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汉人,被赞为“东方的脾斯麦”(是褒义还是贬义?值得商榷)李鸿章在晚清时期为我中华留下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对此人的主要争议。那么,李鸿章是替慈禧背锅还是时势所逼呢?笔者想通过
李鸿章作为晚清最有权势的汉人,被赞为“东方的脾斯麦”(是褒义还是贬义?值得商榷)
李鸿章在晚清时期为我中华留下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对此人的主要争议。
那么,李鸿章是替慈禧背锅还是时势所逼呢?
笔者想通过另外一个纬度,跳出问题本身,用《道德经》的智慧从高处看下来,带给各位看官一个全新的视角,带给各位一个全新的李鸿章。
一、洋务运动只是给清廷续命,而并没有根治
李鸿章所主导的洋务运动,创造了很多的第一:
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中国的第一座电报局
中国的第一家西医院
中国的第一次幼童留学
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厂
中国的第一座机器制造厂
中国的第一所近代化军校
无不与李鸿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李鸿章为中国的近代化,确实做了很多的事情。
作为大清第一裱糊匠,他也是倍感委屈……
网络上有很多的文章,或称赞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或指责李鸿章在洋务运动当中谋私。笔者想摆脱这种盲人摸象的思维,换个思路来评价洋务运动。
笔者欲通过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分析,来从高处看以看这个洋务运动。
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首先,从洋务运动著名的名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中,我想到了《道德经》当中的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比如我们盖的房子,肯定是中空的,是“无”的。
我们才能住在里面,产生“用”。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盖一个实心房子的话,会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老子的智慧,这就是道家的智慧。
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则是恰恰相反的。
中学为题讲的是,一定要以中华传统的文化为主;
中学为体讲的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是不会改革的;
中学为体讲的是,在政治体制方面是不会改革的;
这就决定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我打个比方。
洋务运动认为西方的鱼比较好,所以使劲地学习人家的鱼。
但是洋务运动同时也认为,坚决不能学习人家的打渔思想。
洋务运动确确实实地认为,西学是极其有用的,不管引进多少鱼都是愿意的。
但是要让清廷去改革政体,那是一块坚决不能动的蛋糕。
“中学为体”表面上讲的是为维护中学的尊严,实质上还是维护的是清廷的腐朽体制。
我们看看洋务运动的发动者是谁,就清楚他们到底能不能彻底革命了。
慈禧支持洋务运动的话,几乎完全是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些什么人呢?
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的目标是给内忧外患的清廷续命。
因为根治的结果,就是革自己的命。
我们看看现在的日本天皇还有些啥实权,就知道清廷的统治者,为啥不愿意放下了。
如果清廷能够像笔者一样,多研究研究《道德经》,搞清楚“体”和“用”的关系,搞清楚“有”和“无”的关系,洋务运动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的命运也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该有的没有,该没有的偏偏就是去不掉,又如何能有用呢?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为何会革命的那么彻底呢?
一向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清廷,在前期确实有得瑟的资本。
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对清廷也是服气的。
1840年残酷的鸦片战争,不知道把清廷打醒了没有,却着实把一旁安睡的日本,给打醒了!
日本惊奇的发现,像清朝这样的天朝上国,都被打惨了。
那如果是日本也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清廷有没有冒冷汗,咱们也许不知道,日本是肯定冒冷汗了。
不过这时的日本,还并没有着实的体验一把,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
醒是醒了,还醒得不彻底。
自1853年开始西方列强也是逼着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直至1868年明治维新的15年间,日本也是被摩擦了很久。
被摩擦15年很长,但相对于清廷的迟钝来讲,这个时间并不长。
日本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打醒的孩子。
当时的日本还是处于幕府统治时期,一举结束幕府统治的天皇统治集团,在1868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明治维新了。
这是一场比较彻底地自上而下的全名改革。
从政体、思想、文化、教育,到土地、工业、司法等等,所有的领域都全面倒向西方化。
日本上上下下各个阶层,都参与这次变革,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关系。
而清廷的洋务运动,似乎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有很多人痛批李鸿章在趁洋务运动中饱私囊,也是在这种少数人游戏的背景当中,才会发生的事情。
②洋务运动并非清廷当政者认为的刚需
那个时候出现了一种暂时安怡的假象。
清廷用一系列的“让利”,暂时填饱了各国列强的胃口。
当然,这也少不了李鸿章的各种“斡旋”,外患变成了“外缓”。
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内患也“內缓”了。
这即是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因此,此时的洋务运动,并非清廷的刚需。
因此,洋务运动也就成了部分地方官员的个别行为,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有提到,晚清权势最高的汉人(李鸿章),这样的权势从何而来呢?
当然是洋务运动对此居功至伟了。
不管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利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以抵御外强,权势最高的几个汉人,确实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清廷利用这些汉人的目的,最终有没有达到,这几汉人的权势,是越来越高了。
不管洋务运动对历史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客观的作用,洋务运动从客观上,也壮大了这几个汉人的权势。
如果,上面的统治者也不太在意,下面的执行者在意的又不是洋务运动本身的话,最终产生的效果会怎么样呢?
最终的效果我们是看到了的。
当然,笔者强调一点。
笔者并非认为洋务运动发生的30多年当中,当真是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这个局面确实与李鸿章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且清廷肯定是认可这个“和局”的。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否与这种安乐的假象有关呢?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太过明显的阿Q精神
如果把“师夷长技以制夷”换成“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不是就能够稍微感觉“和谐”一点呢?
向人家学习,还依然称人家为“夷”。
如此骄傲的学生,如何能够青出于蓝呢?
并没有真正虚怀若谷的学习,也没有放下身段。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并没有这种天朝上国的骄傲。
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全盘的西方化。
日本这个小同学,确实是被列强们吓得够呛。
当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也许是真的想虚心学习西方的。
但是在当时的那种天朝上国的大语境之下,也许魏源同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魏源当然不懂什么叫做空杯心态。
我们再来打个比方。
我们知道不耻下问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拿着我不会的题,到你身边来说:我不耻下问来了!
那么,你会接受我这种赤裸裸的“不耻下问”吗?
你会觉得:我啥时候就成为你心目当中的那个“下”了啊?
这种文化自信,当然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时半会改不了,也情有可原。
但是情有可原的代价,就是亡国灭种。
再者,这种学习是被迫的。
被人家按住摩擦了半天,然后回过头来说要虚心向您学习。
有这般气度的,并不是清廷,而是当时的日本明治天皇同学。
慈禧同学显然没有这般气度。
在这里我还是要引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对比明治同学和慈禧同学的作为和结局,我们对怎么样才能“成其私”有没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呢?
对于李鸿章同学的评价,也是一样,李鸿章有没有做为“以其无私”,而最终达到“成其私”呢?
也许,洋务运动的成败,就在于这份气度和“以其无私”。
二、北洋水师:败给同班同学,到底是谁之错?
一些人认为,日本吞并琉球让清廷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屡屡在海防的事情上吃亏。
这也成为清朝政府建设海军的导火索。
这个分析只说对了一半,眼界有点小了,只是想着自己了。
十五世纪欧洲大陆开始大规模的环球航海运动,整个世界陆战的重要性,逐渐的被海战所取代。
世界近代史,也可以说成是海洋强国不断兴起和衰落相交替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
欧洲当时有一个传说,东方遍地都是黄金。
而要去东方,就得通过陆路,途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欧洲人害怕奥斯曼土耳其,于是葡萄牙人首先开始开辟海洋航线,成为第一个世界级的海洋霸主。
接下来就是西班牙、荷兰、英国,又陆续成为新的海洋霸主
最后登场的就是美国了,至今还是世界级的海洋霸主和全球霸主。
不管怎么样,日本吞琉球的事情,促使清廷军机处在1874年11月下诏,要求各官员在一个月之内想个好办法。
当时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提出,应该牺牲西北的塞防,来加强海防。
山东巡抚丁葆桢则力主“塞防”。他认为清廷的头号威胁是俄国,而不是日本。
左宗棠的看法,是塞防与海防并重。
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
不过,就像李鸿章主张的初衷一样,犹豫财务有限,所以才建议只顾一头。
清廷海军每年400万两银子的军费,几经周折,才让北洋水师“独占鳌头”。
光绪帝命沈葆桢和李鸿章督办南、北洋海防,400万银子先是被浙江和江西等省,截留了一部分。
后来由于经费紧张,督办3支海军的军费,改为只办北洋和南洋海军。
最后沈葆桢又主动把南洋的军费,全拨给李鸿章的北洋海军。
这整件事情的始末,与其说是做3件衣服的料子,最后只做了1件衣服;
倒不如说,是本来做1件衣服的料子,准备做3件衣服,几经折腾之后,这做1件衣服的料子,也不宽裕了。
清廷建立海军之后,确实是对列强们起到过一定的震慑作用。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建设成军,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世界第九。
不知道当时日本海军排名第几。
日本当时也正处于明治维新之后的上升期。
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兔子嘴里露出的一颗獠牙,还是像气泡一样破灭了。
日本海军没有参与排名次,但却扎扎实实的露出了一颗足以灭掉北洋水师的獠牙。
(PS:不知道目前双减政策不允许中小学公布排名和分数的初衷,是不是也出于这样的顾虑呢?)
能够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是属于他思想的先进性。
当今的美国之所以强大,也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支超级强大的海军。
中国海军也一直以进入“深蓝”作为目标。
能够拥有航母,一度是中国海军梦寐以求的目标。
现在我们拥有了航母,在周边海域的话语权,一下子就增加了很多。
不过看待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初衷,还要看他的能力和结果。
就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来看,李鸿章是失败的。
不管这个失败是犹豫清朝庭的内耗、迂腐所致,还是犹豫李鸿章的腐败所致,未能在1894年的海战中打败日本,是他最大的败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在国内怎么吹嘘自己的政绩,对外战争可谓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琉球是清廷的朝贡国,被日本侵吞了。
清廷也是朝鲜的宗主国。
1894年,朝鲜政府军面对东学党起义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祈求军事援助。
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由于清廷“抗日援朝”而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不只是彻底抹除了北洋水师的世界排名,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有些人分析认为: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所以清廷败了。
以仓皇迎战作为失败借口的话,是不够客观的。
日本后来的九一八和卢沟桥事变,中国的军队都是仓皇应战的。
但是为什么每每都是仓皇迎战呢?
为什么每每人家就是蓄谋已久呢?
为什么每每都是被打败呢?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实力问题。
从1853年开始牵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到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开始,间隔15年。
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打败清朝北洋水师,间隔26年。
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同样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最终以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2个同时入学的孩子,同样是学了30年,最终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
1898年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早于戊戌变法,这是其先进性的一面。
但是究其结果的话,在与日本的这场赛跑当中,我们输的很惨。
最终的历史影响,就是日本因为变法维新成为列强之一,清朝却愈发的孱弱,沦为各国列强欺辱的对象。
同时期进行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最终却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告终,产生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结果,让人唏嘘不已。
六、总结: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做为史学研究,一定要分个青红皂白,功过要几几开,得有个说法。
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为自己谋私利,还是替慈禧背锅?
这是个人荣辱观,闲来探讨一下无可厚非,不过意义不大。
作为一个曾经的职业经理人,我深知一个道理:
不管我的能力和初心怎么样,老板只看最终的业绩。
我也是为很多老板的无能而被背黑锅的。
因为世人只看到我作为职业经理人,没有把事情做成功。
很少有人会去追究我的老板,到底是因为怎么样的作为,导致我的失败的。
从这一点上讲,李鸿章是幸运的,有这么多人站出来指责他的老板,对他的老板进行追责。
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个门口站岗的执戟郎中。
韩信在刘邦帐下,就可以三年平定天下,一个人做了秦国6代国君200多年才完成的事情。
遇到一个好老板,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李鸿章的老板,显然不是个好老板。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七章: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讲的意思其实是,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让百姓自由的发展,不做过多的干涉;
圣人凡事以百姓利益为先,所以虽然会身死,但是其精神却会永存,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无非就2个标准:
其一是国家是否因他而强盛;
其二是百姓是否因他而幸福。
笔者并不想为李鸿章洗白或者洗黑,大家可以借用这个公式,自行做判断题。
评价李鸿章可以用此公式,评价李鸿章的老板慈禧,亦是如此。
在此公式面前,李鸿章和他的老板是平起平坐的。
这篇文章分为7章,可能需要几次连载才能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想追更的朋友,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哦!
vlog是什么意思?是博客的一种类型,是视频记录,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源于blog的变...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奇迹暖暖真理明鉴套装怎么获得 真理明鉴套装获取方法相关内容...
为你提供羊了个羊10月19日的每日一关都顺利通关加入羊群了吗?掌握一些技巧之后十分钟以...
欧洲vodafonewi喷免费版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影视软件,这里面聚集了很多受欢迎的热门电影、...
锌镁片能提高性功能吗,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