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何要实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因为愚昧与无知

发布时间:2023-06-11 12:39:12 发布人:hao168

清朝末年的中国,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历史的脚步,在炮火与硝烟中走向了毁灭,泱泱大国毁于一旦。曾经作为天朝上国,受到万国朝拜的盛况,也化为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留下狼藉一片。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皇权的加

清朝末年的中国,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历史的脚步,在炮火与硝烟中走向了毁灭,泱泱大国毁于一旦。曾经作为天朝上国,受到万国朝拜的盛况,也化为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留下狼藉一片。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皇权的加强史,在朝代更替间,始终不曾减弱的是皇权。历史课本中也曾写道:清朝军机处的出现,彻底将中央集权推至顶峰。

众多古代皇帝中,有不少皇帝的能力是比较弱的,但这样的皇帝一般都很难长时间统治国家,而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时间长达六十三年零三个月,也就证明乾隆帝不仅不是庸君,而且是一位治世的明君。

在清朝时曾有过一段称为“康乾盛世”的繁盛时期,乾隆帝作为盛世的最后一任皇帝,就证明他不可能是蛮横专断,思想平庸之人。

第一次闭关锁国

在顺治帝执政时期,国内经济正在稳步向上,但是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一股强大的明朝残余势力——郑成功所率领的明朝大军。郑成功大军凭借出色的作战,一直让清政府不得安宁。

面对强大的郑成功军队,清政府选择以退为进,三次颁布了“迁界禁海”的命令。目的是为了断绝郑成功通过在沿海地区经商贸易获得财源。

“迁界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之间的沿海地区的农民、商人全部往内陆搬迁,也禁止商船渔船私自出海。军队打仗靠的就是经济实力。没了经济的支撑,郑成功大军只能艰难度日。

正式“闭关锁国”

到了乾隆时期,国外的资本主义壮大,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量的殖民者进入中国倒卖商品。

乾隆帝在南巡时发现,大量的外国商船都携带了武器,为了不被殖民者来一波釜底抽薪的计谋,便与大臣商议关闭所有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这一命令便标志着清政府正式施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方面是为了阻止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殖民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发展,避免了国外经济入侵。但该政策明显是弊大于利,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没能学习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社会矛盾严重,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

古代皇帝的皇权随时都会受到国内与国外的双重威胁,而清朝统治者是女真族人,并不属于汉族,因此在执政期间自然会遇到许多阻碍,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就意味着想要治理好国家,清朝统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乾隆皇帝一直兢兢业业执政,才让“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俗话说盛极必衰,鼎盛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会产生许多矛盾。

因此民间一直活跃着大量的暴乱分子,嘴里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心中却想着推倒清政府统治,自己当皇帝的阴谋。虽然各个朝代都不缺拿着上个朝代的旗帜,变相为自己谋福利的人,但是在民族问题的基础上,这样的口号杀伤力会远大于同民族间的皇位置换。

从康熙帝到雍正帝再到乾隆帝,他们都明白,面对民族不同的社会矛盾,必须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才会听从朝廷的管理,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杜绝思想解放

封建制度下,想要更好地管控全国,离不开思想上的控制。从清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便能看出来。清政府将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取自四书五经,内容大多是忠孝礼仪等内容,想要当官就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清政府的目的不言而喻。

这是清政府所不愿看到的,为了控制百姓思想,便不得不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帝不可能为了经济的发展丢弃掉自己的江山,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才是首要目标。发展经济在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面前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对乾隆帝来说,“闭关锁国”政策势在必行。

可能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乾隆帝,会认为他非常愚昧。但是人无完人,如果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不妥的。

当然了,作为一国之主,想要将国家管理好、发展好,离不开领导者长远的眼光,从这方面来讲,乾隆帝也做得不够好。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