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第一次见慈禧,回家后对儿子说了8个字,字字珠玑一针见血

发布时间:2023-06-11 11:36:52 发布人:hao168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说起李鸿章,很多人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主要是他签订了诸多不平等的条约,“褒”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能臣,洋务运动、北洋水师都是他发起的。然而,这些东西都没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很多人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主要是他签订了诸多不平等的条约,“褒”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能臣,洋务运动、北洋水师都是他发起的。

然而,这些东西都没能改变大清朝的国运,改变李鸿章被贬低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被后人贬低离不开一个人的助力,此人便是慈禧太后。话说,在太平军被李鸿章消灭后,慈禧太后便接见了他。

李鸿章前期的发展

众所周知,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不过他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点、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少年时期,李鸿章便非常的聪明,拜师徐子苓,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17岁那年,他便考上了秀才,足见其聪明之处。应父亲的要求,李鸿章入京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顺利考上了举人,而后是进士。

李鸿章虽然进入了朝堂,但是前期的他并不是那么受重用,道光皇帝将他安排在翰林院,干着修书、编书的工作。按照这样的情况,李鸿章充其量就是一个文臣,怎么都达不到“四大名臣”的地步。

一战而成名

进入仕途的前期,李鸿章虽然是一个文臣,但是他却有着一颗军人的心,有着保家卫国的意愿。咸丰皇帝年间,太平军、捻军是清朝的大患,李鸿章曾先后跟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人一起作战。

可惜的是,清军早已不再是以往的“虎狼之师”,在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时候,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先后持续了11年之久。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与李鸿章商量,让他进行淮军的招募与组建。最终,李鸿章在安庆之地成功组建了淮军,并且一改之前的旧制度,大力启用新式武器,还找来了外国的教官训练新军。

第一次面见慈禧太后

那是李鸿章第一次面见大清朝的最高领导人(当时的实际执政人是慈禧),心中也多少有些紧张,但紧张也略带着兴奋,因为他的心中有很多的规划与设想。

见到慈禧太后时,李鸿章先是请了安保,随即两人又寒暄了一番,算是彼此相互了解。气氛到的时候,李鸿章便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一股脑全部说了出来。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虽然清政府腐败无能,但民间有很多有识之士想要实业救国,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最初的洋务运动便是他提出来的。

其实,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经过明治维新使得国家的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慈禧太后若是能听从李鸿章的分析,或许清朝的结局就会不同,奈何他没有答应。

李鸿章大致分析到一半的时候,一旁的慈禧太后依旧是一脸平静,没有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似乎是在听一个小丑在那里长篇大论、分析全球局势。

李鸿章说完这些话后,他静静地等着慈禧太后的答案,可惜的是,对于这件事情,慈禧太后什么都没有说,而是赏赐了李鸿章一些饭菜,就打发她回家了,对洋务运动一点都没提。

俗话说得好:“夏虫不可语冰”,吃了闭门羹的李鸿章便放弃了对慈禧太后的希望。不久后,李鸿章一脸愁容地回到了家,他的儿子李经芳看到父亲是这样的面容,便上来问其中的情况。

两人谈话期间,李经芳也对慈禧太后比较好奇,便问慈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鸿章略微思考了一会儿,说出了自己对慈禧的八字评价——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这八个字可谓是将慈禧诠释得淋漓尽致,很多人都说慈禧太后很精明,要不然她也不会掌管大清朝几十年,自己的地位屹立不倒几十年。

因此,像武则天这类人的精明是在于治国上,而像慈禧太后的精明则是在于利己上,她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凡是利己的她都支持,凡是对自己有害的她都反对。

话又说了回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在慈禧太后那里没有得到支持,但是当他去恭亲王府找恭亲王的时候,后者却完全支持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从洋务运动失败这件事情上,也能够看出慈禧太后“似有韬略,或无大才”的特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