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引清入关,真是为红颜吗?

发布时间:2023-06-10 12:45:25 发布人:hao168

崇祯十七年 ( 1644)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破皇城,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 帝在煤山寿皇亭自缢而死。此时,一个人物的关键抉择可以左右一个民族之后200年的命运。在这种家庭下,自然顺利中武举,吴三桂

崇祯十七年 ( 1644)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破皇城,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 帝在煤山寿皇亭自缢而死。此时,一个人物的关键抉择可以左右一个民族之后200年的命运。

在这种家庭下,自然顺利中武举,吴三桂年仅20岁即升为游击将军,23岁时提为前锋右营参将,3年后即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大概相当现在的正师级,而且任实职。

转折点发生在,崇 祯十七年 (1644) 三月十九日 , 李自成进入北京 , 腐朽的明王朝终 于灭亡于农民战争的烈火之中。已封为平西伯的吴三桂因勤王不及 , 于三月二十二日退守山海关 , 开始了他一 生中矛盾复杂 , 而又富于戏剧性的历程。

此时,中国大地依然存在着三股政治军事力量的角逐 , 即已经攻占北京的大顺农民军 , 雄据关外意欲入主中原的清王朝 , 以及散聚在南方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中的明朝残余武装。

吴三桂作为明朝在北方仅存的一支军事力量 , 已处于农民军与清军两大势力的夹击中 , 在与南方声息不通的情况下 , 吴三桂以其三四万的兵力不堪与其中任何一方相抗衡 , 更不用说东西两面同时作战。而政治上的孤立无援 , 经济上的粮晌俱乏 , 也决定了吴三桂不可能长此独立存在下去 。何去何从? 他必须在投降农民军与清军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

可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个人对于形势的把握不足,面对“大顺”政权的勾引,吴三桂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也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关键一步。

其实曹操为中国历史开了坏头,为其他没有“皇家正统”又想当皇帝之人,提供了成功的模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实在太好用了。

既然都有这个心思了,不害死几个亲人祭天,也是不足以表面决心的,于是回话给大顺劝降的使者——恭请大顺送还太子,再做商榷。 并给父亲回信,拒绝吴襄在威逼下写的劝降信,直斥父亲隐忍偷生,宣布自写信之日即与父亲断绝关系, 即使李自成将父亲置于油锅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动心,义无反顾。(这封信函有档可查)。

看到这里读者也应该发现,真实的历史并没有,吴三桂在进京途中,听闻京中家里变故,气愤折返的桥段。他一开始本就是无意归顺“大顺”政权,机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在乱世中浑水摸鱼而已。

大战打响,农民军与吴军屡次进退,而吴军渐渐不支。多尔衮认为吴三桂保大明,李自成建大顺,二者互相残杀,可坐收渔人之利,于距石河西战场4里地扎营观望。

此时,吴三桂焦急万分,他知道这次战争如果失败,自己肯定是要挂城门的,他也别无选择,决定亲赴清营,这个时候他还在幻想自己的权力,对多尔衮说,助三桂灭李自成,大明在南京建都,以黄河为界,北归清,南归明。

自此,吴三桂成了清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剿灭南明政权的先锋,在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年间位封亲王,藩镇云南一方,这也为他30年以后反叛埋下了种子,成为明、清两代都不讨好的尴尬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蔡洁琳.论吴三桂降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傅金纯.历史应当如何评判吴三桂[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

袁平.吴三桂起兵反清始末评述[J].云南学术探索,1998

刘凤云.一次决定历史命运的抉择——论吴三桂降清[J].中国学术周刊,2014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