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冷拒英使闭关锁国,并非盲目自大?牛津教授:他发现了阴谋

发布时间:2023-06-11 12:12:59 发布人:hao168

公元1793年,在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经历了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那就是“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在这次会面中,中英两国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交锋,但因种种因素影响,双方都未能如愿。难道事情真的

公元1793年,在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经历了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那就是“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在这次会面中,中英两国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交锋,但因种种因素影响,双方都未能如愿。

难道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恐怕不见得。对于乾隆皇帝冷拒英国使者,傲慢回绝对方通商要求,甚至闭关锁国的行为,美国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提出不同观点。她认为我们很可能误会了乾隆,闭关锁国并非盲目自大,而是为了自保。

乾隆五十八年,奉英国国王之命访华的马戛尔尼使团,经过近一年的漂泊,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土地。他们此行的目的,明面上说是为了给乾隆祝寿,但实际上是想来商讨通商事宜。

对于英国人访华这件事,乾隆最初是很欢迎的。一来他对英国这个前所未闻的国家很好奇,二来他认为对方是来朝贡的,自然多多益善。所以,他不仅破例让英国使团从天津上岸,还嘱咐下面的官员用最高礼仪接待。

这种意识上的偏差,在商讨会面礼仪时达到顶峰。乾隆要求英国使团行叩拜大礼,以示对他的尊重。英国人却百般不愿意,认为单膝跪地足以表达诚意,五体投地太有辱尊严和人格。双方因为这个问题争论许久,还没正式见面就差点谈崩。

二、西洋贺礼遭嫌弃

马戛尔尼原本是个中国迷,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中国看一看。所以,为了保证这一次访华能圆满成功,他专门征询了懂行人的意见,精心准备了大量礼品。小到洋表,大到枪炮,尽可能投其所好。

几番遇冷之后,马戛尔尼深感扫兴,之前对中国的幻想也逐渐消失,只剩下残酷不堪的现实。但毕竟是一国大使,坏情绪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于是,在送完大礼之后,他代表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了6个要求。

三、被误解的乾隆

因为这句话,乾隆被狠狠地网爆了许多年。国人骂他盲目自大,愚蠢而不自知,错失了与西方共同进步的机会,甚至高喊“大清误我中华三百年”,把他贬了个一文不值。可事实真就如此吗?

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在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反常规的观点,完全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她认为,乾隆此举并不是出于傲慢自大的心理,而是提前预知了英国对中国的威胁。

乾隆不是傻子,更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所以他并不想与英国人有过深的往来,于是果断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这么做不光是担心对方赚走自己的银子,更怕他们打自己领土的主意,威胁整个大清的安全。

四、无法逃脱的命运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乾隆早已做好应对外敌入侵的准备,为什么后来清朝还被英国人打得那么惨呢?这就得说说乾隆失误的地方了。

包括后面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味地拒绝改变,相当于阻断了自己进步的道路,最终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别人肆意宰割。

可惜,年迈的乾隆到底还是有点自信过头了,根本没往这方面想,还觉得自己的兵打遍天下无敌手。殊不知,西方此时已经有了坚船利炮,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战场上碾压清军。

果不其然,当英国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只是“纸老虎”后,便再也无所顾忌。1840年,他们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先进武器,直接轰开了清朝的大门。那些当年被乾隆拒绝的要求,也全部被他孙子道光应下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