镇图、黄河图、漕运图、海运图、西域图、外域图等共40余幅。其中分省图由罗洪先据元代朱思本《舆地图》及明代最新政区资料缩编而成。《广舆图》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明末清初及国外早期出版的中国地图,多以其为蓝本。
《北直隶舆图》是分省图之一。北直隶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以及河南、山东小部分。图中水系绘制详细,以双线表示河流,较大河流均有呈现。例如,京师附近自东向西依次绘出了今天的蓟运河、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等。这些河流最终均汇入今天津海河入海。不过,地图上标出名称的仅有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
《河防一览图》由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组织同僚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编绘而成。地图详细反映了明万历十六年至十八年(1588—1590)这3年间,河南、山东、南直隶3省修筑堤防的情况,对历年河患、地势、险情及河防须注意的问题均有详细说明。图前附“祖陵图说”“皇陵图说”“全河图说”。地图将东西流向的黄河与南北流向的运河并排组织在一个画面上。所绘黄河起自发源地星宿海,直至江苏云梯关入海;所绘运河北起北京,中与淮河、黄河交汇,直至浙江杭州。
《河防一览图》(《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内文插图)
《河防一览图》有多个版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彩绘绢本。图中府、州、县等用不同符号表示,名胜古迹形象逼真,黄、运两河的主要支流在图上也有反映。黄河两岸堤、坝、闸等防护工程标注醒目,筑堤时间和堤长等也有记载,河流险要处标注决溢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图中运河北段绘出了“神京”附近水系情形。榆河、沙河汇入源出密云县雾灵山南的白河,在通州汇合源出昌平州神山泉的通惠河及桑干河(浑河),至天津汇卫河入海。
从元代至明代,京师水系中
变化最大的是永定河下游
明代顺天府版图与元代大都路版图较为相似。泃河与沽河(今州河)合流汇入潮河(今蓟运河)。泃河上游称“黄崖川”,在平谷区境内有独乐水、洳河(错河)汇入,在三河州境内有今金鸡河汇入。白河在赤城堡(今赤城)以北称“东河”,此后沿途汇入西河、红石河、南河、黑河、四海冶水、汤河、琉璃沟、今白马关河等支流。白河在密云西南纳入潮河后,称“潮白河”,在顺义境内纳入今怀河,至通州纳入榆河(今温榆河)后,称“潞河”,在张家湾附近与浑河合流,后称“北运河”。
潮河在密云境内有今安达木河、清水河等支流汇入。今怀河的支流有小泉河(今怀沙河)、七渡河(今怀九河)。榆河上段分别称湿余水、沙河,即今北沙河,沿途支流有今东沙河、今南沙河、芹城水、清河等。其中清河又与京师西郊瓮山泊、玉河这些为京师内外城供水的水系相连;与京师内外城水系相连的京师东郊的今坝河、大通河等又与潞河相连。桑干河在今河北境内纳入洋河、矾山水、妫川河后流入宛平县,称“卢沟河”,继续纳入灵源川(今清水河)后过卢沟桥,至丰台看丹村附近分为二支,均称“浑河”。一支如上所述,在张家湾附近与潞河合流;一支南流至盐鲜岱附近又一分为二,西南支仍称“浑河”(今永定河),东南支在南苑黄垡继续一分为二,向东走为浑河,偏南支为今天堂河、今天堂新河。房山县、良乡县境内琉璃河、卢沟故道等在涿县境内汇入今白沟河(上游为今北拒马河)。
从元代至明代,京师地区水系中,变化最大的是永定河下游。永定河本身是一条善徙、善淤、善决的河道,尤其在明代以后,其迁徙改道愈加频繁。明万历元年(1573),浑河由十里铺向西南流,经固安城西,至金铺刺分为两支:一支沿牤牛河河道南流;另一支向东南流,经韩寨、青垡、李家口,到采木营入界河故道东流,至王庆坨以东入淀。明万历十年(1582),卢沟河决堤,水失故道,从卢沟桥以下分成两支:一支经大兴、安定、廊坊、屈家店,循元代卢沟河故道东南流,于屈家店南入三角淀;一支循现代永定河河道南下,到固安又分成东、西两支。东支经永清、后奕,东南入三角淀;西支从固安南下,大致仍循牤牛河故道入玉带河。总体而言,明代的京师地区水源较为充沛,纵横交错的河道以及白洋淀、五官淀、三角淀的存在可窥一二。
《三才图会》是明朝著名的百科全书式图录类书,由明朝进士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编纂而成。该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编辑完成,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出版,目前有万历刊本存世。全书共有106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14个门类,其中地图就有170余幅。《三才图会》中的《京都众水图》与《广舆图》中的《北直隶舆图》较为相似,只是前者未绘出用于计里的方格。地图上京师附近,标出名称的河流也只有“桑乾河”。
《图书编》是明代章潢编撰的著名类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由章潢门人万尚烈付梓成书。全书共125卷,另有附2卷,其中共有地图171幅,包括世界地图、中国总图、历史地图、区域图、边防图、海防图、外域图、山川图等。《北直隶各郡诸名山总图》是一幅以描绘北直隶名山为主的省区专题图,不但详于注记山脉,也重点标注了水系。由于年代相近,其水系标注与《广舆图》之《北直隶舆图》、《三才图会》之《京都众水图》均较为相似。
《图书编》之《北直隶各郡诸名山总图》(《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内文插图)
《图书编》中的《燕山图》以一种极其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图中“京师”居于中心,其北侧自南向北有天寿山、翠屏山及古北口等长城关隘、燕然山构成三重屏障,南侧又有三重水系环绕。整个画面既给人一种坐北朝南的观感,又构成山环水抱的态势。图上标出的河流不多,仅6条。京师东西两侧,紧邻京师的河流分别标注为“临汉”和“桑乾”,最终入海。
《北京城宫殿之图》是一幅北京内城地图。原图为木刻墨印本,藏于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1981年复制件。据图中已出现明嘉靖十年(1531)建成的“历代帝王庙”以及三大殿仍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判断,此图当绘于明嘉靖十年至四十年间(1531—1561)。又据图上“万历当今福寿延”字样可知,此图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刊行。
地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出北京内城宫殿、衙署、坛庙、城垣和主要街道,反映明代北京城市建筑的雄伟布局,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城图。图上主要绘出3处水域:一是“海子胡”(今积水潭),出鼓楼向西南流入北沟沿的一条河道,这为解决北沟沿的上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皇城内西北角南侧,即“海子胡”南侧,西安东门和凌渊阁之间有较大水面(今北海),其上有桥,水上有“棹龙舟”。三是崇文门内有水过“玉河桥”入皇城,应为护城河。
《直隶顺天府舆图》是一幅清初彩绘绢本地图,原为清内阁大库藏图,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舆图部,抗战时期为南迁文物之一,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采用青绿山水画法,详细绘制直隶顺天府境内舆地情形。图以黑实线表示州县界,红点线表示道路。图上绘出城址立面城垣,外注四至,内书至顺天府里程,并记载周围里数、池深,辖域广袤等信息。地图详绘长城、明陵。图中思陵已绘,清东陵区域的顺治孝陵、后陵已绘,东侧的康熙景陵也已绘出,但未注名,昭西陵(孝庄太后)未绘。综合推断,此图似绘于康熙皇帝在位之时。
《直隶顺天府舆图》(《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内文插图)
图中水系绘制详细,不仅绘出河道、标注河名,还述其地理位置、发源地、上下游名称、汇入河流、距各处里程数等。平谷县境内泃河,其上游为蓟州境内黄崖川河、下游为三河县境内洳河,在平谷本县境内有支流“逆流河”汇入。潮河有支流汤河、乾塔河、清水河、黄门子河,白河有支流白马关河、冯家峪河、水峪河等。潮河与白河合流后进入怀柔县境,总名白河,又名潞河,流至武清县附近三角淀后,合运河归海。合流后的白河又有七渡河、天水峪河、温渔河(今温榆河)等汇入。合流前的温渔河有支流清河、南沙河、北沙河、龙王泉、高丽河、白浪河等。图中浑河(今永定河)着色与其他河流均不同,其余河水均为绿色,浑河为黄色,体现其名中“浑”字,浑河入玉带河、三角淀等,合白河,同经运河归海。房山区、良乡镇附近有清河接琉璃、拒马二河流入浑河。此图注重细节,例如,清河汇入浑河后,河道呈半黄半绿状态。又如,浑河、白河这类较大河流,河中绘有水纹。
《直隶通省舆地全图》
未标注“温榆河”名称
随着地理知识的积累,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有不止一种地图集被命名为《中国新地图集》或相似名称。法国著名地理学家、地图学家让·巴蒂斯特·唐维尔(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也著有一册“中国新地图集”(Nouvelle Atlas de la Chine)。地图集以《皇舆全览图》为基础,其法文版1737年在荷兰海牙出版,包括12页文字说明和42幅地图,此图集至今仍被认为是当时较精确的中国地图。
《北直隶省地图》(Province de Pe-Tche-Li)是书中第三幅地图,主要反映北直隶的地形、山脉、水系、官道等。其地域东临渤海,北至万里长城,西与山西省交界,西南和南边与河南省接壤,东南部与山东省交界。北京位于该图的中上部,从北京向四周辐射的双短横虚线表示官道。该图绘出北京地区的主要水系,基本与实际符合。白河、永定河、运河这类较大河流有地名标注,较小支流则有图无名。
《直隶通省舆地全图》是一幅清乾隆年间彩绘本地图,原为清内阁大库藏图,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舆图部,抗战时期为南迁文物之一,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地图描绘了直隶全省的山川、城镇、道路、长城、关隘等。从图中“望都县”“热河同知”等名称标志推断,此图绘制于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二年之间(1747—1777)。图中水系标注详细,海水加绘波纹,以黄色双线表示大河,绿色单线表示小河,兼以文字注记源流。在北京地区各大水系中,以永定河河道最粗,且是唯一以双线标注的河流。潮河与白河在密云南相交,过通州后汇入北运河。地图对拒马河、蓟运河、温榆河均有详细绘制,但是未标注“温榆河”名称。
《大清一统志》是一部清朝官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根据国情的变化,前后经历了3次编辑,因此共有3部。康熙《大清一统志》的时间截至康熙朝结束,最后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刊印于乾隆九年(1744),全书共356卷。乾隆续编《大清一统志》增加了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时期国内的情况变化,成书并刊印于乾隆五十年(1785),全书共424卷,其体例与康熙《大清一统志》相同。《嘉庆重修一统志》又补充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国情变化,最终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全书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2卷。除增补内容外,其体例也在前两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补。
《大清一统志》之《顺天府图》(《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内文插图)
《大清一统志》中有大量地图,以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乾隆续修本为例,全书共有地图298幅,包括18省图、各府州图以及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图,另有《京城图》1幅。其中《顺天府图》中的水系与《畿辅通志》之《顺天府舆地图》中的相比,大体相似,但无论河道的绘制还是河流名称的标注都有所变化。例如,泃河汇入之处被标注为“白龙港河”,潮白河水系仅见“潞河”一名。最主要的变化是永定河河道,不仅南移,还直接与拒马河水系产生了连接。
《首善全图》是一幅清嘉庆年间丰斋制墨印设色的木刻本地图。《金史》《清史稿》皆有“京师为首善之地”“京师首善之区”之语,故《首善全图》即为《京师全图》。该图是北京内外城图,城内各胡同、坛庙、宫殿、王府、园林、河道、井桥等标注清晰。地图虽然详细反映了北京城的情况,但是比例并不准确。例如,紫禁城呈方形,而非长方形;内外城基本为长方形,而非“凸”字形。相对而言,外城标识更加详细,而内城个别地方有图无说。从绘图情况推断,该图应为清嘉庆时期民间绘制的一幅京城地图。
本文节选自《图说北京水系变迁》,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
原文作者/成二丽 白鸿叶
摘编/何也
编辑/王铭博
校对/陈荻雁
文字脑洞是抖音上非常有意思的文字解谜游戏,游戏中设计了十分多烧脑的任务,玩家将会在...
《往下边塞玩具坐公交是什么感觉》罗军道:“我一开始就知道,你袁允中不会告诉我真正的...
jealoUsvue成熟50ma最新版是很优秀且给力的影视播放利器,让我们都能很为愉悦地享受着站...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决战平安京茨木童子怎么连招 决战平安京茨木童子连招攻略相关...
鱼胶的吃法和做法,鱼胶又称为花胶,相信大家不陌生了,但是鱼胶要怎么做才好吃又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