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警戒后人: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此国

发布时间:2023-06-09 10:15:56 发布人:hao168

《司马法》中有一段经典语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也是不断的警告后人,躲避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还记得《汉武大帝》中曾经对这一段有过具体的描绘,和平让人麻痹,站着让人痛苦,但如果无法做

《司马法》中有一段经典语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也是不断的警告后人,躲避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还记得《汉武大帝》中曾经对这一段有过具体的描绘,和平让人麻痹,站着让人痛苦,但如果无法做到两者的平衡,最终只会让自己走向深渊。

当年的《汉武大帝》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是,后来的大清王朝却并没有这样的觉悟。明明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但是清朝却依旧还有个自大的倾向。而且或许是短暂的,1860年以后的和平,让清朝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欲望,结果使得清朝在一次次的逃避之中走入了危险。

在这种危机情况之下,作为少数几个开眼看世界的人,李鸿章曾警戒后人: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此国。这样的语句在当年和平的年代里是那么的刺耳,以至于光绪皇帝都觉得李鸿章就是危言耸听。

但谁都没有想到,李鸿章的话没有错,他们不听李鸿章的话,却引来了巨大的危机。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尴尬的1860年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中,就已经把未来的格局描绘的一清二楚。洛钟东应,铜山西崩,一切都在危如累卵之中,一发钱就会全身而动。在这千年未有变局之中,大清王朝一直不思悔改,只是被人被动着拖着往前面走,所以这个国家早就已经不行。

虽然内部外部都有力量推着清朝前进,但内部的惰性,会在这种外力与内力的刺激之下,越来越具有惰性与抗性,最终导致这个政权的崩溃。

事实上,吕思勉先生说的极对,而且具体的体现就在1860年。

1860年,是史书记载中中国的一个发展,那时候洋务运动已经兴起,而且大清王朝似乎进入到了短暂的安宁之中。1860年以后,我们的洋务运动已经搞起来了,太平天国已经平定了,中法战争我们居然打赢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大清帝国真的是四海升平,而且使人感慨这就是同光中兴。

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居然在这种盛世的景象下陶醉于其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安宁,只需要老老实实过日子,一切都很好。

可惜的是,谁都没有想到,1860年是一个了不起的年份,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年份。

因为当大清帝国进行改革的时候,另外还有两大强国也在进行突破,一个是美国南北战争,另一个就是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美国当时的崛起对于中国的影响还需要到很后来才会表现出来,但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它的假想敌人就是清朝。

作为大清帝国的眼睛,李鸿章可是每天瞪得很大,对日本的行动都很清楚。所以李鸿章不止一次已经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胁,甚至他还从袁世凯的手中得到了一些比较隐秘的电报,日本未来终究会向朝鲜出手,宜早做打算。

二、戒台寺,钟鸣

在《1901》还有《走向共和》中都曾经讲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李鸿章与恭亲王两人在戒台寺或者贤良寺进行过一次又一次关于日本的对话。

在《1901》中,李鸿章就和很多高级官员,在贤良寺关于日本的未来进行过探讨。

李鸿章认为,日本搞议会,搞军政,甚至连天皇都捐款给海军,他们把假想敌人设成了中国,并且要把朝鲜给拿下来,未来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恭亲王曾经一度比较认可,周围的那些军事官员也比较支持。

在《走向共和》中更有一段非常诗意的场景,李鸿章来到这台宝寺去寻找恭亲王,两人在对话之中,聊到了时局艰难与报国热情之间的尴尬。他们聊来聊去,最终还是关注到了日本身上。

李鸿章更是认为,日本这个国家狼子野心,亡我中国之心不死,必须要彻底根除。恭亲王对此也是表示赞同,但是想要这么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一切都需要徐徐图之。

在对话结束之时,甚至还有这么一段场景,恭亲王说道,“万籁俱寂之时”,李鸿章赶紧接道,“正是危险之际”。然后戒台宝寺的钟声响起,帝国的未来开始陷入到恐惧之中。

可以说,不管是正史还是影视作品,还是野史,李鸿章对日本都有着很大的戒心,并且认为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如果不解决掉它,我们必然面临着打蛇咬人的危险。那么该怎么办?

三、李鸿章的无能

面对这么危险的状况,李鸿章与恭亲王都一致的,决定要采取措施针对日本。

但可惜的是,恭亲王当年在与慈禧太后进行政治博弈的时候输了,所以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慈禧一派人会坚决进行阻止。

而当李鸿章想要对日本进行制裁的时候,结果翁同和等人站出来认为,这么做只是一件无聊而且危险的事情。因为大清帝国要保持大国形象,儒家思想不能忘记,而且对日本制裁很有可能会遭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制裁,划不来。

就这样,两大开眼看世界的顶尖人物,在朝堂的抵抗与混乱之中选择了沉沦,默默的看着日本。

至于说慈禧太后,虽然她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但是面对最近一段时间难得的安逸,所以她居然陶醉于这个里面,不想干预任何事情,只想维持现状。这就让李鸿章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够老老实实躺在家里面,每天听着袁世凯的危险报告。

后来我们也都知道,慈禧太后假装把权力交了出去,光绪皇帝像拿了一个电子游戏机的小孩一样,二话不说就要抖一抖威风。结果偏偏这个时候日本已经万事俱备准备打朝鲜,这首大清帝国已经失去了改革之时的锐气,甚至还已经失去了足够的经济实力。

偏偏这时候,光绪皇帝一定要开战,满朝文武都打了鸡血一样,觉得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把李鸿章的论调拿了出来。

这个时候实在是太要命,李鸿章明知道已经打不过,反复跟他们讲道理,结果他们就拿李鸿章之前的言论来盖李鸿章。于是这就陷入到了司马法中的经典语句之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当时,有实力的时候只想着安稳,现在实力不济的对方比我们强了,于是想要开战了,那么接下来下场就足以预见了。

李鸿章无奈的参与了这场大战,最终被日本打垮。

当年,鼓动战争的翁同和赶紧弹劾李鸿章,说他卖国,又说李鸿章打仗不尽力。

而光绪皇帝也觉得李鸿章这个人指挥错误,罪责都在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胡闹指挥的结果,悲哀的李鸿章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取下了三眼花翎。

后来,李鸿章总是反反复复和人提到以前的那句话,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必须要灭之方可。但再怎么说已经没意义,因为大清王朝输了。

结语

总的来说,其实李鸿章这个人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真的很不错,虽然人品不行,但是能力却非常过硬。而且这个人自始至终都把日本的狼子野心看得很轻,不过朝堂的无能却使得他无法腾出手来进行。

但是,李鸿章后来也陷入到了一个误区之中,日本在崛起赶超中国的时候的确亡我之心不死,但是当日本真正崛起以后,它无法单独面对西方国家,所以也曾经想过和中国联手。

那一段岁月里面其实和日本合作也有一定的好处,例如日俄战争,但是李鸿章已经陷入到了当年的仇恨之后,不愿意再改变初衷,因此他还被俄国给敲诈,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但总而言之,李鸿章当年的悲剧实在是让人尴尬,而他对日本的警惕也是让后人感觉到一丝的清明。万籁俱寂之时,正是危险时刻,李鸿章的化身犹在,我们可不要忘了。

参考资料:

《司马法》

王树增《1901》

《中国近代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