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慈禧,死亡只差21小时,阴谋源于清朝,最动荡一次立储闹剧

发布时间:2023-03-14 12:12:34 发布人:hao168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初四,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小事。当天,一个名叫多德福的法国医生,提着药箱子走进了紫禁城的大门。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为光绪皇帝体检。当这个大鼻子医生走近光绪的时候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初四,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小事。

当天,一个名叫多德福的法国医生,提着药箱子走进了紫禁城的大门。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为光绪皇帝体检。

当这个大鼻子医生走近光绪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进入这个神秘宫殿为皇帝看病的外国人。

1、慈禧的政治谎言

这个洋鬼子能对中国皇帝动手动脚,源于慈禧的一个政治谎言。

八月初六清早,根据内务府的日程安排,光绪在中和殿审阅祭拜社稷坛的讲话稿。刚一出殿门,“即有侍卫太监及荣禄之兵一队,称奉太后之命”,将皇帝监禁。

戊戌变法开始后,光绪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慈禧的头上,久久挥之不去。她认为,如果让这片乌云落下雨来,最先冲毁的将是自己权力的基石。按照她的打算,想一举废掉这个敢在老佛爷头上动土的猴子了事。

一些大臣也摸着慈禧的脉搏,鼓吹“皇上得罪祖宗,当废”。

考虑到公开废立,可能会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便先将其囚禁在瀛台。

八月初十,光绪发布了一份莫名其妙的谕旨:

“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着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勿稍延缓。”

这是一道充满猫腻色彩、具有新闻公报性质的谕旨。

中国传统政治向以模糊哲学为纲,奉行“顾左右而言他”的谋略。

在处理政治对手上,以健康原因迫之辞职,或以经济问题为突破口,行使政治上的打击,是屡试不爽的政治倾轧术。

光绪病案里面,隐藏了慈禧不足为外人道的阴谋。

接着,慈禧“令太医捏造脉案”,同时将病情对外界宣布。

一国之君的病情,是国家最高机密,从不存在对外宣传的先例。这种反常的背后,绝不能用政治透明来解释。

从四月份开始,光绪大刀阔斧地主持变法,怎么说病就病了?即使病了,那么多太医是吃干饭的?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让天下人知道皇帝病了,不能理政了,然后再寻机废之。

洋人立即就嗅到了其中的腥味。

各国驻京使节纷纷跑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给中国元首问安,并打听“致病之由”。

英国《字林西报》开辟专栏,公开批评慈禧,赞扬光绪。一些外国军舰开进中国港口,进行示威性巡行。

迫于各国的高压,庆亲王奕劻出面辟谣,说皇帝依然健在。英国公使窦纳乐要求,让外国医生给光绪检查身体,然后签署一份皇帝健康证明书。

2、荣禄的“妙招”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洋人是担心光绪的安全。

在他们看来,敢于变法的光绪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的存在能够使帝国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符合列强的在华利益。如果废掉他,中国会有回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国人的时代”的危险。

光绪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不怕你瞧不出病来。经慈禧允许,多德福走进了皇宫大内。检查结果自然令慈禧很失望,除了血气有点虚之外,光绪并无大碍。

荣禄后来说:“顾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洋鬼子的检查结果,断了慈禧直接废黜光绪的念头,却没有泯灭她使人取而代之的想法。

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端郡王载漪”,联合别有用心的承恩公崇绮、大学士徐桐等,企图废掉光绪。

笔杆子徐桐起草好奏折后,几个人拉拢当朝第一红人荣禄,让他带头煽动慈禧。荣禄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由他提议废掉新皇帝,不但会在外激怒洋鬼子,在内掀起新一轮权争,更重要的是他会成为万夫所指的罪人,于公于私都不讨好。

可他又怕是慈禧的意思,因此,荣禄没有表态,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十一月二十九日,荣禄找到慈禧,密谋废立一事。

他装作毫不知情,问:听说有废立之事,真的还是假的?慈禧连忙否认说:没有啊。

然后她试探荣禄:如果真有的话,可行吗?荣禄说:太后说行就行,谁敢反对,活得不耐烦了?只是皇上没有罪名,贸然废了,洋鬼子不高兴啊。

慈禧承认了,说:事情败露了,骑虎难下啊。

荣禄说:没事儿。皇上年纪不小了,又没皇子,总不能断了根吧。不如选近支宗室作为接班人,养在宫里,然后慢慢地取代皇上,这样就名正言顺了。慈禧很高兴:这个主意不错。

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以光绪的名义宣布立溥儁为大阿哥,定于明年正月初一举行典礼。

3、得罪洋人的下场

慈禧为什么盯上了溥儁呢?

从血缘上看,溥儁这一支虽然几经过继,但算起来是道光的玄孙。而且,溥儁之母是慈禧的侄女。也就是说,溥儁身体里流的是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家族的血。

如果让他入承大统,肥水没有流到外人田。更重要的是,溥儁的父亲载漪跟慈禧跟得特别紧,赢得了老佛爷的欢心。

而且溥儁只有十五岁,年龄可以说是不大不小。如果太大了,就会过早亲政,影响慈禧的权威;太小了,以慈禧六十多岁的年纪,恐怕无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消息一公布,举国哗然。湖北等地士绅直接揭了慈禧底牌,认为此举“名为立嗣,实则废立”。

上海1200多人“合词电奏”,强烈反对立大阿哥。

“英、日、美等国驻华公使表示,要出面干预。各国军舰从上海出发向北航行,制造军事压力。举行立大阿哥典礼时,请帖发出去不少,但一些国家的公使拒不祝贺。国内外的这种举动,阻止了慈禧以溥儁取代光绪的脚步。

载漪愤怒了。

这个即将成为太上皇的端王爷,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脖子翘了没几天,就黯然地耷拉了下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义和团的烈火蔓延到了京津地区。这股烈火碰到了载漪的心火,让濒于倒塌的帝国大厦,顿时陷入了无可救药的绝境。当时,在剿和抚的问题上,慈禧举棋不定,朝廷分为两派。

载漪出手了。这位后备太上皇“正觊觎国家有变,可以挤摈德宗,而令其子速正大位”,他痛恨洋鬼子干涉内政,阻碍了儿子早登皇位,于是联合徐桐等人鼓噪慈禧,利用义和团消灭洋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扶清灭洋”运动,在个人利益的引诱下,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以维护国家公器的名义上演了。

在五月二十二日的御前会议上,载漪力主宣战,围攻使馆。荣禄等人表示反对,认为应保护使馆。慈禧让光绪表态,光绪“圣颜悲戚,漠然颇久”,让她考虑一下荣禄的意见。协办大学士王文韶请求三思,慈禧拍着桌子将他骂了一顿。

二十五日,朝廷颁布圣旨,正式对外宣战。载漪的表演很具有戏剧色彩,他的真正敌人似乎不仅仅是洋鬼子。载漪利用义和团民的狂热,煽动他们“杀一龙”,即杀死光绪。二十九日,又带领60多个团民围攻光绪临时住所宁寿宫,企图下毒手,溥儁甚至直呼光绪为“鬼子徒弟”。由于闹得太过分,慈禧杀了20多个团民遮羞。

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第二天,慈禧挟持光绪仓皇出逃。临行时,派李鸿章留京主持议和。列强表示,议和可以,先交出主战者。为表示和谈的诚意,慈禧将载漪严加议罪,判死缓。后发配新疆,永远圈禁。

载漪得罪了洋人,也连累了溥儁。二十七年(1901)十月二十日,慈禧在从外逃西安返京途中,发布懿旨:“溥儁著撤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把失去利用价值的溥儁废掉。

溥儁本身就不是个好东西,东游西逛的,不学无术,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小混混。在西逃途中,还和太监“私出冶游”,甚至拔取皇后的簪子玩耍。

把这样一个储君废掉,可以说是大快人心。

就是这样一个地痞式的人物,怎么会成为大清帝国的储君呢?在专制体制下,又有多少满口仁义道德的君主,在选择继承人时,会真正考虑选择对象的品德和才能?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易。

4、光绪的药单子

光绪的病档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本人不懂药理更不能推知病情,扫几眼药单子也纯属于猎奇的心理。

但却对学者从药单子中研究出光绪属于正常死亡,深表怀疑。道理很简单,从病理上来说是致命的病症,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不能断言死亡的准确时间。后人根据病档就推断属正常死亡,完全是“1+1”式的简单计算或推算,不过是无稽之谈。

那么,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及前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皇帝的死亡变得如此扑朔迷离?

光绪是一个多病多灾的人。他从小体质就弱,经常头疼感冒。结了婚以后,患有经常性遗精。戊戌变法失败后,病情加重。

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二,太医朱琨等给光绪号脉后发现:

“口渴思饮,喉痒呛咳,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

光绪三十四年开春后,光绪的病情更加严重。

四月初四,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写道:

“皇上脉弦数较减,轻取重按皆虚弱无力。审查病由,耳响作堵,有增无减,足跟作痛,有减无增。现在腰痛不止,上连背部,下及胯间。考腰为肾府,封藏有亏,肝木上升,脾湿下陷。偏于右者,以左属血、右属气,气血不能流贯,风湿两邪,窜经入络。”

军机处不断向各地下发文件,征求天下名医为光绪看病。

六月,名医杜钟骏曾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

“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博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先求无过。”

光绪的病没有好转,慈禧的身体也垮了。

当年夏天,慈禧在颐和园避暑时,不小心着凉得了痢疾。虽然到了秋天慢慢好转,但慈禧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

十月初十,慈禧七十四岁大寿当晚,从张仲元、戴家瑜的问脉记录看,慈禧的身体不容乐观:

“左关弦而稍数,右寸关滑而近躁。肺气化燥,胃气浊滞,脾不化水,水走大肠,以致舌干口渴,胸闷微疼,食后嘈辣,小水发赤。总核病情,郁而生热,壮火食气,得食则泄,是以精神异常疲倦。”

从十月十九日开始,慈禧吃不进饭了。

二十日,张、戴两位太医的诊断结果是:

“皇太后左部弦而近躁,右寸关滑数鼓指。咽燥舌干,时作咳嗽,顿掣两肋作疼。连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热不减,口渴愈盛。”

二十一日,张仲元为光绪诊脉:

“皇上脉如丝欲绝。肢冷,气险,二目上翻,神智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谨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当天下午五点三十三分,光绪驾崩,享年三十八岁。第二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慈禧病死,享年七十四岁。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光绪和慈禧的病案,是想说明如果按官方的记录,光绪和慈禧都是因病正常死亡。

这样一对政敌在不到21小时的时间里,先后离开了人世,世界上有这么巧的事吗?仅仅用病案就能解释得了吗?

5、巧合还是阴谋?

从历史资料来看,慈禧属于正常死亡,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光绪之死却是疑点重重。

根据光绪的病历,他患有遗精、神经衰弱、脊骨疼等各种疾病,但对身体损伤最大的是结核病。而从光绪临终前的病症看,没有发现结核病恶化的症状。给光绪作传的孙孝恩、丁琪认为,仅凭清宫的脉案、药方,难以揭示光绪死的真实病情。

阎崇年在列举了光绪的病情变化后,也没有下正常死亡的结论,他认为光绪之死是个谜。

究竟是什么样的谜呢?

恽毓鼎,翰林院侍讲,曾在光绪身边任起居注官二十年。所谓起居注官,就是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人。他在一本著作中讲,有人向慈禧打小报告,说光绪听说太后病了,脸上有喜色。慈禧大怒:“我不能先尔而死。”

屈桂庭,西医师,由袁世凯推荐专为光绪看病的大夫。十月十八日,屈桂庭进宫给光绪看病时,发现他“面黑,舌黄黑”,“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精通医术的屈桂庭立即认为,“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

二十日,出乎人意料的是,慈禧似乎有先见之明。她在病中要求公布光绪的病情,同时又降旨对光绪的身后事尤其是接班人,做了妥善的安排。

当光绪驾崩的消息传到慈禧耳朵后,据她的亲信侍卫讲,“太后闻之,不但不悲愁,而反有安心之状”。

这一切表明,光绪先慈禧而死,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巧合,而是被她害死的。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已经不是普通的姨甥之间的关系,而是政治人之间的利害计算关系,我们不能以常理看待政治人物之间的亲情。

在慈禧看来,光绪身上潜伏着仇恨的种子。而光绪小她三十六岁,一旦自己有百年之忧,光绪就会重新上台执政,不但推翻她辛辛苦苦打拼来的“江山”,而且会改变她所有的政治纲领。对一个政治动物来讲,这是比死还要难受的事情。

慈禧一直认为,光绪发动戊戌变法,固然有图强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夺权,而夺权的前提就是扳倒自己。

二十四年八月初四,在获悉光绪将于初五接见来访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消息后,慈禧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她急匆匆地从颐和园赶回西苑:

“召上怒诰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言,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安有汝乎?’”

一句“今日无我,明安有汝乎”,道破了天机。

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打开慈禧心理的钥匙。如果自己走在了光绪前面,而想彻底解除后患,必须将“听小人谋我”的光绪除掉。

6、死亡的假象

现在,来看看光绪和慈禧病历的真实所指。

第一,从两个人的病历来看,慈禧在过寿当天病情加重,而光绪也病入膏肓。

古谚语所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说人生理健康周期的循环,大约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在周期的关口上,身体状况最脆弱,熬不过去就有死亡之虞。

从御医的诊断来看,刚刚74岁的慈禧,很可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疲惫感,正是这种疲惫感,让她慢慢看到了人生的终点。

第二,从病理上来看,光绪所患的都是慢性病,一直是病秧子,给人的感觉是无法治愈。

慈禧对外公布了光绪的病情,很可能是添了油加了醋,目的是造成光绪不久于人世的假象。然后她又以光绪的名义,安排好了交接班事宜。在妥善做好人事安排后,她下令除掉了光绪。

屈桂庭所看到的“面黑,舌黄黑”的症状,就是慢性毒药发作时的表现。

那么,究竟是谁下的毒呢?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和德龄认为是李莲英干的,溥仪则说是袁世凯作的孽,也有的说是慈禧临终前派人干的。

但无论哪种说法,或者谁下的手,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光绪死在了慈禧的前面。

大清帝国尽管已经支离破碎,却依然按照慈禧精心设计的轨道行驶,虽然她已操纵不了速度,也无法确切地知道下一站将是何方。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