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徒步环游全球,见过希特勒、罗斯福,他是真正的世界级顶流

发布时间:2023-06-07 04:47:13 发布人:hao168

1979年春,上海永嘉路派出所。记者季一德,在一堆即将销毁的老资料里,翻出一些民国时期的东西:护照、签证、船票、请柬、书信…还有一本重达8斤的硬皮书,叫《名人留墨集》。残破不堪的边角,似乎诉说着,其经

1979年春,上海永嘉路派出所。

记者季一德,在一堆即将销毁的老资料里,翻出一些民国时期的东西:护照、签证、船票、请柬、书信…

还有一本重达8斤的硬皮书,叫《名人留墨集》。

残破不堪的边角,似乎诉说着,其经历了许多…

职业嗅觉敏锐的季一德,隐约觉得此事不简单。

果然,翻开这本书,第一个名字就把他震住了:胡文虎。

正是“龙虎牌万金油”创始人、曾掌控着华人资讯王国的华侨巨商…

接着,一个个分量重到,足以左右世界近代史的亲笔签名,不断闯入他的眼睛:

尼赫鲁

(印度开国总理)、圣雄甘地、泰戈尔、凯末尔(土耳其国父)、希特勒、麦克唐纳、丘吉尔、张学良、罗斯福…

他内心猛得一颤!

随即,一个大大的问号,悬在季一德头顶:此人什么来头?为何籍籍无名,却能接触如此多大佬?他经历了些什么?

经多方求证,一段撼动人心的历史,被打捞出来…

他背负着国人荣辱,耗时7年,完成了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壮举:

世界首位徒步环球的旅行者,潘德明。

事情还要从90多年前说起…

彼时,潘德明与家人搭伙,在南京城的四牌楼,开了一家叫“快活岭”的西餐厅。

别看生意惨淡,勉强只够维持开支,身为老板的潘德明,忙活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因为,挣钱是次要的,开西餐厅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烧菜做点心。

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想着多掌握做菜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闲的时候,潘德明就看看地理探险类的书,和南京城里的老外学学语言,直到3年后

(1930年),契机终于出现…

那天,潘德明一如往常,坐在餐厅里看《申报》。

一则关于“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报道,让他越看越兴奋。

这个由4男3女组成的步行团,计划沿沪杭线南下,在海南岛出境,通过三期行程,完成亚洲徒步

(由土耳其进入新疆)。

步行团的“宣言”铿锵有力,与潘德明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

既能让世界看到国人的强健体魄,又能调查各地文化、教育、风俗、经济状况,可谓一举多得。

潘德明扔下报纸,托姐姐以不到30元的价格,贱卖了餐厅,一溜烟便不见了踪影。

他跳上火车,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拿到一封介绍信,又赶忙买了一张南下杭州的车票…

终于,在西湖边上,潘德明见到了传闻中的“亚细亚步行团”。

因天气酷热难耐,每日要负重18斤,行进40多公里,故步行团出师不利,只来了5个人。

手中摇晃着介绍信的潘德明,顺利加入了步行团。

但,他对步行团的期许,还是太过理想化。

当步行团离开福建时,只剩下3名团员。

他们有的不堪辛劳、在途中染病,有的好吃懒做、消耗公款…

刚到越南,雄心勃勃的步行团,就面临着彻底溃散。

原来,团友压根儿就没想着完成3期行程,他们只想虚晃一圈,以民族觉醒之名,割华侨的韭菜。

潘德明在日记中写道:侨胞们赠送的旅费是惊人的,假使我们在南洋群岛走一遍的话,得到的钱是一辈子也吃用不完的,这也就使他们另有目的,那时我难受极了…

这一路上,潘德明看到蠢蠢欲动的侵略势力,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他断然不能成为贪财之辈。

于是,潘德明与步行团分道扬镳,踏上了一人徒步征服亚细亚的旅程…

漫漫路途充满未知。为提高效率,他在西贡

(今胡志明)买了一辆“兰陵”自行车,“叮铃叮铃”着上路了。

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潘德明仿佛置身于探险杂志。

遇到几尺厚的腐茎败叶,他只得扛起自行车,艰难行走…

遇到豺群围攻野猪,他只得攀上树干,默不作声地蹲在树杈…

他还遇到过猴子打劫,任其高声呵斥,猴子仍不依不饶…

潘德明越过穷山恶水,抵达新加坡的消息,引爆了舆论。

各色报刊杂志,纷纷登文,对潘德明的行为大加赞赏。

马来半岛的华侨,称潘德明为“为国环球的人”。

不成想,刚坚定的旅行,差点在新加坡的一片呼声里,胎死腹中…

潘德明并非第一个徒步至南洋的人。

此前那些满嘴民族大义的人,四五年都走不出南洋,等坑蒙拐骗够了,就卷款跑路…

一听潘德明此行的目的,驻新加坡领事直接拒绝在护照上签字。

没签字,就没法去印度,旅行就此中断。

而通过家人的来信,潘德明得知,国内饱受战乱和天灾之苦,民不聊生…

该不该继续走下去?潘德明犹豫了。

不!必须走下去!必须让世界看到,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有钢铁意志,我们有无尽胆量!

在“上海俱乐部”

(华侨组织)的热心帮助下,潘德明拿到了领事签字,还获赠一台性能优越的相机。

他满心期待地,迈向了偶像泰戈尔的故乡,加尔各答。

其实,早在1924年,泰戈尔就应邀,来中国访问了一个半月。

当泰戈尔在东南大学演讲时,潘德明才16岁,在裁缝店里缝缝补补,并没有机会和泰戈尔见上一面…

或许,有些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时隔8年,他推着一辆饱经风霜的自行车,风尘仆仆赶来…

潘德明如愿,在泰戈尔先生的寓所,用英语和他聊到半夜。

这位银发炯目的老者,言语间无不迸发着关于“民族自强”的态度,他还送给潘德明一幅自己作的画,以表祝福。

潘德明所到之处,华侨皆倾囊相助,但在印北,华侨的足迹越来越少,他的盘缠也渐渐见底…

这让一向婉拒外国人捐赠的潘德明,犯了难。

无奈之际,他想起途经新加坡时,胡文虎对自己的照顾,便给胡文虎写了封信。

没过几天,潘德明就收到了500美金…

在印度,他还见到另外一个大人物:圣雄甘地。

彼时,正处在长时间绝食抗议的甘地,骨瘦如柴,异常虚弱,但凭借华侨的帮助,潘德明还是见到了病榻上的甘地。

他在《名人留墨集》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还赠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织的旗帜,并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此时的潘德明,早已不是那个渴望旅行的小伙子,而变成了站在时代浪潮中呐喊的斗士。

他心想:玄奘取经、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我也一定可以做到!

喜悦总是短暂的,旅途中磨人心智的苦楚,只有潘德明最懂。

因长期遭受蚊虫叮咬,他的腿部有三个铜钱那么大的烂肉…

在村头打水时,险些被印度教的妇女乱棍打死…

沙漠里昼夜温差70度,他只能在沙丘上挖个洞,昼伏夜出…

遮天蔽日的暴风雪、突如其来的沙雨、倾巢而出的黄蜂、挡道的猛虎巨蟒,次次都能要了他的命。

有次,潘德明不幸在阿拉伯的沙海里,遇到了悍匪。

眼看要命丧黄泉,潘德明仍不卑不亢,用磕巴的语言,机智解围:我浑身上下连枝枪都没有,对你们构不成威胁,放了我吧…

土匪打量着这个敢带着破锣勇闯密林

(之前靠锣声吓退过200斤的猛虎)的男子,命手下蒙住他的双眼,将他送到了沙漠的边缘地带。

越往西行,潘德明越发觉,社会贫富差距和百姓所经受的苦难,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大地…

行至希腊,潘德明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囿于财政,中国将无缘1932年洛杉矶夏奥会。

愤愤不平的他,直接登上了奥林匹亚遗址,在纸上用多国语言写下: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世界听到了中国青年的觉悟…

行至步行团第二期终点站时,潘德明并没有止步于此。

见过“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将军后,他继续向东欧迈进。

穆斯塔法·凯末尔

时值经济危机,欧洲各国一片萧条凋敝…

途经多瑙河畔的维也纳时,有个电台记者,向潘德明抛出橄榄枝,说要进行一次专访。

哪知,会是一席鸿门宴。

记者让潘德明用最快的速度,给观众讲几句中国话。

话音刚落,潘德明便听出来了不对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最快的速度讲?

记者狡黠一笑,说只是想活跃气氛,给节目增添乐趣。

“拿中国话当乐子?”潘德明知道,他们这是在让自己出洋相,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潘德明当即就怼了回去:我若是当着你的面,把《蓝色多瑙河》

(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拉走调,一顿乱奏,你会感到光彩吗?

接着,潘德明有理有据,列举了古中国的灿烂文明,又细数了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的成因,说得记者无地自容。

当面赔了不是,便灰溜溜地跑了…

正因这一份气魄,潘德明一路上受到了达官显贵、巨商富贾、能工巧匠、戏剧名伶的款待。

靠着口口相传,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潘德明的事迹,早早得传遍了欧洲大陆,妥妥的“世界顶流”。

各界名流,排着队,想一睹潘德明的风采。

这就更遂了潘德明的心愿: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洗去“东亚病夫”的蔑称。

粗略游走过,街头巷尾充满黑手党的意大利后,他来到了法国。

他若有所思地走在纸醉金迷的巴黎街头;流连于凡尔赛宫的瑰丽;在爱丽舍宫里大快朵颐

(受时任法国总统莱伯朗之邀)…

此时,一个叫顾维钧的人,找到了他。

顾维钧,正是那个在“巴黎和会”上,为捍卫主权,拒绝签字的人。

二人聊得热火朝天,顾维钧还主动给另一个大人物通了电话:张学良。

左:张学良 右:顾维钧

在那时,想见深居简出的张学良一面,并不是件容易事。

但,听了潘德明的故事后,张学良被深深打动,几天后接见了潘德明。

二人一直聊到深夜,依依惜别时,张学良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下“壮游”二字:并说: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潘德明来到政局骤变的德国,据说当时的失业人数达到了800万,再加上对犹太人的压迫,处处都弥漫着一种恐怖感。

万万没想到,希特勒得知潘德明过境的消息后,竟在总统府接见了潘德明…

这个有点驼背、穿着黑马裤和高筒靴、留着小胡子的人,并没有为难潘德明。

只是随意翻了几下《留墨集》,用德语敷衍了几句,便雷厉风行地走了…

潘德明也没有多逗留,为避免惹上事端,向西欧走去。

无巧不成书。

在伦敦的街头,他远远地看到一个熟悉的物件:自行车。

几年前,途经印度孟买时,自行车的品牌方,瞅准了潘德明身上的营销点,用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换走了那辆斑驳的旧车。

兜兜转转,没想到在英国再次遇上了“老朋友”。

没多久,行人便认出了潘德明,高声齐呼着他的名字。

巧事不止一桩。

拜访过麦克唐纳和丘吉尔后,潘德明在冬日的街头,偶遇了张学良一行。

二话没说,张学良递给潘德明一张二等船票。

就这样,颠簸了5个昼夜后,潘德明来到了美国。

在华盛顿,他受到罗斯福的接见,并获赠一块金牌…

在好莱坞,他受到电影大鳄扎纳克的欢迎,亲自为他放映《爵士歌王》…

紧接着,他又把南美洲和大洋洲各国,给转了一圈。

遇见过因“9·18”事变,而流亡海外的东北大学学生…

遇见过因“太平军起义”,而流落泰国的86岁老者…

遇见过随丈夫漂泊海外多年的侨胞…

更被袋鼠偷袭过,被澳洲土著绑架过…

1937年7月,潘德明时隔7年,带着华侨捐赠的10万美金,再次踏上家的热土。

这10万美金,可以说承载了无数国人的志气与希望。

在芝加哥时,恰逢世博会,故土没有的新科技,令潘德明目不暇接。

在福特公司参观时,一个小盒子引起潘德明的注意。

里面装着12种原材料:石英石、铁矿石、木材…

潘德明得知,飞机和汽车,正是由这些东西造出来的。

“这玩意儿,在青藏高原多的是啊,况且还没有人去勘探,不如回国后我收拾行囊前往…”

就这样,返程时侨胞听闻潘德明此番壮志,聚少成多,足足拿出了10万美金。

遗憾的是,当潘德明回到家,卢沟桥一声枪响,抗战全面爆发…

或许是抱负无处施展,潘德明将这笔巨款,全部捐给了抗战事业。

偶有南洋华侨登门拜访,潘德明就会说:我叫潘子明,潘德明已经死了…

这段曾轰动全球的壮游,也渐渐埋没于历史尘埃。

乌鸦还记得,潘德明在《留墨集》中这样写道: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至。

这个能让世界都为之欣喜,为之抛下歧视偏见、抛下文化差异、抛下国际时局的南京厨子…

用脚步丈量着善与恶的距离,丈量着文明与野蛮的距离…

他,叫潘德明。

参考资料:

[1] 寻找潘德明 | 纪录片

[2] 环球旅行记——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 | 季一德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