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战争,你可能不知道的五个事实真相

发布时间:2023-06-14 14:04:07 发布人:hao168

如果评选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争,相信甲午战争绝对能够排进前十。按梁启超先生的话讲:“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可以说正是甲午一役,彻底击碎了中国的“天朝美梦”,这个古老

如果评选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争,相信甲午战争绝对能够排进前十。按梁启超先生的话讲:“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可以说正是甲午一役,彻底击碎了中国的“天朝美梦”,这个古老帝国终于开始步履蹒跚地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或许正因如此,关于这场战争,人们一直充满争论,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谣言。今天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这些谣言中有哪些曾让人信之不移(文中若无特别说明,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甲午战争》)。

01

北洋水师实力强于日本海军

这恐怕是最被大家所认同的一则谣言了。确实,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拥有大小舰艇34艘,吨位达到33500吨,一度排到了世界前十、亚洲第一。其中被视为绝对主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单舰排水量达7335吨,不仅在亚洲,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王牌巨舰(要知道直到2012年,中国自研的052D驱逐舰,单舰排水量才达到这个水平)。而当时日本海军只有2艘老式铁甲舰、3艘岸防舰和几艘无防护巡洋舰,加上若干小艇,实力仅有北洋水师的1/6。

然而,自打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横滨后,受到巨大刺激的日本开始以疯狂的速度扩建海军。经过八次海军扩张案,到1893年,日本海军通过外购或自研,已经拥有了13艘主力舰,外加鱼雷艇及各式辅助舰艇32艘,总吨位达到了61373吨。尽管和同期中国海军69843吨的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但其后来参与黄海大战的12艘战舰总吨位已达37200吨。而可怜的北洋水师自成军之时,到1894年战争爆发,仅仅接收了由南洋水师调拨过来的平远号,其余不仅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其参加黄海大战的12艘战舰,总吨位为32396吨。可见此时,再说日本海军实力不如北洋,已经不是事实了。

也许有人会说,吨位只是反映海军强弱实力的一个指标而已,不是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其它因素。众所周知,海军是极为烧钱的军种。但与日本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支持海军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洋水师却始终得不到充足的军费保证。由于当时清廷财权掌握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政敌、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官员手中,北洋水师每年仅能从户部得到120万两白银的拨款,但其每年所需银两却在170万两以上,根本入不敷出。加之成军后清廷自认为可高枕无忧,对水师建设再也不上心,致使北洋水师除了钱,在人和物的保障上也得不到落实。

北洋水师停滞不前的这几年,正是世界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速射式管退炮、高压锅炉等技术装备令舰艇的作战效能大大提升,日本海军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到黄海大战时,两军参战舰艇装备的大口径火炮(150mm以上)数之比为42:43,日军占优;速射炮数为之比0:97,日军占压倒性优势。清军战舰平均航速也比日军慢1.5节左右,仅在装甲防护上占优。可以说,除去吨位外,在各项技术指标上,日军已经全面超越北洋水师。双方尚未开打,胜负其实早已注定!

02

北洋水师弄虚作假、贪腐成风,竟往炮弹里填沙子

提起甲午一役清廷战败之源,很多人都会将矛头指向北洋水师,斥责他们弄虚作假、贪腐成风,“炮弹里填沙子”便是一则响当当的例证。

然而,如果你了解当时的军事技术史的话,就会清楚地明白,填沙子的炮弹实质上源自特殊的背景。当时海军火炮主要的炮弹是两种,一为穿甲弹,一为高爆弹。穿甲弹是依靠自身动能击穿敌舰装甲的炮弹。而为了增强毁伤效果,穿甲弹内部往往还装有炸药,以便穿透装甲后起爆,给敌舰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但19世纪80年代克虏伯渗碳钢装甲问世后,其坚固程度足以使穿甲弹在命中瞬间因巨大的应力冲击致使炸药提前爆炸。为此,人们便将穿甲弹中的炸药卸去,以防提前起爆致弹体解体。但这样一来,却导致弹体质量减少、动能降低。于是,人们在卸去炸药后,便代之以同等重量的砂石作为填充物,以维持弹体的动能。

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军其实都标配有这种填着砂石的穿甲弹。北洋海军称为“实心弹”,日本海军则称为“填砂弹”,这是当时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然而随着甲午战败,为了找到替罪羊,那些不懂军事的洋务派的宿敌们便抓住“炮弹里填沙子”大做文章,抨击北洋水师弄虚作假、武备废弛,流传至今以致我们仍认为此言不虚。其实,当时弄虚作假是有,武备废弛也有,但绝对不应该从这一保守派及清流官员们炮制出的谣言体现出来。

03

日本靠全国性捐款打赢了战争

甲午战争前,日本由天皇带头,所有臣民均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扩军备战。日本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捐款热潮,吉野号巡洋舰便是用捐款买来的。在这种氛围下,甚至出现了“每月只挣20元钱的劳动者捐赠10元用来筹集军费”、“妓女也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钱财捐了出去”等等流言,似乎日本是靠全国捐款打赢了战争,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甲午开战到马关议和,日本在战争中共消耗军费1.17亿日元,折合约7500万两白银。而这里面由包括天皇在内的国民捐助款只占到1.3%,显然不是大头。马关议和前,日本筹措军费中的79%是靠发行国债得来的收入,可以说天皇以及大臣们的捐款行为,更大意义上是对国债出售的营销行为。毕竟天皇都要饿肚子了,那让百姓尽量多买些有实际收益的国债还是不过分的。得益于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日本引进了西方健全的金融体系,建立了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辅之以合理的税收制度,使国民完全有能力购买短期国债。

而且这个债务是短期的,就是为应对当前战争。等打完仗政府就向中央银行还钱,所以不会造成恶性通胀。可以说,能够运用西方成熟的金融融资系统,是日本比大清高明的地方。当然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旦战争没打赢,政府获取不了战争收益,无法偿还债务,整个国家就会立即陷入动荡。所以这就是赌国运,压上全国的未来,去和实力几倍于己的强敌对抗。对大清来说,不幸的就是日本赌赢了。

04

大清其余水师见死不救,坐等北洋覆灭

除去北洋外,大清在当时确实还有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但这些水师中,也就北洋能称得上海军,其余只能算水军。其中,福建水师实力最弱,自1884年中法战争遭团灭后就一直未能恢复元气,到1894年时仅剩1艘福靖号巡洋舰,排水量1030吨,加上几艘小艇,基本上名存实亡。广东水师拥有2艘巡洋舰、1艘老式巡洋舰,12艘炮艇和11艘鱼雷艇,总计8000吨,北洋水师仅定远一舰就差不多能达到这个吨位,实力也是相当不济。唯一稍好一点的南洋水师,虽有6艘无防护巡洋舰和5艘炮舰,外加21艘小艇和辅助舰只,可由于受海口设防的任务规划所限,没有一艘能够远洋航行。

由此可见,除去北洋外,中国其余三支水师完全无法与敌舰队进行海上对决。他们并不是不想去救援北洋,而是根本没这个能力,故只能坐视北洋覆灭。以其可怜的实力而论,即便能够投入战场,无非也就是送人头而已。

05

日本把马关赔款大多用在了教育上

甲午一役,日本从中国勒索了总计2.315亿两白银,约合3.05亿日元,这是当时大清不吃不喝四年才给得起的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年收入的五倍。发了横财后,日本专门成立了新的部门来对这笔钱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据日方资料(大谷正《日清战争》、防卫省《近代日本战争史概说》)统计,赔款中的85%都被用来扩军,其中日本陆军将其常备兵力,由6个师团增加至12个师团;海军则开启了新一轮扩充狂潮,组建了更为现代化的“六六舰队”。这些举措不仅直接给日本军队的近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其打赢日俄战争奠定了基础。5.5%的赔款,是日本皇室的“分红”。毕竟天皇都饿肚子、皇后都捐首饰,现在拿赔款的一部分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是不为过的。

此外,台湾作为日本的新领土,得到了3.3%的赔款用于镇压和建设。为了预防地震及火山喷发,2.8%的赔款被用来应对自然灾害。剩下的可怜的部分,才被用到教育上来——总计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基金,用来推行全面义务制教育,只相当于日本皇室分红的一半不到。

翻遍五千年的中国史,恐怕再找不出一场战争,会如甲午战争一样,被国人那样竭力地丑化歪曲。不厘清这些谣言,我们如何正视历史?所谓的“以史为鉴”,我们依然在路上!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