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乾隆号称明君,为何没跟上世界脚步?

发布时间:2023-06-11 15:19:14 发布人:hao168

透过历史上的记载,我们发现乾隆时期西方世界正在进行一场改变世界的革命“工业革命”,那我们不禁想,如果当时乾隆皇帝也学习西方的工业变革,是否中国就不会经历那一段黑暗的历史?也因此有很多人便认为乾隆皇帝是

透过历史上的记载,我们发现乾隆时期西方世界正在进行一场改变世界的革命“工业革命”,那我们不禁想,如果当时乾隆皇帝也学习西方的工业变革,是否中国就不会经历那一段黑暗的历史?也因此有很多人便认为乾隆皇帝是中国的罪人。其实,我们真的仔细研究会发现,其实这真的怨不得乾隆皇帝。

工业革命是一个发自民间的变革,在变革发动的当下,英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改变影响是如此巨大。而英国当时拥有的社会环境,中国并不具备,也未必适合,自然不会主动地产生这些变化,更别论乾隆朝中上下都不理解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同时代的英国人也一样不知道),又如何能主导工业革命在中国产生?对于乾隆来说,放弃中国固有的经济模式,学习英国正在进行,且发展方向仍在摸索,也无明显成果的工业革命,骤然进行全盘地改变,完全无视中国的经济生产模式,这样所造成的结果与其说会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发展,不如说是直接使日益松动的清帝国迅速崩溃(别忘了,乾隆退位前夕,川楚教乱就已有征候,虽说这次动乱与白莲教有关,但归根究底还是源自经济上的压迫)。

此外,工业革命也不是今天推动,几天、几个月就能产生的。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果出现,就历经了近一百年,而受其影响的法国也耗去了不少于八十年,德国由于起步晚,因而自师法英法后,少走许多冤枉路,也耗去半个世纪有余。乾隆不论如何英明,也无法在工业革命成果未现的时候,预见一个当时都没人知道的全新趋势。更何况以乾隆所处的年代,工业革命才刚刚发端(乾隆统治34年,瓦特才刚改良了蒸汽机),他毫无理由去接受一个国力与清帝国无法相比的英国他们所作的社会经济变革,更不用说这个"革命"在当时,就连英国人也说不出有何改变,他又如何去学习我们口中所称的"工业革命"呢?

乾隆幼年应是不曾为康熙养育,而仍是由其父雍正养育。虽然《清史稿》提到:「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钟爱,令读书宫中,受学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但这显然是让乾隆入宫受福敏、允禧、允禄等人教导,而非由康熙自己养育教导,因此很难说康熙能直接影响到乾隆多少,且清代皇子、皇孙的教育有一定的养成规范,纵然康熙喜爱乾隆,但在皇嗣未定之前,也不可能刻意地栽培特定皇孙,因此不能说康熙就真的影响到乾隆的知识学习。

将清代由盛转衰的责任全归诸于乾隆,这样的说法是太过超过了,不可否认,清代转衰的开始是在乾隆盛世才渐渐浮现,但有不少因子却也是基于长久以来清帝国统治的问题,如人口的过度增长、土地分配不均、官僚体系的僵化与贪腐等种种治理危机,早在康熙、雍正时代就已存在,也曾被加以控制,然而随着乾隆统治日久,这些控制便日渐松懈。加上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也耗去清帝国不少财用,不过此时以清帝国的实力尚可支撑。至嘉庆之后,因为长久以来的治理危机酿成内部动乱,开始动摇帝国的统治,但帝国的改革脚步却开始无法回应,于是经制武力渐渐地走向衰败,八旗、绿营渐成无力作战的冗兵,国家军事重心向地方团练移转,至太平天国时更彻底被团练取代。

整体来说,清帝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清中后期政治僵化与保守的恶果,并非乾隆一人所为,但乾隆可以说是走向衰败的第一人,却不能因此说他是最关键的一人,毕竟嘉庆之后的诸位皇帝也非无意振作之辈,只是其改革的步伐过于缓慢、保守。造成其改革缓慢与保守,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僵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满族作为少数统治民族对于汉族反噬的恐惧,因此对于维持满族统治利益,往往优于改革,然而所要面对的内外困局却日益增加,清帝国在无力回应这些挑战下,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