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改革与冒失并行

发布时间:2023-06-10 09:18:50 发布人:hao168

苏联解体当属二十世纪最为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之一,而一提起苏联解体,学者势必会联想到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毕竟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裂的勾连。不过,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否正确,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那么,赫鲁晓

苏联解体当属二十世纪最为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之一,而一提起苏联解体,学者势必会联想到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毕竟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裂的勾连。

不过,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否正确,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那么,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究竟做了哪些改革?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开始暴露出严重的弊端,这一弊端在日后也葬送了苏联改革的根基。虽然当时的苏联社会涌动着强大的改革思潮,但在斯大林高压政策的约束下,改革依然无从谈起。

1953年3月5日,随着斯大林的骤然去世,苏联社会也进入了多事之秋。

实际上,在斯大林最后的日子里,或许是出于对年轻人的忌惮,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哪怕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因此,他并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遗嘱,也未指定正统的“接班人”。这就造成一个特殊现象:苏联最高权力出现了“空窗期”。无论是哪个主席团成员,都不能说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在这个背景下,赫鲁晓夫想要登顶,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解决党内林立的对手。而事实上,赫鲁晓夫确实具备领导才能,逐步不动声色掌握了苏联最高权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形势。这种严峻形势一方面表现为国内的政治危机,前面也提到了,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而斯大林留给赫鲁晓夫的也是个烂摊子,即越来越贫困的农村、低水平的苏联居民生活,这一切都要求苏联必须来一场改革。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政权不稳,他执政的正统性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必须通过改革来为苏联寻找到一条新出路。尽管他的改革有时也反复无常,但直到他下台,改革一天也没有停止。

赫鲁晓夫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以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作为分界线。

从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就陆续对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做出一些改革。除了在政治领域上对斯大林作出全面否定以外,他还在农业领域、外交领域有所建树。

在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不仅将苏联持续多年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取消,还大力提倡“玉米运动”,力图解决苏联粮食短缺的困境。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粮食危机,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工业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混乱的情况,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还是没有触及到根本弊端。

苏联要朝前发展就必须对斯大林模式动刀子,因此“非斯大林化”就成了赫鲁晓夫执政的首要问题。不过,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的过程中确实掺杂了不少私心,这也是导致其后期被赶下台的原因之一。

由于当时苏联国内外一直崇拜斯大林,以至于当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之后,苏联人民在思想上无所适从,出现了波匈事件,严重打击了人民的革命热情。

当然,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摧毁了唯斯大林是从的神话,让斯大林走下神坛的做法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开始认识到个人崇拜的严重危害。这些,为推进苏联的体制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

尽管如此,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我们仍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析。

据资料记载,赫鲁晓夫本人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并不高,这也是斯大林认为赫鲁晓夫像“老农民”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赫鲁晓夫的改革确实对苏联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他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在决策方面往往凭自己的直觉,使改革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正因为如此,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发起了猛烈冲击,但这位改革家“冒进”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苏联“掘墓人”的角色。赫鲁晓夫本人极力批判个人崇拜,可随着个人权力的加固,赫鲁晓夫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起别人对他的吹捧和歌颂了。这不又是一个翻版的“斯大林”吗?

赫鲁晓夫改革作为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至今值得人们深思考量。尽管他的改革并未成功,但却改变了苏联历史,为苏联延续了寿命,这是赫鲁晓夫本人对苏联最大的贡献!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