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光绪:半生天子,半世囚徒,被慈禧阴影笼罩一生的傀儡皇帝

发布时间:2023-06-09 12:09:45 发布人:hao168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孟冬十月,北京城已是北风阵阵,寒意袭人。当月二十一日,年仅38岁的爱新觉罗·载湉,匆匆走完了他悲惨而又短暂的一生。可怜这个大清帝国名义上的主人,“威加海内、泽被万邦”的德宗光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孟冬十月,北京城已是北风阵阵,寒意袭人。当月二十一日,年仅38岁的爱新觉罗·载湉,匆匆走完了他悲惨而又短暂的一生。

可怜这个大清帝国名义上的主人,“威加海内、泽被万邦”的德宗光绪帝,在弥留之际,即没有皇室宗亲、王公重臣在旁殷勤侍奉,病榻之侧,甚至连御医、宫女、太监都踪影全无。

年轻的皇帝被囚禁长达十年之后,最终如同真正的孤家寡人一般,突然而又悄无声息地暴毙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中。

皇帝和太后生前矛盾重重,水火不容,又在两天之内相继死亡,当中间隔不到二十个小时,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实在令人感到蹊跷。

尤其是光绪帝正值盛年,虽一直体弱多病,但此前十几日,病情稳定,精神状况良好,绝无生命垂危的迹象。

而随着光绪帝的骤然猝死,一时之间朝野流言四起,堂堂大清天子,究竟是病重不治还是遭人谋害,如果皇帝确实是死于非命,那么这件惊天的弑君案,背后的凶手又到底是谁?

飞来横祸

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年仅19岁的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

同治帝生前时常潜出宫外鬼混,最喜流连勾栏瓦肆,出没烟花柳巷,惹得一身风流病。以至临死之际就已经暴露出典型的梅毒发病症状。

而对于孀居多年的慈禧太后而言,被寄予厚望的独子早早离世,更是莫大的悲痛。

只是与这些烦心事比起来,大清皇位的继承人问题,更令皇太后与一众臣工焦头烂额。

载淳并无子嗣,按照父死子继的祖宗家法,应该从皇室近亲中择选下一代“溥”字辈宗室子弟入继大统,而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嗣孙溥伦。

但如此一来,同治的皇后将升格为皇太后,慈禧将彻底失去垂帘听政,继续把持权力中枢的机会,因此叶赫那拉氏以溥伦乃是过继并非嫡出为由,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而当时道光帝一脉,溥字辈皇族仅有溥伦一人——父死子继不行,那便只好采用兄终弟及的方案,从同治皇帝的平辈中再继续寻找合适的人选。

同治帝载淳并无兄弟,只能适当放宽条件,在其堂兄弟中确定人选。而按照这样的标准,恭亲王奕訢长子载澄,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都符合继位的要 求。

尤其是载澄已年满17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立载澄为帝,于情于理应该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年仅4岁的载湉意外成为了大清国新的主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因为载湉的父亲、胆小懦弱的醇亲王奕譞比他精明强干的六哥恭亲王奕訢更容易对付。

载湉即是慈禧的外甥又是侄儿,如此亲上加亲的特殊关系,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新君年幼,又更利于加以掌控。

就这样,野心勃勃的叶赫那拉氏一手操纵了大清帝国新君的人选,载湉奉旨入嗣咸丰,成为大清入关后第九位皇帝。

不幸的开端

据当时在场翁同龢的记载,醇亲王奕譞得知儿子即将入继大统的圣旨后,“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这哪里是新皇登基,分明是如丧考妣!

谨小慎微的奕譞,不敢对朝廷的决定表示出任何的异议,只是巨大的恐惧和惊吓,让他难以自持。

载湉为何能成为天选之子,背后的用意不言自明,而对于慈禧这个嫂子的心思和手段,他也是再清楚不过了。

从此以后,他作为皇帝的生父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自处?等待亲生儿子的又将是何种命运?实在是不忍细思,细思则极恐。

更为可怜的是载湉的生母,这个命运悲惨的女人,1866年,其未满两岁的长子载瀚不幸早殇,现在又要眼睁睁看着唯一的儿子被送入宫中。

而更为不幸的是,其后叶赫那拉·婉贞又育有二子,但都先后夭折,上天一次次剥夺了她作为母亲的机会。

当然,最无辜又最无助的,还是少不更事的光绪帝。年幼的载湉,先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大伯咸丰的儿子,然后糊里糊涂地被一群王公大臣簇拥入宫,接着便被带到大行皇帝的灵前拜谒。

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而言,睡梦中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众人,还要做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此时的大清新君,除了嚎啕大哭,剩下的便只能是任人摆布。

而从法统的角度来讲,光绪已经跟亲生父母没有了关系,因此从其入宫开始,慈禧太后也在有意让载湉放弃和忘记过去的身份,不仅严禁其生母入宫,甚至连其乳母也赶走了。

光绪的性格也随其父,比较懦弱,面对慈禧的高压根本不懂也不敢反抗,缺少亲情关爱与呵护,又长期处于孤独、压抑甚至恐惧的宫廷生活之中,导致光绪性格上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而精神上也是长期萎靡不振、郁郁寡欢。

据梁启超所撰《戊戌政变记》中记载:“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为之胆破”。

而说到底慈禧只是将光绪视作争权夺利和达成其政治愿望的工具,从未真正关心过这个傀儡皇帝的物质需求和内心世界,宫女太监更不敢跟皇上过于亲近。

饮食温饱无人悉心照料,衣着冷暖无人留意看护。光绪帝又自幼身体孱弱,加上精神、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不快,就愈发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这也给光绪帝留下了许多无法痊愈的病根,终其一生,都被遗精、肺结核和神经性疾病所困扰。

被操纵的人生

好在暗无天日的童年中,还有帝师翁同龢能给小载湉带来一点安慰和温暖。

这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生活上也对年幼的皇帝照顾备至。

从四岁登基开始,朝堂之上便一直是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徒有皇帝虚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的木偶和必不可少的摆设。

哪怕是十八岁亲政之后,仍然没有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凡遇大事必须向“亲爸爸”请示定夺,光绪作为皇帝,其实并没有多少决定权。

除了朝政事务,生活上光绪同样没有自主权,甚至连终身大事都要看慈禧的脸色。

就在其即将亲政之际,慈禧为了归政之后更为有效地控制光绪帝,竟将自己胞弟桂祥之女(即后来的隆裕太后),硬塞给光绪当皇后。

且不说光绪和隆裕本来就是姨表血亲关系,陡然成为夫妻,这让载湉从心理上怎么能够接受,而且隆裕的相貌也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更让皇帝提不起半点兴趣。

童年遭遇不幸,婚姻受人操控,更可悲的是,光绪所处的年代,又正是清王朝最为积贫积弱的一段时光。

先是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是清政府不败而败,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朝政府又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并赔款白银二亿两。

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日迫,康有为再度上书,分析形式、痛陈利害,声称如不改弦更张、变法图强,则“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同时,在翁同龢的斡旋之下,光绪阅读了康有为自撰的《日本变政考》和《彼得大帝变政记》,内心被其主张打动。帝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而光绪皇帝年富力强,锐意进取,不愿做亡国之君,意欲变法挽救社稷、重振河山。

戊戌变法和囚徒天子

但即使万事俱备,要想变法革新,也必须经过慈禧太后的首肯,那慈禧的态度究竟如何呢?

可见,无论慈禧如何的独断专行,但在维护江山社稷这一点上,她与光绪帝是具备共同利益的。所不同的是,其主张在不违祖制的前提下,有限度、有节制的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但不幸的是,母子二人虽然在变法维新的大方向上达成了初步的统一,但随着变法的深入,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更致命的是,变法过程之中,诸多现实利益的碰撞又在所难免。

慈禧支持变法,但不代表她会轻易放权,而光绪为了保证变法的成功,必然会要求更多的权力,这样的矛盾是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根本无法调和的。

同时,光绪为搬开挡路的守旧派,驱逐异己、提拔帝党、启用新人,这样的举措,激起了保守、顽固势力的强烈敌意,甚至向慈禧哭诉请求其重新训政。

随着帝党势力的逐渐壮大,已经隐隐让慈禧感到不安,而最为致命的是,光绪又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这一变相谋求兵权的举动,彻底触犯了慈禧的底线。

变法第五日,慈禧便强迫光绪连发三道上谕,

其一,任命其宠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掌握京畿重地兵权;

其二、凡受新职的二品以上大员,均需到皇太后慈禧面前谢恩,直接垄断了高级官员的任免权;

其三、将变法的的关键人物,三朝元老、两代帝师的翁同龢罢黜出京,尤其是这第三条,堪称是对光绪及其帝党的致命一击。

光绪胆小懦弱却缺乏其父醇亲王的谨慎,过于急躁、激进的维新措施使满清权贵的既得利益大受损失,又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仍然大权在握的慈禧,帝后两党的权力争夺日趋白热,矛盾更是日益加剧。

反对变法的呼声甚嚣尘上,慈禧虽然也感到变法维新可以使国家富强,但如果要其付出丧失权力的代价,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坊间更是风传,慈禧将在九月天津阅兵时行废立皇帝之事,光绪自感危机重重,即为变法之成败,也为自身之安危,忧心忡忡的载湉只能找维新派商议对策。

而一介书生的康有为完全没有料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竟然异想天开的暗中联络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希望其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由颐和园返回宫中,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之中,并宣布再次训政。

至此,历时103天的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血染法场。而光绪帝也开始了此后长达十年的囚徒生涯。

突然暴毙

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帝的人生走向了更为黑暗的绝路。

瀛台四面临水,仅北面有小桥与陆地相通,实际上就是一座孤岛。

只有每日早朝时,慈禧太后才命人将其带上朝堂,但光绪也明白,自己无非就是一种摆设,因此朝堂之上或一言不发,或唯唯诺诺,或择些无关紧要的话语应付两句。

堂堂九五至尊,不仅完全丧失了人生自由,更是被彻底剥夺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仍然是难消心头之恨,一直想废掉光绪,只是朝野上下反对之声不少,而英法列强也强烈抵制才未能如愿。

此后十年,身为大清皇帝的光绪,除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随慈禧出逃,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瀛台中孤独地度过。

光绪本就身体羸弱,重疾缠身,再加上心情忧郁,失势后又无人照拂,病情逐渐加重,身体也很快就垮掉了。

见载湉身陷囹圄又缠绵病榻,再也没有能力与其对抗,慈禧也终于对这个“不孝之子”有了一点恻隐之心。

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皇帝的病情日益严重,宫中御医束手无策,慈禧便命令各省名医入京为光绪诊治。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绪帝的身体早已受损严重,虽经悉心治疗,但病情仍然是时好时坏。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暴毙于瀛台之中,仅仅一天之后,慈禧太后也病逝于紫禁城中。

临死十几日之前,光绪身体并无异常,甚至还数次到瀛台水边散步,却在慈禧死前一日突然暴毙,尤其是此前数日,光绪病情突然恶化,于卧榻之中痛苦翻滚,口舌焦黄、面色发黑且大呼腹痛,似有中毒的迹象。

光绪死因之谜终于解开,至于究竟是谁投毒,虽然已无从考证,但结合其死亡时间,慈禧自然有最大的嫌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