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从始至终被清朝统治者玩弄于掌心的可怜政治投机者

发布时间:2023-06-07 08:55:38 发布人:hao168

序言吴三桂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异姓藩王,也是最后一个以战争方式挑战君主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不管在影视剧还是历史小说,吴三桂都是一个逆臣、反叛者

序言

吴三桂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异姓藩王,也是最后一个以战争方式挑战君主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

不管在影视剧还是历史小说,吴三桂都是一个逆臣、反叛者。

但在小编看来,吴三桂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通过政治交换,自以为实现政治利益最大化,却始终未逃出清朝的“如来掌心”,最后的三藩之乱不过是他失去退路的孤注一掷。

少年得志的将门之后

1612年吴三桂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父亲吴襄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都督等重要职务。

舅舅则是出身辽西望族,镇守锦州的高级将领祖大寿,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教诲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和舅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吴三桂凭借家族的影响和地位,仕途非常顺畅,在他二十岁时就担任从三品游击将军(相当于现在的旅级干部)。

从1635年至1639年,吴三桂被提拔为前锋右营参将、副总兵及宁远团练总兵,此时的吴三桂年仅27岁。

当时的明朝东北正面临后金的极大军事压力,尤其是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一直处于被动守势,而辽西作为明朝与后金战争最前沿,不得不承担防御第一线的战略重任。

吴三桂在与后金的战斗中,表现出高超的战斗技能和拼命冲杀的勇武,他的名声很快就在后金传开。

此时的后金大汗是皇太极,皇太极是一名极具统治手腕的政治家。

他在1626年继位以后一方面不断对明朝发动战争,另一方面体现出尊重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行动,用优厚的条件待遇招揽明朝人才和杰出将领。

皇太极与吴三桂的交集始于1641年明朝与后金的松锦大战,在这场恶战中,明军大败,祖大寿率部投降清军,投降后的祖大寿受到皇太极的极高礼遇,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

这一切被吴三桂看在眼里,这与崇祯的猜忌多疑和刻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早些年崇祯以凌迟虐杀袁崇焕,再加上此时的大明已是风雨飘摇,气数将尽,更是让吴三桂内心充满矛盾。

在此期间皇太极和祖大寿不断写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虽然拒绝,但言辞暧昧,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献关降清——吴三桂与多尔衮的政治交易

1643年九月,清军绕过宁远,相继攻破周边城池,宁远成为一座孤城。

镇守宁远的吴三桂此时既是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手中掌握五万关宁铁骑以及八万辽兵武装,因此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成为明清争相拉拢的对象。

1644年初,明朝情势更加危急,外部不仅面对满清的铁蹄,在内部,陕西起兵的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席卷半个中国,并迫近北京。

在濒临崩溃的局面下,崇祯只能把赌注押在吴三桂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当吴三桂至玉田(河北省唐山市)一带,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噩耗就已传开,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

为了寻找新主,吴三桂在李自成、满清等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一面表态投降李自成,另一面又与多尔衮暗通款曲 面对吴三桂的首鼠两端。

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恼羞成怒之下,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意图消灭吴三桂。

吴三桂则两次写求援信给多尔衮,几经交涉,多尔衮领兵迅速开进,至此吴三桂彻底倒向满清。

从具体交涉看,吴三桂领清军入关就是投名状,并帮助清军平复中原,多尔衮的想法也很明确,满清要的是整个大明江山,八旗军是满清的基石。

但军队不过十几万,将来必定接管东南富庶之地和北方京畿要地,至于广大的西北西南由部分清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来完成。

为了让吴三桂尽忠效命,给吴三桂的政治报酬自然要高于明朝,吴三桂内心清楚,以自己的兵力既无法和李自成对抗,也不能抵挡八旗铁骑。

眼下李自成对自己虎视眈眈,只能投靠清军,在吴三桂眼里,政治回报和荣华富贵比“虚无缥缈”的气节实惠得多。

因此吴三桂与多尔衮一拍即合,多尔衮趁吴三桂与李自成对峙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与吴三桂联合将其击溃。

吴三桂则兑现诺言,领清兵入关,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以及朝廷由盛京迁至北京,定都北京后,便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从政治投机者到民族叛节者

吴三桂虽然与清政府达成政治交易,但实际上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首先,吴三桂攻打李自成,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而且吴三桂在降清之初,对清朝能否长久统治中原仍有疑惑。

因此继续搞政治投机,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

其次,吴三桂和其他降官不同,他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在入关之初,清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其事权。

1645年八月,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吴三桂就被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吴三桂明白一旦被打回冷宫,再无出头之日。

从此以后,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效忠新朝。

在敲打完吴三桂后,1647年,多尔衮又调其入关,吴三桂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

吴三桂成为彻头彻尾的民族叛节者,但是也确实让满清对他打消了芥蒂。

1651年,吴三桂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重镇,到1659年,吴三桂征服云南,消灭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统治全国建立不朽功勋。

因此,清朝对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并兑现诺言,让他开藩设府,镇守云南。

吴三桂总管军民事务,享有极大自治权,甚至要求“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在汉人士大夫的谩骂声中走向人生巅峰,异姓称王是何等殊荣!

西部已平,平西王失去政治价值

1661年,吴三桂师出缅甸,擒杀南明桂王永历帝,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吴三桂晋爵亲王,兼辖贵州。

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三桂本人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

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吴三桂走向人生巅峰之时,也是走向下坡路的开始,而这一切源于吴三桂利用价值的丧失。

当初皇太极也好,多尔衮也罢,这些清朝统治者选择与吴三桂合作是因为吴三桂扼守京畿门户山海关。

而且吴三桂作为明朝高级将领,手握重兵,在明朝军队有极高话语权,招降吴三桂既能轻松进京,也可以在汉人士大夫集团形成示范效应。

清军入关后,吴三桂虽屡被敲打,但依然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为清廷看重,清廷依靠吴三桂扫平整个西南地区。

但是随着天下已平,南明、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对手都被消灭干净,清政府已在华夏大地站稳脚跟。

拥有独立武装,掌管一方的平西王不仅失去政治价值,反而被清廷认为是地方割据的威胁。

要知道清初以来还没有哪个汉人被封为亲王,平西王称号不过是清廷的交易筹码,因而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后,清廷便着手裁抑吴三桂的权势。

而吴三桂一直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因此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开始激化。

1663年,康熙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将用人权收归中央,而这距离吴三桂收复云南仅仅四年。

1667年,康熙又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平西王管辖官僚百姓犯罪由清廷审理,藩王政府不得干预。

吴三桂心知肚明,自己的藩王算是保不住了,于是做好两手准备,明面上向清廷效忠,暗地里准备起兵造反。

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纷纷上书请求撤藩,均得到康熙准许。

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但实际上却是试探康熙态度。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并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于是力排众议,毅然批准其撤藩,还派专使到云南,雷厉风行地办理撤藩事宜,面对半辈子换来的权势地位,吴三桂可不愿就此放弃,他继续法规政治投机本色。

当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会同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起兵造反。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藩之乱,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地方与中央正面军事对抗,不过吴三桂这次却满盘皆输,而康熙赢得最终的胜利。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