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墉是个官二代,不是罗锅,也不会正面与和珅硬刚

发布时间:2023-03-14 11:37:15 发布人:hao168

提及刘墉,人们可能不太熟悉,人们一般是对他的外号“刘罗锅”更为熟悉,想必这是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的广泛传播所致,但是真实的刘墉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那历史上的刘墉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宰相刘罗

提及刘墉,人们可能不太熟悉,人们一般是对他的外号“刘罗锅”更为熟悉,想必这是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的广泛传播所致,但是真实的刘墉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历史上的刘墉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宰相刘罗锅》剧照

刘墉生平

刘墉,即百姓口中所说的“宰相刘罗锅”,于172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身负才学与盛名,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清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有着“浓墨宰相”的称号与《石庵诗集》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刘墉的家族是清代的名门望族,是极具辉煌与荣光的科举家族,家族成员在朝廷中历代为官,他的父亲是乾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因而刘墉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长大后,32岁的刘墉在父亲的关系下以恩荫举人的身份成功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并考中了二甲榜的第二名进士,此后便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负责在散馆担任编修的工作,成功开启了仕途的道路。

入仕几年后,刘墉升迁,但又因受到其父亲办理军务失职的牵连而被降回为编修。

此后,随着刘统勋危机的解除,刘墉也官复原职,并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逐渐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仕途前景也一片大好,先后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与江苏学政,并且两次赴任前,乾隆帝都有诗相赠。

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刘墉所抱希望之大,好在刘墉也不负使命,多次提出直中要害的看法与切实可行的办法,深受皇帝肯定。

但是从乾隆二十七年开始,刘墉开始了在宦海中起起伏伏的人生,虽然多次被贬职,但仍然坚持原则,不屈服于官场中的黑暗,一直以“为官清正廉洁”著称,深受百姓们的信赖。

即使面对在乾隆皇帝面前炙手可热的和坤,刘墉也始终保持静默自守。

后来,在乾隆皇帝退位后,刘墉并没有被“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所限制,反而在嘉庆皇帝继位后依旧受到了重用,同时受到重用的刘墉坚持公正判案、清廉为官,做出了很多优秀的政绩,对于其忧国忧民之情,嘉庆皇帝也是深以为然。

最后,1805年1月24日,刘墉于北京家中离世,享年85岁,嘉庆皇帝获悉后,将其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清。此后,刘墉便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罗锅”?是假的

现如今,关于刘墉是一个驼背这件事,可谓是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的是一个“罗锅”呢?实际上,这并没有十分确凿的史据,但是也有一些民间的杂文笔记流传于世,可供后人考查。

根据记载,清代选拔官员的标准中有一项目测,这项测试很注重应试者的相貌,要求在朝为官的官员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目的就是为了将身有残疾、相貌丑陋之人筛选出去,以确保清官上任后可以更好地保形象、立官威。

而刘墉则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确定刘墉的“罗锅”并非是真的。

此外,根据清朝制度中的“大挑”科目,要求应试的考生身体端直、高矮肥瘦都适中,这些要求中差一个都无法通过,可见刘墉在体态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有“刘罗锅”的绰号呢?

根据记载,民间有传言说刘墉的个子很高,但是因为常年都躬身读书写字,因此会有些驼背,再加上刘墉到了古稀之年,驼背更加明显,在当时,刘墉在爬梯子,嘉庆皇帝看到后出了一个谜:“后辈更比前辈高。”

刘墉回答:“罗锅”,引得皇帝龙颜大悦,此后便有了“刘罗锅”的绰号。此外,也有资料记载,嘉庆皇帝一开始是将刘墉称为“刘驼子”,而不是“刘罗锅”,由此也可以得知,刘墉确实是有一些驼背的。

但是,无论是在哪一种记载中,都没有说明刘墉先天就是“罗锅”,而是其驼背加上嘉庆皇帝封赏所致。因此,刘墉的“罗锅”是假的。

刘墉“圆滑”?是真的

虽然刘墉的“罗锅”是假的,但是其“圆滑”却是真的。刘墉在朝为官五十余年,完全是百姓口中鞠躬尽瘁、为国尽力的好官,论才情,他饱读诗书、才思敏捷;

论为官,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还时刻关心民间疾苦;论处事,他虽外表温弱,却内有筋骨,十分圆滑。

事实上,刘墉并非一开始就这样,在早年的时候,刘墉为官处事风格雷厉风行,正直干练,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被百姓尊称为“刘公”,但是后来在官场中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起落落,这才变得处事圆滑。

那么,他的圆滑何以见得呢?这个答案可以从刘墉与乾隆皇帝斗智、与和坤斗法的种种事迹中窥得。

首先,来说一下刘墉与乾隆皇帝的斗智事迹。

刘墉的前半生是乾隆时期的朝臣,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乾隆帝十分爱玩文字游戏,但好在刘墉有着一张“能言善道”的嘴,多次巧答难题,甚至可以在不触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得皇帝龙颜大悦,因而语言正是刘墉用来防身的最有力的武器,这在乾隆朝堂上的一次“大事拷问”的回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当时,乾隆皇帝问刘墉:“京师九门,每天出多少人,进多少人呢?”对此,刘墉镇定自若地回答道:“万岁,一共两人。”

紧接着,刘墉又解释道:“万岁,我说的两人并不是指两个人,而是指男人和女人这两种人。”

随后,乾隆想要再次刁难:“那我大清王朝中,一年生多少人,又死多少人呢?”对此,刘墉又气定神闲地回答道:“启奏万岁,我们全大清国一年出生一人,死去十二人。”

话音刚落,刘墉又赶忙解释道:“臣所说的一人是指在同一年中出生,有着相同属相的人;而十二人则是指在同一年中死亡,有着十二种不同属相的人。”无可或非,刘墉的这个回答逗得乾隆帝龙颜大悦,也成功躲开了杀身之祸。

由此可见,刘墉的语言技术之妙,其处事圆滑也可见一斑。说完刘墉与乾隆帝的斗智,接下来来看一下他与和珅斗法的故事。

二人之间的斗法并非民间所传言的大战,但是人们之所以认为刘墉与和坤水火不容也是存在历史依据的。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刘墉是一个好官,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和坤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

和坤是清朝中期、乾隆年间的第一权臣,深受皇帝信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是也正是权利之大,使得他阿谀奉承,野心逐渐膨胀,利欲熏心,最后逐渐变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

因而,面对这样一个有钱有权、贪得无厌的人,刘墉根本不屑与之为伍,但是他也并没有直接与其当面开战,而是用自己的言语艺术智驳奸佞。

这在很多事迹中都可以看出,比如在乾隆帝曾问刘墉国库中的银钱为何所剩无几的时候,刘墉十分镇定地回答道:掉河里面去了;之后皇帝又问为何不将其捞起,刘墉以“河深”的回答来隐喻这件事是和珅利欲熏心、贪赃枉法所为。

此外,至于民间“刘墉与和坤大战”的故事,这完全是后人戏说,也许是《宰相刘罗锅》电视剧误导所致。为什么是戏说呢?原因正是在于刘墉的圆滑之风。

他们二人真正的斗法故事还要从乾隆时期的国泰贪污案件说起,到了乾隆后期,此时的乾隆帝十分宠信和坤,可以说是专宠他一人,而刘墉则一直是在地方任职,这时的他也逐渐采用“躺平”的方式来消解困境。

在乾隆四十七年,朝中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以权谋私、贪纵营私,于是乾隆帝便派刘墉与和坤等人前往调查审理这一舞弊案件。

到了山东后,刘墉秉公执法,佯装为道士走访民间,调查后才知道山东接连几年受灾,再加上国泰为了邀功请赏而不断加重百姓赋税,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期间,背景深厚的国泰还为了躲避朝廷追查而私下找过和坤,想要请他出面为其疏通关节,因而在此案件中,当权的和珅有意偏袒国泰,但是刘墉不畏强权、主持正义、据理力争,方才使得国泰最终伏法。

此后,刘墉被调入京城中任职,而和坤仍受皇帝专宠,对此,刘墉也并不想与他针锋相对,因而采用一种滑稽之道与之相处,正如记载中所说的:“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就这样,二人之间暗地里的斗智斗勇直到乾隆驾崩之后才落下帷幕。

嘉庆皇帝继位后,他十分信任与重视刘墉,甚至以“定册元老”对待他,并且下令让刘墉处理和坤贪污的案件,最终彻底铲除了和绅的势力,摆正了官场的清廉之风。

纵观刘墉的一生,他博闻强识,饱读经书,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身处“淤泥”之

中却可以洁身自好,是一个清廉又圆滑的好官。

参考文献

[1] 青萝.刘墉的言语艺术[J].思维与智慧,2019(13):61.

[2] 纪连海:《历史上的刘墉》[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