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顺治最理想接班人并非康熙,索尼等“四辅臣”,也非他所选

发布时间:2023-03-14 12:07:13 发布人:hao168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晚,新年的气息溢满大街小巷,原本是万家灯火的日子,紫禁城内却一片死寂。皇宫里的春联和花灯,甚至早就被悄悄摘掉。太监宫女们满脸凝重,连忙碌的脚步都变得轻柔细缓。养心殿内,感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晚,新年的气息溢满大街小巷,原本是万家灯火的日子,紫禁城内却一片死寂。皇宫里的春联和花灯,甚至早就被悄悄摘掉。

太监宫女们满脸凝重,连忙碌的脚步都变得轻柔细缓。

养心殿内,感染天花的顺治躺在龙床上,病入膏肓。

天子虽贵为一国之君,一声令下就可以让千万颗人头落地,而今却脆弱得踩不死一只蚂蚁。他感觉死神正慢慢逼近,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抽取自己的灵魂。大殿内虽然灯火通明,但他生命的蜡烛即将燃尽。

三更时分,学士王熙、麻勒吉奉诏进宫。顺治艰难地抬了抬眼皮,说自己“已患痘症,势将不起”,让他们“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安排后事。

王熙流着眼泪笔录第一段后,见顺治支撑不住,就奏请待草拟后再请皇上阅示。两人拟好草稿后,经过顺治三次修改,于黎明时分定稿。初七晚上,二十四岁的顺治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1、顺治与孝庄的矛盾

顺治不可能会想到,他钦定的遗诏居然会被人修改。而修改自己遗诏的,恰恰是生身母亲孝庄。

顺治共有八个儿子,长子牛钮和四子天折,其余分别是次子福全,三子玄烨,五子常颖,六子奇授,七子隆禧,八子永干。

顺治驾崩时,虽遗命玄烨继位,但这只是他的无奈选择。玄烨能够成为康熙大帝,纯属偶然。

历史的重大转变,往往就肇始于不经意的偶然间。

这个偶然就是玄烨得过天花。

权力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顺治继位后,帝国的江山落在了这个不足六岁的孩子身上。在多尔衮八年摄政的政治高压下,顺治心理所承受的重荷非常大,逐渐养成了敏感、脆弱而又固执的个性。

亲政后,他本以为可以自由释放心灵,没想到另一个紧箍咒,又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帝国重臣们都知道,在顺治的身后端坐着一个女人,孝庄才是大清的主心骨。

皇太极驾崩后,孝庄联合两黄旗大臣力挫政敌,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龙椅。多尔衮摄政后,孝庄和两黄旗大臣又顶住压力,按住了他蠢蠢欲动的双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摄政王的倒台,顺治和孝庄、两黄旗大臣也度过了蜜月期。

顺治“好华语,慕华制”,是满族中的开明派;而孝庄“甚厌汉语”,儿孙但有沾染汉人习俗者,就加以禁止,和两黄旗大臣构成了满族中的保守派。

两派的矛盾冲突,开始于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同而引发的政策分歧,最后转化为谋求贯彻己方政策所必需的最高权力之争。

2、顺治心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政治上的战火,燃烧到了顺治的床边。

顺治曾经立过两位皇后,第一位是科尔沁蒙古卓礼克图亲王吴克群的女儿,第二位是吴克群的侄孙女,这两个都是母后包办的。在孝庄看来,生理决定伦理,伦理影响政治,婚姻固然是为了传宗接代,但更重要的是有利统治。

孝庄选择两位蒙古女子做皇后,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固帝国的大后方。其中,还隐藏着她不可告人的企图,那就是维护自己的家族势力,她希望未来的皇帝身上,更多的是蒙古草原的基因。知情人都知道,吴克群是孝庄的侄子。

顺治无法忍受这种政治婚姻。

自己的权力处处受到掣肘不说,连床上的事情居然都有人指手画脚,年轻的皇帝心里充满了怨恨。他不能对抗孝庄和两黄旗,就干脆拿皇后撒气。

立第一位皇后仅两年,顺治就提出分居,并不顾群臣反对,以皇后“生性妒忌”为由,将其降为静妃。

立第二位皇后不久,他又以“乏长才”为由渐渐疏远,并禁止皇后到孝庄宫中请安。如果不是孝庄坚决反对,顺治又差点将其废掉。

政治上的极度压力或失意,往往导致心理的灰暗和抑郁,而女性的温柔和妩媚,恰恰会成为减压和解脱的阀门。这也是古往今来政客多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根本原因。单纯以好色无法解释腐败官员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或数个妩媚的情人。

顺治的石榴裙是董鄂妃。在顺治看来,董鄂妃“颖慧过人”,“有母仪之度”,“衣饰绝去华彩”,简直就是自己的女神。

他不仅给予董鄂妃万千宠爱,还准备立她为后。这个想法虽然被阻止,但董鄂妃却成为后宫主管,“虽未经后名,实后职也”。

顺治宠爱董鄂妃,并非是追求爱情自由,对孝庄干政的叛逆和反击,是一大主因。

顺治并不中意玄烨,他原本有自己理想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就是董鄂妃的儿子。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董鄂妃产下了一个男孩。

顺治大喜之下,置其排行第四而不顾,竟称之为“朕第一子”。这种癫狂的行状,显示了顺治对四子的极度偏爱。出于对董鄂妃的宠幸,顺治打算将至爱的四子立为皇太子。

没有想到,三个月后四子夭折。两年后,董鄂妃在忧伤中死去。唯一的知音去世,顺治痛不欲生,闹着要出家当和尚。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身体虚弱的顺治感染了天花。

3、从岳乐到玄烨

重病中,顺治曾产生让位安亲王岳乐的想法。考虑到自己驾崩后,如果子嗣承位,很容易为保守派操纵,即行治国方针无从贯彻,而岳乐和自己的政治理念相近,军政经验又极其丰富,顺治有意皇位兄终弟及。但此事不了了之,估计只是转瞬之念。顺治很明白,孝庄不可能让皇权流出掌心。

顺治病危时,选择新君的余地并不大。奇授、隆禧、永干正在襁褓之中,福全是独眼龙,玄烨是麻脸,常宁还不懂事。

他征求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百年之后该立何人为帝。汤若望时任钦天监监正,主管天文历法,平日很受顺治的宠信和尊敬。

汤若望建议立三子为帝,理由是玄烨出过天花。

清朝初年,幼儿极易感染天花天折。玄烨生下来不久,就被保姆带到京西一家寺庙,接种预防疫苗。这种预防方式没起作用,玄烨还是感染了天花。在保姆的照顾下,他虽然奇迹般活了下来,脸上却留下了麻点。

出过天花的人有免疫能力,而福全和常颖都没出过,很有可能不幸天折。并且,福全虽然年龄较长,但身体有残疾。因此,玄烨就成为最佳人选。没有人会想到,玄烨的天花竟成为日后继承大统的决定性砝码。

幼年的玄烨是在孤寂中度过的。晚年他曾辛酸地回忆说,“父母膝下,未得一日之欢,此联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玄烨虽然痛失父母慈爱,但孝庄却给了他无限垂怜。玄烨母亲佟佳氏怀孕时,曾发生过一些异兆。孝庄听后说,此子“必膺大福”。

玄烨刚会说话,孝庄就以帝王的标准要求他。五岁时,还特派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教习满文和礼仪。孝庄对玄烨的培养,纯属于无心插柳。

她并没有料到顺治会英年早逝,也并没有打算让庶出的玄烨接班。对孙子的疼爱,更多的是出于天性。

顺治在遗诏中立玄烨为皇太子,“待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

4、四大辅臣并非顺治选的

选择玄烨做接班人,虽然是顺治和孝庄的共同心愿,但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却不一定是顺治的意思。

王熙和麻勒吉起草好遗诏后,由麻勒吉和御前侍卫贾卜嘉呈孝庄审定。后人通行的看法是,遗诏中对朝政和个人行为无情批判和检讨部分,是经过孝庄修改后,以顺治之口发布的,目的是“改良”现行国政。

除了“罪己”部分外,遗命四大臣辅政也应该不是顺治的愿望。

即使顺治有意大臣辅政,也不会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

顺治朝中后期,皇帝和太后在政治上如同水火,索尼、遏必隆、整拜等两黄旗大臣,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并兼任议政大臣,后宫和前院的事务一起抓。

他们都是孝庄培养和提拔的亲信,除了在政治上和太后保持一致外,还负责对顺治的监控和沟通工作。

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初一,孝庄替皇帝册立妃嫔,按道理应由她本人直接向顺治宣布,却交由索尼、遏必隆、鳌拜转达。

其中春秋笔法,无须赘言。顺治对这几颗钉子恨之入骨,怎么可能将他们撒到龙椅旁?

孝庄没有想到,她的这一修改,在即将登基的新皇帝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5、为何不让宗室辅政?

帝国的人事安排涉及利益调整,牵动着每个臣工最隐秘的神经。顺治遗诏一宣布,立即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正月初八,朝廷正式公开遗诏,由八岁的玄烨入主天下,为“保翊冲主,佐理政务”,特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

宗室贵胄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是什么东西?

他们虽然高居庙堂,只不过是看门护院的狗。顺治一纸遗诏,不但将他们擢升为分利人,而且还代理经营权。在这个庞大的大清帝国企业中,太祖的子孙才是真正的股东,什么时候轮得上打工仔瓜利分红?

眼看幼主不能理政,诸王、贝勒都想分一杯羹,没料到等待他们的,却是袖手旁观的结局。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也愣住了。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奉行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国君即家长,家长即国君,只有家族成员才有资格品尝王权的盛宴。

在他们看来,自己这些八旗子弟,能够在太后的羽翼下,享受权力散发出的温暖,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可以亲手触摸天子的权柄。

兴奋之余,一股寒意掠上心头。

浸淫官场多年,索尼等人不会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古往今来,因猜忌而被杀的臣子还少吗?

权力可是一把双刃镰刀,弄不好还没收获到黄灿灿的庄稼,反而把自己的脑袋割了。

宗室贵胄一个个鹰视狼顾,他们能允许自己染指皇权?

麻勒吉刚念完遗诏,索尼等人立即跪在地上:

“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为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

四位大臣的表层意思很明显,辅政大权是先皇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要的,如果不同意外姓人干,你们可以把担子挑起来。宗室贵胄并不是傻瓜,立即读懂了他们的潜台词,这是索尼等人逼自己表态。

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四个人干,今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如果不同意,那就是抗旨。

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诸王、贝勒。

现在不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了,宗室贵胄可以参与最高权力的暴力角逐和最高领导人的民主立废。

经过皇太极和顺治两代的打击,宗室势力虽然还很庞大,可以在朝堂之上参政议政,但已缺乏多尔衮式的既握有军权又深孚众望的强势人物,能够一言九鼎,威胁到皇权的安全。

他们除了遵从遗诏这一临时宪法,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诸王、贝勒很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

“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

索尼等人要的就是这种态度。

他们见没人提反对意见,立即向孝庄作了详细汇报。

坐在幕后的孝庄会心地笑了。

现在大清帝国的政坛上,只有孝庄才是享有最终剪辑权的制片人。

6、孝庄的本意

索尼等人的辅政大权是她授予的,朝堂上的辞权表演也是她排练的。

索尼等人获得的掌声虽然稀稀拉拉,但节目上演得还算顺利,一切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她当即召集宗室贵胄和文武大臣,谕令他们同心协力,以辅幼主。

四位辅政大臣和文武大臣先后在顺治灵前发誓,表示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协忠诚,共生死,努力辅佐玄烨。

按照孝庄的设想,康熙还没有成年,自己身为女流,上不了厅堂,因此需要一个临时性班子,襄助政务,赞携幼帝。在大清帝国企业的权力格局中,康熙是董事长,辅臣是经理。

康熙掌握所有权,经营权归辅臣。等康熙亲政后,再两权都抓,两手都硬。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作为经理班子成员,是聘请来为康熙服务的。

他们各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不至于反客为主,影响君权。

这种美好设想只是孝庄的一厢情愿,四辅臣很快就将自己的誓言抛在脑后了。

辅臣号称协理政务,实际上代行皇权。凡国家机要或政策法令,以“辅臣称旨”的名义,谕令中央部院和地方贯彻执行。

而中央部院和地方上报的奏疏,由四位辅臣讨论决定后,再上奏康熙圈阅。康熙只是一个儿童,对政事似懂非知,成了一个橡皮图章,而四辅臣则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不受节制的权力如同一种心理催化剂,在给人带来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其所产生的潜在受益,会逐渐改变所有者的心理和文化结构,加速欲望的膨胀和异化。

按道理说,康熙是脑袋,辅臣是手脚,手脚接受指令,代替脑袋工作。

辅政之初,索尼等人感恩戴德,还算勤勉,时间久了,手脚就有了独立的思想,习惯了吆五喝六,就不再听脑袋的指挥。

顺治时代,为了打击宗室干政,朝廷大力推行官员的职业化和文职化,取消内务府,设立十三衙门;取消内三院,设立内阁;改变满汉官员品级差别等。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后,为独揽大权,全部推翻了顺治的政治革新,重新设立内务府、内三院,实施满汉官员品级差序化。

一个领导者接手一项新事业或者一个新单位,因为初来乍到,资历尚浅,往往受到既得利益者和别有用心者的排挤与架空,处理不好就会被架空,导致权力旁落。

眼看皇权的肥肉被抢走了,年幼的康熙只能流着口水,看索尼等人大快朵颐。

大权在握后,四辅臣逐渐懒得上朝,而是把个人府邸当成了办公场所。一时间,朝廷门可罗雀,辅臣门庭若市,大清帝国臣民眼里只有辅臣,慢慢忘记了金銮殿里还坐着一个孤零零的影子皇帝。

更为严重的是,孝庄不愿看到的事,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