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接待英国使团,耗白银400万礼品3000件,却错失工业革命浪潮

发布时间:2023-06-13 10:37:44 发布人:hao168

乾隆皇帝,是清朝皇帝中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帝制国家。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国家之间的交流方式正在转变。“天

乾隆皇帝,是清朝皇帝中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帝制国家。

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

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国家之间的交流方式正在转变。

“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乾隆皇帝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英国的使者作为一个“闹钟”来到中国,想叫醒睡梦中的皇帝。

结果,却无功而返。

高学历的英国使团

1793年7月29日,通州副将王文雄、天津道乔人杰率领着一帮差役,在大沽口焦急地等待着……

如此烈日炎炎之下,大沽口却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也好奇地等待着码头停靠的船只,想一睹从船上走下来的究竟是怎样的大人物。

不一会,几艘船只陆续靠岸,船上飘扬着醒目的旗帜,旗帜上面写着“英吉利贡使”的字样。

一些识字的百姓看到这里才明白,原来是一个叫英吉利的国家,来给大清朝进贡来了。

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在当时,除了这些“英吉利贡使”之外,大清朝上上下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这些来自英国的使者,有一个名叫马嘎尔尼的英国勋爵,是英国国王的亲戚,属于贵族。

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要给大清的乾隆皇帝八十大寿进行补贺,也就是为乾隆皇帝带来了远在大洋彼岸英吉利国对他迟到的生日祝福。

第二个,是要代表英国和大清国建立正式的通商关系,扩大两国的贸易往来。

第一个目的,是他们能够来到北京的敲门砖。

因为有外国使者前来“朝贡”,乾隆皇帝是不会拒绝的。

第二个目的是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但不好明说,因为提出来恐怕他们连大清国的海岸线都无法靠近。

英国政府也深知此行必将困难重重,他们都意识到,前往这样一个对我们抱有根深蒂固的成见、一个新奇的地方去工作,一个普通人是无法胜任的。

马嘎尔尼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份特殊的工作,是因为他出色的外交经验。

他在学习期间,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并且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旅行,二十七岁被英国国王封为勋爵。

他被委任为英国特使,前往俄国,代表英国与俄国签订了两国的商务条约,外交才华逐渐凸显。

他的外交经验,是近代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经验,和东方的“朝贡”外交差别很大,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马嘎尔尼,在大清朝遭遇了自己外交生涯中的最大“滑铁卢”。

英国这次派遣的使团,除了团长马嘎尔尼外,还有副团长乔治·斯当东。

他是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蒙彼利埃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历比马嘎尔尼还要高。

外科医生吉兰博士和斯科特博士,机械师丁维提博士,审计官巴罗,绘图员亚历山大,翻译托马斯·斯当东(副团长的儿子)等。

这些人对当时哲学、医学、天文学、工业设计、力学、数学等学科都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个由高学历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使团。

这是一个来自工业社会的使团,他们希望通过此次出使,将工业革命的火种带到东方,可惜的是清朝的统治者没有这样的眼光。

为了礼仪吵得不可开交

使团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准备见到这位大清帝国的统治者。

按照当时皇帝接见贡使的礼制,英国使团被安排要学习“三跪九叩”的大礼。

这一举动对于英国使团的所有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平等的外交关系,没有行这份君臣大礼的必要。

因此,马嘎尔尼果断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不符合英国的礼俗,并且会伤害大英帝国的尊严,有失大英帝国的脸面,因此不能行这样的礼。

为了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马嘎尔尼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英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大清帝国的附属国,如果非要行三拜九叩的礼节,那么根据外交平等原则,中国官员也必须向英国国王画像行使同样的礼节才行。

乾隆皇帝看到这封信之后,感觉这群英国使者不识时务,既然说是来为自己祝寿,如今却不按照中国的礼节行事,没有一点诚意。

当英国使团到达热河时,乾隆皇帝已经十分生气,并且不想见到这群顽固的异域使者。

他下令降低英国使团的待遇和接待规格,甚至觉得简单地走个过场,打发他们回去即可。

乾隆皇帝年事已高,性格也比较顽固,马嘎尔尼也不让步,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于是,和珅出面,运用他那灵活的大脑,想出了一个令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办法。

那就是在9月14日的万树园举行的非正式宴会上,英国使团向大清皇帝行英国礼仪。

在9月17日举行的“万寿盛典”,典礼上,英国使团所有人要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但是做出了一些调整,那就是英国使团单膝跪地,俯首行礼。

这样折中的办法,也只有和珅才能想出来。

不过,有了这样事先不愉快的沟通,要求两国通商的事情就基本化为泡影了。

舍得花钱才有面子

英国之所以想迫切地和中国通商,是因为当时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差额。

中国只有广州一个口岸可以进行海外贸易,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和中国进行贸易,但是发现,他们的产品在华并没有打开市场,赚不到利润。

反而是自己要花大量的真金白银来购买中国的产品,导致英国在对华贸易上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并且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对此,英国政府认为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少的原因,应该想办法让中国多开放几个口岸,方便通商,这样才能逐渐打开中国市场,才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马嘎尔尼带着英国政府的殷切希望,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到中国。

他一路上非常乐观,认为自己可以光荣地完成这一历史性的外交活动。

为了表示对这次两国交流的重视,英国政府在礼品的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这次派出了七百多人的使团,包括了士兵、水手和工人,可以想象他们带的礼品是多么丰盛。

为了能够彰显英国的国力和科技水平,他们的礼品中包罗了天文仪器、地理设备、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呢绒毯子、西洋乐器等,分被装进了六百个箱子中,运送的船只足足有五艘。

而这些英国政府精心挑选的礼品,在乾隆皇帝眼中不过是小国的贡品而已,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

当他看到这些所谓的“贡品”后,表示这些东西还比不上原来宫里收藏的西洋器物,只能给小孩玩耍用。

讽刺的是,这些代表了当时西方工业革命最先进的设备,在中国皇帝眼里仅仅是小孩子的玩具而已。

在这些礼品中,有一艘战舰的模型,这艘战舰名为“君王”号,装备了110门大炮,是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军舰。

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海上霸主的秘密武器,但是乾隆皇帝并不感兴趣。

还有六架铜炮,这六架铜炮被接收之后,就一直被封存在圆明园当中,直到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它们才再一次重见天日。

这些工业文明生产出来的产品,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水平,但是他们的作用,在闭关锁国的清朝,丝毫发挥不出来,甚至被当成是玩具。

清朝就这样用傲慢和无知的态度,拒绝了工业文明的到来,也使中国错失了进入工业社会的第一次良机。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大清帝国的威仪和富有,先后赏赐了英国使团3000多件礼物,价值超过了400万两白银,而英国使团带来的礼品总价值仅仅只有25万两白银。

在乾隆看来,这样的差距才是正常的。

因为在当时朝贡体系中,来中国朝贡的使者们只带一些自己的土特产,而作为“天朝上国”,要让这些使者们满载而归。

马嘎尔尼高估了这位皇帝的心胸,他认为礼仪事件并不影响接下来的通商谈判。

但是,马嘎尔尼错了。

乾隆皇帝接见万马嘎尔尼后,就命人打发他们回国,并不想再有过多的交流。

但是,马嘎尔尼却向乾隆皇帝递交了一份外交函,内容是关于英国政府请求和中国政府通商的建议,提出要在北京设立英国驻华的使节,来保护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增加通商口岸,让英国对华贸易能够进一步扩大。

其中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英国方面提出要在舟山群岛和广州划出一片只有英国人才能居住的地方,并且要减免英国对华贸易的税收。

这是一个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乾隆皇帝当即就表示了拒绝。

显然,英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是以殖民者的思维和心态来处理问题。

既然如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吃闭门羹。

失败的是清政府,不是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访华,是中英之间不同外交状态下的一次激烈的交锋,也就是朝贡制度和西方国家平等外交的碰撞,显然这次双方都没有用平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清王朝是一个将周边国家纳入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并且按照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名分来对周边国家进行关照。

在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中,外族必须是仰慕中国文化和尊敬中国的皇帝之后,才能够和中国进行交往,这种是文化自信造就的一种外交思维。

清朝对外贸易之所以还能够在广州存在,和朝贡贸易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在当时,对外贸易活动的政治意义远远要大于经济意义。

在对外交流中,中国帝王的尊严和威仪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对中国帝王有一丝的冒犯,那么就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

马嘎尔尼所代表的英国政府,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以及和中国在根本利益和外交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两国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外交选择。

英国是一个全世界殖民的日不落帝国,当然不肯屈就于中国的朝贡体系之下;中国是个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国家,也不需要对外贸易来养活自己,双方都不肯用平等的方式来进行对话和协商。

在这样无法调和的状态下,中国又延续着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状态,而英国却逐渐丧失了通过用外交途径来解决对华通商的耐心。

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确实让中国错失了一个进入工业文明的机会,导致自身一再衰落下去,直到让英国意识到自己可以用武力来轻松打败清政府,发动了鸦片战争。

表面上看,乾隆接待英国使团在礼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和不快,但实际上这是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碰撞的预演。

虽然是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但实际上英国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清政府。

当工业文明的枪炮展现在清朝皇帝面前的时候,都无法叫醒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他,死于安乐即是如此。

结语

正如马嘎尔尼描述的那样,清政府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战舰,之所以还能够屹立在东方,完全是因为体积和外表。

黑格尔在看到关于马嘎尔尼访华后的书籍后,感叹道,这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都无法在那里实现。

这次外交活动,带给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值得我们反思。

如今的中国,已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用开放的胸怀来和世界交流,中国落后挨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耻辱不会忘记,外交中只有强大,才有平等。

参考文献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停滞的帝国》

《我看乾隆盛世》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