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真相:压根不存在遗诏,雍正伪造故意留下破绽

发布时间:2023-03-14 12:07:23 发布人:hao168

康熙六十一年(1722)11月13日,隆科多向胤禛汇报说,圣祖驾崩那天,我先回京城,在西直门大街碰到了值班的胤礼,我说了您即位的事儿,他神情忽然就变了,慌里慌张,像是发疯了,没有迎接您的銮驾,就一个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11月13日,隆科多向胤禛汇报说,圣祖驾崩那天,我先回京城,在西直门大街碰到了值班的胤礼,我说了您即位的事儿,他神情忽然就变了,慌里慌张,像是发疯了,没有迎接您的銮驾,就一个人跑回家,不知干什么去了。

1、雍正为何要戒严?

发疯的不止胤礼一个人。

胤禛成为最大的黑马,许多人都无法接受。多年以后,胤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

他说,圣祖逝世时,我正在那里伤心,胤禟忽然坐在我面前,拿眼睛非常无礼地瞅着我,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鬼点子,要不是我一再退让,非得干一架不可。

胤禛还看到了胤禩的敌意,他描述说,老爸驾鹤西游,胤禩这个没良心的非但不难受,还跑到畅春园的院子里,倚在廊柱上一副思考状,不知在打什么算盘,分派给他的工作,不落实就罢了,根本就不答理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怨恨到何等地步。

兄弟们的这种反常表现,让胤禛感到心惊肉跳。

可以想象的是,胤禛肯定和隆科多等人,不止一次讨论过自己的安全问题。胤禛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虽然已经成为皇帝,但权威不足以服众,兄弟们都有各自的集团,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孤注一掷。

胤祥和隆科多虽然控制了卫戍部队,但无法从根本上确保高枕无忧。权力的斗争绝不只是搞阴谋诡计,稍不留意就会有杀身之祸。历代的宫廷政变不说,单是在本朝,自己不就曾目睹了胤禔请杀胤礽,胤禩勾结江湖人行刺太子吗?

胤禛决定戒严,实施紧急戒严。

他应当在心里有过这样的感叹,隆科多是自己所抓的最好的一张牌。他哪里是自己的舅舅,分明是再造的父母。如果没有隆科多,肥肉即使分到自己名下,也只不过是过一下手而已,最后落到谁的嘴里,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十四日到十九日,隆科多关闭京城九门,实施戒严,诸王没有旨意,不得进宫。一句话,都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胡乱串联。

大清历史上唯一一次权力交接班期间的戒严,就这样发生了。

后世很多史家认为,胤禛实施戒严的目的,是密不发丧,封锁消息。

其实,从期间胤禛所做的人事调整来看,这是一种误解。所谓旁观者清,朝鲜人的见解可以作为戒严的注释,他们认为,“彼国不豫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争立之事”,“康熙既殁之后,祸乱之作,十居八九”。

也就是说,胤祺的戒严令,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发生政变。

戒严期间,胤禛并没有闲着。十四日到十九日,他一边妥善安排康熙后事,一边精心进行人事调整。此外,他还干了一件事。

就是这件事,让胤禛再也抹不去谋位的嫌疑。

2、谁动了遗诏?

十一月十六日,胤禛公布了康熙的遗诏,没料到引起了御史们的弹劾。

弹劾的原因很简单,胤禛只宣读了遗诏的满文本。

御史汤保等人说,按惯例,遗诏有满汉两个文本,现在只有满文的,那汉文的呢?

他们不敢批评胤禛玩猫腻,就指责宣读遗诏的鸿胪寺负责人,说他玩忽职守。胤禛赶紧谕告内阁,替鸿胪寺辩解,但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他不可能说出花来。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康熙遗诏。

胤禛公布的康熙遗诏,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满汉两个文本。它似乎以铁证如山的形式告诉世人,康熙晚年选中的继承人就是胤禛。

不过,历史也遗憾地告诉我们,这份遗诏是假的。

十三日深夜,隆科多口传遗诏,由胤禛继承帝业。由于康熙驾崩得过于突然,所以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证明胤禛就是法定继承人。

可以推测的是,如果康熙立过遗诏,十四日、十五日两天,胤禛完全可以拿出来宣读,以正视听,根本没有必要拖延到十六日。

他想当然地认为,要想让大家承认地位之合法性,必须拿出康熙遗诏,而康熙没有立过遗诏,怎么办?

造假!

可以肯定地说,隆科多作为唯一见证人,只要他一口咬定继承人就是胤禛,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胤禛即位合法性争论,也就会烟消云散,无须制造什么物证。然而,胤禛太不自信了,也太谨慎了,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急于封住所有人的嘴巴。

3、康熙遗诏为何错误百出?

过于谨慎的人往往注重细节,而忽视了对总体的把握。百密总有一疏,炮制出来的康熙遗诏还是出了问题。

十六日,胤禛迫不及待地就拿出了康熙遗诏。由于汉文版还没有制造出来,所以只宣读了满文版。御史们受到反对派的唆使,极力要求鸿胪寺公布汉文版,胤禛一下子就傻了眼。他连忙发布上谕,胡乱辩护了一通后,令人赶紧造假。

二十日,胤禛公布了汉文版康熙遗诏,王公大臣们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汉文版遗诏居然错误连篇。

在这篇2211个字的遗诏里,有一个错字,四处涂抹。“承”字写成了“成”;“人民乐业”涂抹后,四字占两字空当;“盖由天下事繁”中的“事繁”二字,“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中的“亮能”二字,“现今俱各安全”中的“安全”二字,涂抹后,二字占一字空当。

汉文版遗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大半部分是抄袭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谕旨,主要从宏观上讲皇位传承等问题,后半部分系临时创作的,主要讲将皇位传给胤禛等问题。

满汉两个文本的遗诏,落款日期都是康熙驾崩的当天,即十一月十三日。大多数后世史家认为,这个遗诏是胤禛搞的,出现如此多的错误,显然系临时下笔,仓促而成之故。

不过,窃以为,这种错误是胤禛故意为之。

三国时期,曹操为挑拨马超与韩遂的关系,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故意涂抹和改动了一些地方。当马超从韩遂手里拿到信后,发现破绽百出,以为是韩遂涂改了要害,掩饰自己和曹操的往来,大怒之下,起了内江,被曹操攻破。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三国演义》,翻看一下根据此段故事编写而成的“曹操抹书间韩遂”。

胤禛涂改自己编造的康熙遗诏,目的是想让王公大臣们认定,由于皇帝不久于人世,时间紧迫,秉笔之人匆忙间出了差错,二十日公布的汉文版遗诏,就是十三日当天的原版。我们之所以认定是胤禛故意涂改。

原因有三条:

一、满文版遗诏工整无误,没有半点差错,汉文版则错讹百出,不符合逻辑;

二、传统中国奉行文件治国,向来以文件代替制度,皇帝圣旨容不得半点差错,执笔之人绝不敢大意;

三、官僚政府奉行文牍主义,皇官大内文字高手极多,七天之内炮制的一道遗诏,不可能有如此多的错误。

4、“传位十四子”辩驳

当时,市井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即康熙留下了“传位十四子”的遗诏,被胤禛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段子很有影响,却不值一驳。

第一,按当时的行文习惯,应该是“传位于皇十四子”,如果将“十”改成“于”,就是“传位于皇于四子”;

第二,“于”的繁体字是“於”,很难将“十”改成“於”;

第三,清朝时,重要文档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易改,满文难更。因此,如果以此来说明胤禛改诏,是毫无道理的。

不过,有一件事透露了胤禛对舆论的担心。

十一月二十七日,胤禛害怕于己不利的文字材料满天飞,谕令内外文武大臣,将从前所收康熙朱批谕旨,全部密封上缴,如果谁敢抄写留存,严惩不贷。为了掩饰其真实意图,他还同时表示,以后自己的亲批密旨,也不能抄写留存。

试图钳制舆论的人,往往为舆论所钳制。胤禛本来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料到越描越黑,谋权夺位的帽子永远摘不掉了。

这也是历史值得玩味之所在。

5、葬礼上演技堪称完美

雍正元年(1723)三月中旬,胤禩给胤禛出了一个主意。幸亏胤禛多了个心眼儿,才没在康熙的葬礼问题上栽跟头。

当月,胤禛多次召集王公大臣,讨论将康熙梓宫迁往遵化景陵有关事宜。胤禩没当成皇帝,心情一直不爽,总想给胤禛上点眼药。他偷偷地汇报说,用两万名夫役移送梓宫,完全是形式主义嘛,如果减掉一半的话,能省下不少钱粮,咱们不是一直提倡勤俭治国吗?

胤禛听了很高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看着胤禩走出去的背影,他越琢磨越不对劲。这小子哪里是为了节俭,分明是想让我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胤禛暗暗咬了咬牙,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啊!

在康熙的葬礼问题上,这么多天来,胤禛一直不敢掉以轻心。

中国传统社会一切问题的核心,是泛道德化、泛政治化、泛人情化,即以道德代替律法,以政治统率社会,以私情取代公益,由此造成了社会发展的迟滞和僵化。

在这种文化和体制下,中国人最注重面子工程和表面形式,对逝者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对其本人的尊重,更关系到对既定政策和现行体制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接班人对逝者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因此,葬礼更要讲政治。

胤禛深深明白这一点。

大清帝国素来标榜以孝治天下,孝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如果在葬礼上出了差错,不只是个人的品行受到玷污,甚至可能影响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进而动摇统治的稳固。他知道,不止胤禩一个人要看自己的笑话,很多人都坐等政治攻击的机会。

十一月十四日,胤禛在乾清宫为康熙入殓。他命令王公大臣和王妃公主,瞻仰康熙遗容以示继承遗志。

他还表示,父皇梓宫停放乾清宫期间,自己不居殿内,不走正门,朝后不安坐饮茶。

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改下一年为雍正元年。

二十八日,在讨论给康熙定庙号、谥号时,胤禛打破祖制“提拔”康熙,“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朕意宜祖号,方副丰功”,给父皇定庙号为“圣祖”。作出决定后,他割破中指,用鲜血圈画“圣祖”二字,以示崇敬诚孝。

可能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些做作,特地向王公大臣解释说,“朕非于此自慰尽孝,亦非博尽孝之名也”,大家看看,父皇驾崩后,天降缟雪,哀鸦环飞,老天爷都难受,我岂能哭两下算事?

十二月初三,梓宫移入景山寿皇殿。在举行奉移礼时,焚烧了两万纸锭、六万纸钱、五万五色钱锭。胤禛一天三次祭奠父皇,整整坚持了一个月之久。

为了表示自己的哀思,他“斋居素服,三年如一日”,可以说,破了历朝皇帝守孝的纪录。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7960名杠夫,分成60班抬着康熙的梓宫,迁往300里外的遵化景陵。胤禛提出,由他亲自护送灵车。同时,他再次打破旧有习俗,一改满族火葬的传统,使康熙成为清朝第一个实行土葬的帝王。

康熙梓宫入驻景陵后,胤禛长长吐了口气。

这三个月来,他实在是太累了,不但承受了肉体折磨,精神也高度紧张。葬礼无小事,还好没有纰漏。他如此重视葬礼,尽管有传统文化和旧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里面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的政治玄机。

这段时间是胤禛继承皇位的过渡期,如果谁挑战新皇帝的权威,无疑也是对老皇帝的不孝。

同时,这也是新老交替的调整期,三个月足够他完成政治、军事、人事等方面的一切准备。也就是说,精心筹备葬礼,是稳固政权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

胤禛的表演精准而到位。他靠着谨小慎微,顺利蹚过了过渡期和调整期。

胤禛后来说:

“(如此重视葬礼)并非勉强从事,沽取孝名,以为观美,止求朕心之安耳。礼尽则朕心自安。”

须知以“沽名”的形式获得“实名”,这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诡秘之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