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的一个夜里,同治在养心殿东暖阁的皇位宝座上闭上了眼睛。同治去世后,慈禧命宫中侍卫封锁消息,秘密请恭亲王奕訢进宫。奕訢进了宫,猛见同治的尸体放在养心殿中,吓得是魂飞魄散。此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的一个夜里,同治在养心殿东暖阁的皇位宝座上闭上了眼睛。同治去世后,慈禧命宫中侍卫封锁消息,秘密请恭亲王奕訢进宫。
奕訢进了宫,猛见同治的尸体放在养心殿中,吓得是魂飞魄散。此时慈禧却面色平静得像刚睡醒一样,手持蜡烛在旁边慢慢说道:“事已至此,怎么办?”
其实,慈禧神色冷静的原因恐怕并不如道学家们所说的心肠狠毒,而是她正在紧张地思考下一任皇帝应该由谁来做。
这不仅是有关大清“国本”之事,也涉及到她是否还能继续把持大清的最高权力,对于已经垂帘听政十余年的慈禧来说,对权力的追求和控制早已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不会眼睁睁看着大权旁落的。
按照清王朝父死子继的不成文规则,同治帝载淳死后,应该由“溥”字辈接任皇帝,朝中一些大臣也如此想,便推举溥伦入主皇位。
但这正是慈禧太后所不愿意之事,因为如果一旦这样,她的身份就变成了太皇太后,从而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的权力。所以她以支脉太远而拒绝了这一提议。
慈禧太后的意思,是继续从“载”字辈中挑选一人担任皇位,并且此人还必须是同治皇帝的近亲,如此她就可以继续以皇太后之身份继续把持朝纲。
这样一来,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候选人不外乎是咸丰帝几个兄弟的儿子,也就是同治的堂兄弟。慈禧最终挑中的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这是为什么呢?
选择光绪的原因
原来,在道光皇帝的几个儿子中,当时仍健在,并且育有后代的,就只有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但恭亲王奕訢作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已经权倾朝野,倘若再有儿子继承皇位,奕訢就相当于是无冕之王,权力过大。
况且,奕訢的几个儿子年纪也都比较大了,不便控制;相反,醇亲王奕譞为人低调,而其次子载湉彼时年纪只有4岁,不大不小,便于从小控制。
而且更重要的是,奕譞的正福晋,乃是慈禧的亲妹妹,两家可谓是亲上加亲。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姑姑。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家中平白多出一个皇帝,似乎是件天大的喜事。但醇亲王奕譞可并不这么看。他深知慈禧的为人,明白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并不是要君临天下,而是要给自己的这位大姨子做个傀儡。因此在得知这一决定后,他当时就昏了过去。
应该说,奕譞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当然他的聪明与奕訢不同。奕訢的聪明表现在文武全才,有经天纬地之能;而奕譞的聪明则表现在深知进退,韬光养晦上面。
由于曾经参与辛酉政变,又亲自捉拿了八大臣之首的肃顺,醇亲王在同治朝深受慈禧重用,先后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职务,是仅次于恭亲王的第二重臣。
然而他为了避免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在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继位之时,就上奏折要求辞去一切职务。在其再三哀求之下,慈禧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仅保留了亲王双俸的待遇。
不仅如此,奕譞还秘密给慈禧上了一道密折,其内容大致是说,由于载湉当了皇上,自己虽然身为皇父,但绝对不会要求追封皇帝的称号。
如果自己有一天死了,有不知好歹的大臣,请求慈禧或光绪追封自己,请拿出这封折子驳斥他。事情果然不出醇亲王的预料,十几年以后醇亲王去世,果然有大臣提出此议,结果被慈禧骂得狗血淋头。
由此观之,奕譞实在是一个深谙政治斗争之道,有大智慧的人。奕訢最终被削去官职,在家闲住,奕譞却荣宠不衰,富贵及终。
但是奕譞如此低调,载湉的继位也仍然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强烈不满。因为经过二百多年来清朝历代皇帝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皇位继承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和合理的规则:首先是父死子继,清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兄终弟及接替皇位的成例。
其次,清代皇帝的确立,早期是由满族亲贵共同协商,或者皇帝留下遗诏决定的,在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之后则依此而行。
再次,但凡幼主继位,通常先帝都会安排辅政大臣辅佐新君。
但具有强烈权力欲的慈禧却不顾祖宗家法,一口气将这些成例全部打破,以一己之言,决定了皇位的归属,并继续垂帘听政。难怪一些守旧的大臣会极度不满,甚至以死抗争。
权力的冲突
应该说,以光绪的能力,完全有资格独立处理政务,虽未必会成为一代有道明君,但必然不会像咸丰、同治那样昏庸无用。可不幸的是,他当皇帝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正如前文所说,他的即位,纯粹是为了配合慈禧掌握权力的需要。因此,当他年纪渐长,要求亲政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与慈禧发生了冲突。
而且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实在也说不上有多好,由于二人并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慈禧对这个小皇帝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情。
据说光绪十岁那年,慈禧生了一场大病,光绪为此心急如焚,半夜暗暗向上天祈祷,甚至要效仿古人“割股奉亲”之举,拔刀自伤,意欲割肝做药,幸亏左右侍卫连忙抢救,才不致酿成大祸,然而光绪却也被割伤了。谁知道这样一份孝心,慈禧知道之后却神色漠然,不为所动。
慈禧始终提不起对光绪的兴趣的原因,可能还与年幼的光绪更加喜欢温柔可亲的慈安有关。年幼的光绪闲来无事,总是往慈安宫里跑。可是此时的慈安和慈禧早已经由于安德海的事情心生嫌隙。
营养不良的光绪
慈禧不喜欢光绪,便经常有意无意地为难小皇帝。光绪体弱多病,身体一直不好,据说是因为从小就营养不良所致。
根据清宫规矩,皇帝每日进膳,都要上几十道菜,可是皇帝一个人怎么吃得了那么多,顶多就是拣离自己近的菜吃几口,结果就是离皇上特别远的菜每天都用小火煨着,每次都放在原来的地方,到夏天居然大多都发馊变臭了。就是皇上吃得到的几道菜,也不是现做,而是早就做好的,味道自然很差。
年幼的光绪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吃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忍饥挨饿。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光绪也会让御膳房换换菜谱,做些新菜。
可御膳房对光绪的命令压根儿不理不睬,而是要禀明慈禧批准。慈禧自己每顿都吃小灶现炒,根本不管光绪,反而经常教育光绪要勤俭节约云云。如此几次,光绪再也不敢抱怨膳食。
年幼光绪的心理阴影
慈禧酷爱听戏,每次看戏都会叫光绪前来陪同。可是她根本不管小孩子的心情,总是点些《天雷报》之类阴森恐怖,神神鬼鬼的戏,给年幼的光绪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刺激,以至于日后光绪非常害怕打雷。
后来光绪长大了,慈禧干脆不给他座位,就让他在旁边站着陪侍。据说,后来有一次,戏班子上演《十八扯》,戏中扮演皇上的丑角同情光绪帝,便插科打诨道:“我是假皇帝,还有个地方坐;你看那真皇帝还站着呢!”慈禧听后默然,从此以后才给光绪帝安排座位。
光绪的选后纠纷
说来也巧,同治和慈禧不睦,始于慈禧为同治选后;而光绪与慈禧同样因为光绪大婚的事闹得很不痛快。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17岁的光绪皇帝也要亲政了。按照惯例,自然是要先举行大婚典礼。
慈禧太后此时的心境,与当年为同治皇帝选后时并无不同,仍然是想要在光绪皇帝身边安插一个自己人。因此,她安排了自己的亲侄女,都督桂祥的女儿参选。
慈禧太后把自己的侄女安排进去,也就是想效仿孝庄太后。光绪帝并非慈禧亲生,而是慈禧的亲妹妹之子,这样算来,光绪其实是慈禧的外甥。也就是说,那位被慈禧安插进来的桂祥之女,实际上是光绪帝的表姐。
选后仪式安排在体和殿进行。这一天,备选的秀女依次排列在殿内,等待皇帝的挑选。殿内放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柄金镶玉的如意,两个红色绣花的荷包。
按照清宫惯例,皇后和嫔妃由皇帝亲自挑选,如果皇上看中哪位女子,欲立其为后,则将如意赐之,欲立为妃者,则将荷包赐之。
慈禧在安排秀女顺序时,特意让自己的侄女排在首位。此时没有了慈安的掣肘,慈禧自然以为光绪会乖乖听从安排。
年轻的光绪并不笨,他自然知道慈禧只不过是安排了一出戏而已,所以他根本不想配合慈禧把这场戏演下去。
当慈禧拿起如意,告诉光绪看哪个姑娘合你心意,就把如意赐给她的时候,光绪直截了当地说道,婚姻大事,还是皇爸爸来做主,儿臣就算了吧。
谁知控制欲极强的慈禧并不答应。也许在她看来,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你光绪必须按照我制定的规矩来。光绪毕竟年纪尚幼,看到慈禧如此作派,居然以为自己即将亲政,慈禧也要尊重自己的意见了。
大喜之余,一把抓起如意,看也不看站在第一排的桂祥之女,径直走到站在第二排的江西巡抚德馨女儿面前,就要把如意赐给她。
就在这关键时候,慈禧再也忍不住了。她也顾不得皇家的体面,严厉地喝了一声:“皇帝!”光绪吃了一惊,愕然回过头来看着慈禧,此时慈禧却又闭上了眼睛,一语不发。
只是朝着第一排的方向努了努嘴。光绪愣了一下,还是无可奈何地慢慢踅回身来,把如意重重地往桂祥之女的手中一塞,迅速回到了慈禧身旁。
光绪这个皇帝做得有点窝囊,虽然身为皇帝,可是面对专权的慈禧,也只有认命的份儿。经此一场风波,光绪自然也不愿再挑选嫔妃。
光绪的一生也就只有一后二妃,是清朝皇帝中后妃最少的皇帝,也是成婚最晚的皇帝。慈禧的做法也是出于其政治上的考虑,目的就是要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够利用皇后来操纵光绪,最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大婚之夜的难堪
与隆裕皇后的大婚当晚,光绪甚至做出了一个有悖于皇帝身份的举动——扑倒在隆裕怀里大哭着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这主要是光绪对慈禧安排的政治婚姻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作为少年天子的光绪帝,自然希望自己的皇后国色天香,最起码也要有中人之姿吧。可隆裕长相丑陋,身材瘦弱,还有些驼背,这别说是一个皇帝了,就连家境稍微殷实点的男子,恐怕也无法对之产生好感。心里不痛快的光绪怎么肯跟这样的皇后同床?
自小养尊处优的隆裕皇后怎么能忍受光绪的这种轻蔑?因此二人时常爆发争吵。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光绪与隆裕皇后又因为小事激烈争吵起来,光绪帝估计是心情不好,骂得很凶,郁闷的隆裕皇后气不过,便到慈禧的寝宫发牢骚。
隆裕皇后的本意,只是找个人倾诉一下,获得一些安慰就可以了。谁知道慈禧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当着一众太监宫女大骂光绪,转脸又好言劝慰皇后:“别太难过了,你还年轻,不用为这个病秧子想不开。我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隆裕皇后一听此言,知道自己做过了头,然而也无可奈何。后来连续几个月,慈禧对光绪都没有好脸色,甚至一言不发。从此,慈禧就埋下了铲除光绪的心思。
光绪帝为何要叫慈禧亲爸爸
光绪与慈禧的关系非常复杂,慈禧是光绪的“姑姑”、“姨姨”,或者是“养母”,但是光绪劝叫慈禧太后“爸爸”。
听到光绪叫慈禧“爸爸”确实让人吃惊,慈禧作为一个女人难道不应该让光绪叫自己“母亲”吗?有人提出难道是因为满族的风俗不同?其实不然,在满族当中,“爸爸”也是父亲的意思。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这样呢?有研究者指出,慈禧的这一心理可能还是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是一种心理感情和政治的需要。慈禧虽然是掌握大清王朝实际权力的人,但终究身为妇人,没有办法和九五至尊的皇帝相提并论,但慈禧并不甘心于此。
她曾经说过,即使是光绪皇帝,也是我妹妹的孩子,就跟自己亲生的一样。那么,让九五之尊的皇帝叫自己亲爸爸,是对光绪帝的一种警诫:大清国的最高权力,在她慈禧手中!此外,对于天下臣民来说,也表明了慈禧的地位要高于光绪,她才是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光绪亲政以后,慈禧规定,光绪必须每隔一日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还经常派人监视他的行踪。
而光绪慑于慈禧的威严,每日请安时都浑身颤抖,有什么政务上的事情也根本不敢自作主张,还要主动向太后请旨才能实行。后来的戊戌变法,也是事事如此,甚至让慈禧不胜其烦,只好告诉光绪,可以便宜行事。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以“训政”为名,重新临朝视事,居然连垂帘听政的形式都免了,与光绪帝一起坐在须弥宝座上接受群臣叩头谢恩,三呼万岁。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话在慈禧的面前被打破了。有大臣奏对政务,全凭慈禧一一裁决,光绪在一旁只是默然不语。有时候慈禧觉得不妥,用胳膊肘碰他,示意他说两句,光绪才提起精神,胡乱应付两句而已。说得不妥,还要遭到慈禧的斥责。
有一次,光绪听说英日同盟,很是担心,认为这对中国极其不利。慈禧当即厉声制止道:“外交上的问题,不要随便发言,如果传到外面去怎么办!”光绪一时不解,顶了一句:“就是传出去又有何妨?”
慈禧大怒,居然举起拐杖就要责打光绪,吓得光绪连忙跪倒求饶。这种情况非止一次两次,往往要李莲英从中调解,慈禧太后怒气才能稍息。
在慈禧太后眼中,贵为天子的光绪帝不过是一个她实现权力欲望的玩偶与傀儡。或许慈禧太后认为,光绪能够做皇帝,这个权力与地位是自己给他的,所以他就必须要听话。后来的戊戌政变也体现了慈禧的这种心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崩逝,年仅38年。
《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
这座宫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闭、保守和死寂,对光绪的成长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虽然他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他的大脑完全是空白。
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在复杂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单纯、天真。所以,在甲午战争和后来的变法中,皇帝的许多做法,都出乎一般大臣的预料。
更何况他做为权力霸主慈禧的傀儡,不管是一言一行、吃饭穿衣,还是结婚生子,处理政事全部都在慈禧的严格控制之下,他没有一丁点儿的人身自由,活的甚至还不如一个平常的老百姓,能活到38岁已是万幸了。
英雄联盟手游三条路怎么分-英雄联盟手游三条路分配教学!小编分享的英雄联盟手游三条路怎...
《如龙:维新极》中的赛鸡是小游戏之一,玩家可以通过赛鸡游戏来刷钱,有玩家还不知道如...
а√bt天堂资源在线官网是让用户们天天畅看多样作品影片的视频工具,无阻碍地邂逅着这里...
为你提供关于冰原守卫者的信息,冰原守卫者是款以异世界冒险作为主要玩法的游戏,在该游...
为你提供关于迷你西游的信息,三皇阵容在游戏中一直都有不错的表现,他们的组成就是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