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实行“闭关锁国”真相,是一场“阴谋”,更是预知的“防范”

发布时间:2023-06-17 14:48:55 发布人:hao168

历史上,有3次“闭关锁国”。第一次是明朝朱棣时期,为了抵御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实施了“闭关”政策。当时不允许中国商人到海外经商,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也被限制。第二次“闭关锁国”,是清朝顺治帝时期。

历史上,有3次“闭关锁国”。

第一次是明朝朱棣时期,为了抵御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实施了“闭关”政策。当时不允许中国商人到海外经商,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也被限制。

第二次“闭关锁国”,是清朝顺治帝时期。当时明朝虽然被灭亡,但郑成功率领的明朝大军击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台湾。

面对强大的郑成功军队,清政府选择了以退为进,三次颁布了“迁界禁海”命令,断绝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的经商贸易。

没有了贸易,台湾失去了经济支撑,到了康熙帝时期,郑成功大军断粮断饷,难以为继。康熙看准时机,派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了台湾。

第三次“闭关锁国”,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帝时期,从1757年开始,至1842年被迫结束,长达85年时间。

也正是这次“闭关锁国”,清政府盲目自大,没有接受和接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使清政府军事发展落后太多,最后遭到西方列强入侵。

以致于,很多学者认为,腐朽腐败的晚清政府,能够签订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一切根源都在乾隆的“闭关锁国”上。

尤其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原本是打算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贸易政策,乾隆却以为他们是来朝拜的。几番误会之下,双方都未能如愿。

还有英国使团给乾隆帝进献了精美实用的天文仪和蒸汽机,乾隆直言“都是些小玩意儿”,表示不感兴趣。

还有先进精巧的榴弹炮、连发枪,满朝文武也一样毫无兴趣,连看一眼都不愿意。

乾隆晚年是有些骄傲自大,但他绝非庸碌之辈,否则他绝不会开创了“康乾盛世”,更不会在位60年而屹立不倒。

其实,实行“闭关锁国”,和冷傲对待英国使团的态度,都是他针对大清子民的一场“阴谋”,和为了维稳大清江山的无奈之举。

一、社会矛盾冲突,为了维系统治

因清朝的统治者是女真族,在其执政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遇到了严重的阻碍。汉族和女真族之间的冲突时常上演,难以调和。

尤其是历时140余年的清朝文字狱,和强制实行的“剃发令”,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当时在民间一直活跃着大量的反清复明分子,清廷担心这些分子会与外国势力勾结,对本国统治造成一定影响,“闭关锁国”势在必行。

二、杜绝经济入侵,避免思潮影响

乾隆时期,国外资本主义逐步壮大,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量殖民者进入中国倒卖商品。

后来乾隆南巡时发现,很多外国商船上都携带有武器。为了阻止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的殖民,乾隆与大臣商议后决定关闭所有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

其实,他是知道“闭关锁国”,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为了大清江山安全和避免国外经济入侵,必须要将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还有就是担心西方思潮对国人的影响。毕竟奴化和愚昧的思想更利于其统治。放开国门,西方思潮涌入,将对国民的管理造成极大的干扰。

三、法国大革命,深深刺激了清政府

1789年至1794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以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开启了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的新民主思想。

当时还在颐养天年的乾隆皇帝,听说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一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推翻的君主制,对清王朝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

这一革命,更坚定了他“闭关锁国”的信念。

在大革命之前,中法关系还是非常友好的,保持着高度的交流和合作,甚至追溯到康熙时期,中法的关系都非常和谐。

大革命之后,乾隆对法国的态度直接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不仅拒绝了法国使团的来访,后来英国马嘎尔使团的访问,乾隆的态度也十分不友好。

内忧外患之下,乾隆权衡利弊,只好选择和坚持“闭关锁国”。表面看,“闭关锁国”,是乾隆的错误之举;其实背后是他对国人的“阴谋”,和对西方列强的“防范”。

读者们,关于“乾隆‘闭关锁国’的真相”,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