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危机岁月——二战的祸根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0:43 发布人:hao168

任见:危机岁月——二战的祸根011931年六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加斯东·杜梅格任期届满,在杜梅格支持下,七十四岁的激进派人士保罗·杜美当选为总统。保罗·杜美做过教师、报纸主编、印度支那总督、财政部

任见:危机岁月——二战的祸根

01

1931年六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加斯东·杜梅格任期届满,在杜梅格支持下,七十四岁的激进派人士保罗·杜美当选为总统。

保罗·杜美做过教师、报纸主编、印度支那总督、财政部长和预算委员会主席,是法国政坛元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担任巴黎军政长官,有四个儿子先后为国捐躯。但要保罗·杜美在关键时刻带领政府战胜经济危机,还是不行的。

杜美当选总统后从凡尔赛去爱丽舍宫就任时,对一位亲密的助手说:“我以这样多的票数当选,除非是被暗杀,否则我不会离开总统府。”

杜美中产阶级出身,胸前插着不褪色的石竹花,留着典型的有产者的发型。在总统职位上,他尽职尽责,每天晨五点钟起床,晚上很少在十一点钟前休息。在国会开会期间,睡眠就更少了。

杜美个人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全都投入到为国的繁忙工作之中,而且十分低调,常常步行离开爱丽舍宫去外面用餐,或单独驾车去巴黎市区和郊外。

杜美任总统后不久,曾独自一人去奥弗涅视察,弄得有关人员不知所措。

他不喜欢人们郑重其事地前呼后拥,更不愿意警卫人员对他步步跟踪。他曾询问保卫人员为什么在他所经过的路上设岗放哨,有关人员告诉他“担心有人暗杀”。 他却说:“我这把年纪,就是被暗杀也是善终,不足为惜!”

世界经济危机敲开法国的大门较迟,却赖着不走,持续时间较长,伤害法国社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危机引起经济状况恶化,生活水平普遍降低了。

02

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就业妇女和外籍移民受伤最大。尽管危机期间,商品零售价格的下降幅度低于工资下降的幅度,但失业日益严重,许多家庭就业人数减少,购买力自然下降。

危机使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批中小店主破产,中小资产阶级的收入也在下降。

危机使许多家庭入不敷出,开支紧张,居住条件恶劣导致夫妇吵架,儿子失业引起父子关系紧张。

危机也影响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青年人失了业,没有收入,无法结婚,无力抚养子女而少生孩子甚至不生了。

农民更苦。经济危机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特别是剪刀差扩大,农民生活状况极为悲惨。

无力偿还债务、无钱缴纳租税的农民,只得变卖家产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进了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只得流落街头。

极少数垄断资本家利用危机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他们以原有的实力,低价收买、兼并破产或濒于破产的中小企业,加强了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化。

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它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了,1933年,法国六家大储蓄银行的存款额度为三百八十亿法郎,其中第一家和第二家银行的存款额度竟然达到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一半。

03

冶金行业巨头施奈德和德旺得尔,新兴石油企业的大垄断资本家,也因经济危机大大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在危机期间,拨出巨款资助私人资本,助长了他们的垄断。

随着法国垄断集团经济力量的扩大,垄断巨头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企图在法国建立“强力政权”更好地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广大民众,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后果,展开了顽强斗争。

城市工人和公务人员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在反对政府消极的农业政策,社会矛盾日趋激烈。

经济危机增强,导致政治危机深化,统治局面动荡,内阁更迭频繁。从1929年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的议会选举,先后更换了八届内阁,均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而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四个月。

塔迪厄、赖伐尔各组建过三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趋势多次右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等,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企业渡过难关,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接近和亲善德国。

塔迪厄1932年的二月第三次组阁的时候,力主修改宪法,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他的这一主张一出笼,即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终未实现。

04

在1932年春季的议会选举中,激进党、社会党和一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别组成了“左翼联盟” ,他们在五月一日的第一轮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对五月六日的第二次选举充满期望。

五月四日,总统保罗·杜美却被刺身亡。

杜美应邀前往巴黎贝里耶尔大街的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别墅参加一场募捐展览会。展览会的主办者希望法国总统慷慨解囊,实际上杜美总统甫一进门就开始掏钱包进行捐赠。

此时,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穿着灰色的不合时令的冬大衣的男子挤过人群,到了总统跟前,突然从口袋里抽出一把手枪,对准总统射出了所有的子弹。

罪犯被人们捆起来毒打,脸被打得肿胀,送进了警察局。

脑部受了致命伤的杜美总统被送进医院,苦熬了两天不幸去世,临死前,他苏醒了过来,轻声地说“为什么伤害我?我没对任何人做过坏事呀!”

杜美总统被暗杀,法国一片震惊。一连数日,巴黎街头人山人海,几十万群众自发来到卢森堡宫卫队厅,向总统遗体告别。

五月十二日,政府为杜美总统举行了国葬。参加葬礼的有新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以及许多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巴黎圣母院为逝者之灵升天进行了祈祷,巴黎红衣大主教做了追思祷告。

杜美总统夫人拒绝把丈夫的骨灰安放在先贤祠里,最后,他的骨灰被葬在沃吉拉尔公墓他的为国捐躯的四个儿子的墓旁。

05

七月二十五日,法院对杀人犯进行审判,向总统开枪的凶手,名字很快就为人所知:帕维尔·戈尔古洛夫,俄国人或者说苏联人。

有人说,帕维尔·戈尔古洛夫是苏俄的“契卡”人员。“契卡”的全称是“全俄肃反委员会” ,负责管理监狱、搜查、逮捕、拘禁之事,后来这个组织叫做“格别乌” ,再后来叫“克格勃” 。有人说,帕维尔·戈尔古洛夫不过是个疯子而已。

法国右翼政党认定帕维尔·戈尔古洛夫是苏俄间谍,但这个“间谍”未能给右翼政党带来什么“帮助” ,左翼联盟在第二轮选举中仍然成了多数。

新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授命激进派赫里欧再次组阁。

赫里欧内阁在外交方面力排众议,着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于十一月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关于内政,赫里欧内阁照样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承袭前几届内阁的紧缩政策,逐渐右倾。

到得十二月,在社会党的强烈反对声中,左右为难的赫里欧被迫辞职。

1933年初,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副总理。

希特勒拒绝了,他非当总理不可。高龄总统兴登堡元帅很有眼力,他从来没有信任过希特勒,他始终认为纳粹党是一个激进主义和本性粗俗的政党。

06

希特勒在1932年的八月十三日,曾向兴登堡总统要求他和他的党获得国家和政府的全面完整的领导权。兴登堡总统坚定地否决了希特勒的要求。

兴登堡明确地回答希特勒:他没有理由在上帝面前、在良心面前,将国家和政府权力移交给一个单独的政党,尤其是一个对异见者抱有偏见的政党。

此前的德国, 已经从席卷全球的经济灾难中逐步恢复。这个背负着巨额赔款的国家,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扩军备战,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拥有了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不但满目疮痍,而且要钱还债,法国对待德国的态度很是严厉,不管其经济多么困难,赔款是一定要的。

德国从哪里来钱?芝加哥摩根银行经理查尔斯·道威斯的“道威斯计划” ,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之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从德国赔款中赚钱,从1924年到1931年,共向德国提供了一千三百八十亿马克的贷款。

当然,德国数年后是要偿还贷款及其利息以及巨额佣金的,华尔街就会收入滚滚了。

在德国上流社会的眼中,希特勒是个粗俗的流浪汉。可是,华尔街手握经济命脉的绅士们,却青睐希特勒。

为什么?法国跟德国做对,强逼德国赔款,德国的大把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法国,却难以偿还美国贷款,假若最后金融巨头们的钱在无形之中化为乌有,华尔街就更加不爽了。

07

于是,摩根系、洛克菲勒系的银行家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把德国从法国的高压之下解脱出来。

他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必须扶持德国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摆脱法国的钳制。这个被选中的人物,就是希特勒。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并没有直接会见希特勒,而是通过一个叫西德尼·沃伯格的人来完成的。希特勒的目标更明确,要钱。他提出至少还需要1亿马克来完成最后的夺权行动,华尔街最终支付了五千九百万马克。

1932年六月十六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各有关国家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美国派观察员列席。

会上,英国主张赔款与战债一并勾销,法国希望只取消战债,保留赔款,德国提出由于经济危机,要求免除赔款。

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一致反对德国的意见,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数额的赔款。

七月九日签署《洛桑协定》 ,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三十亿马克。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原因停付三年,然后分期分批付清。

在这年的日内瓦裁军会议上,德国总理弗朗茨·冯·巴本提出一个“军备平等”方案,德国以弱者面目出现,要求加强防务。

1933年的一月三十日,德国总统兴登堡在各方包括来自儿子方面的政治压力之下,并在希特勒承诺抑制他的“党卫队”发展作为交换的条件下,最终同意“按照完全合乎宪法的方式”把总理一职“给予阿道夫·希特勒” 。

希特勒从美国银行家手中赚得了“第一桶金” ,华尔街源源不断地把资金注入德国,自己的国家却挣扎在经济危机的深渊。当纳粹德国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工厂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人只能勉强维持着锈迹斑斑的生产车间。

金融家们为何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因为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寡头不知道何为爱国,他们惟一的追求就是获利。

08

阿道夫·希特勒掌权后,第一件外交事务就是公然全部取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赔款义务。

在公开场合,希特勒打着裁军的幌子,暗地里无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加紧扩整军备,策划侵略。

法国深知德国的意图,因此,无论是在裁军会议上,还是在其他国际场合,一律对德国的军备要求持严厉态度,不愿让步。

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局势愈益动荡的形势中,法国和德国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法国当然是维护凡尔赛协约,竭力阻遏德国的扩军备战的。但是,希特勒反苏反共的姿态又让法国政府中的右翼势力颇为欣赏。所以,面对纳粹的崛起,法国政府的整体态度矛盾而复杂,既惶惑不安又暗自欣赏。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国对德政策的两面性。

三十年代初期,法国继续奉行对德强硬的外交政策,突出表现在裁军和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问题上。

1933年十月,为了逃避法国的监督,德国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对此,法国反应十分强烈,朝野均要求政府作出回应。

经济危机中的法国,得不到德国的赔款,各种权益都难以保证,又面临着纳粹侵害的危险,于是,在尚有一定实力的大资产阶级支持下,法国社会上建立了许多打着“爱国救国”旗号的民间社团组织。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法兰西团结”、“法兰西主义”、“法兰西行动派”和“火十字团”等。

09

“法兰西团结”1933年由化妆品巨商弗朗索瓦·科蒂资助组建。这个组织扬言要横扫议会民主,建立独裁统治,拥有大约两万名成员。

“法兰西主义”也是1933年创建的,创建人是马塞尔·比加尔,有成员一万名,主张摧毁议会制度,用立法会取代之。

“法兰西行动派”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一个教权主义的君主派组织,属于传统的极端力量,因出版《法兰西行动》而得名,成员最多的时候超过六万。

“火十字团”以拉罗克上校为首,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膺“战斗十字”勋章的退伍军人组成。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像在前线一样联合起来” ,“挽救民族、荣誉、秩序和财产” 。

火十字团发展极为迅速,成员也由清一色的退伍军人扩展到各界人士。1934年春天有成员三万五千人。

1933年到1934年间,法国经济界和政治界发生了一桩丑闻,火十字团等“爱国救国”组织起而谴责,迫使政府自省。

法国籍俄国人斯塔维斯基,长期从事投机诈骗活动,用诈骗得来的钱财贿赂大批政界要人与警察、司法部门的头目,与他们密切来往。

斯塔维斯基在一些部长的庇护下,伙同众议员兼巴荣纳市市长加拉开设巴荣纳市立信贷银行,并以大批假珠宝作抵押,发行巨额股票。

1933年底,报刊揭露了事实,斯塔维斯基罪行败露,银行经理被捕入狱。斯塔维斯基曾先后贿赂一千二百名政界人士的罪行被公诸于世,成为轰动法国的丑闻。

案发后,舆论大哗,斯塔维斯基畏罪潜逃,人民群众要求当局查明真相。

10

1934年一月八日,警察在法国与瑞士交界处的夏蒙尼镇包围了斯塔维斯基隐藏的木屋,但发现斯塔维斯基已在其中自杀。

警方关于斯塔维斯基“自杀”的说法遭到大多数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很可能是有人奉命杀人灭口。于是,“法兰西行动派”等组织带领群众上街游行,包围了波旁宫,声称要推翻议会。

各群众组织天天在圣日耳曼大道、协和广场举行类似的示威游行。

被卷入丑闻的劳工部长、司法部长先后辞职。

斯塔维斯基案件甚至还牵连到内阁总理卡米耶·肖当,一月二十七日,肖当辞职。

“左翼联盟”激进社会党人爱德华·达拉第一月二十九日受命组阁,撤掉了与丑闻有牵连的巴黎警察署长希亚普的职务,另任他为摩洛哥总督。希亚普拒绝新的任命,一些右翼部长也以辞职表示对希亚普的支持。

派别斗争之火被引燃。

二月五日,在右翼报刊鼓动下,“爱国救国”组织决定于六日示威游行。

六日,达拉第要求议会对新政府进行信任投票。

火十字团等组织在协和广场举行四万人集会,在三色旗指引下,以胸佩勋章的残疾退伍军人为先导,列队游行,高呼“打倒窃贼,打倒达拉第”等口号,向正在召开议会的波旁宫进发。

晚上七点钟,“法兰西团结”的一些成员冲到了波旁宫。

守卫部队鸣枪阻止,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造成十七人死亡,两千多人受伤,“法兰西团结”带头的成员被拘捕。

波旁宫外面受着冲击,里面议会在投票,达拉第内阁以三百四十三票对二百三十七票的多数获得议会的信任。

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派别各异、矛盾重重,使达拉第感到无能为力,遂于二月七日宣布辞职。

11

左翼激进派坐不住了,谴责政府纵容“火十字团”等右翼组织,且从九日开始,左翼政党也发出号召,“巴黎及全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准备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在右翼和左翼的相互制衡下,二月九日,由激进社会党人、前总统加斯东·杜梅格建立了具有中间色彩的民族团结内阁。

杜梅格虽是左翼代表,但他的内阁成员中吸收了右翼领袖塔迪厄、赖伐尔等,社会冲突才算平息。

1934年初,路易·巴尔都出任外交部长,提出法国的“强军”战略。

巴尔都曾在波尔多学习法学,后在巴黎获得博士学位。做过律师和记者,后被选入众议院,从1922年开始转入参议院。

巴尔都曾任内务部长,两次任公共事务部长。1913年任法国总理。他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国牺牲。

战后的1917年巴尔都出任外交部长。后又任战争部长、司法部长,1934年再任外交部长。

巴尔都在政治上是右翼保守派,却颇具国际眼光。他读过阿道夫·希特勒的小册子《我的奋斗》 ,看到纳粹是人类危险的根源,指出应当及早对德国采取有力措施。

巴尔都力主实力政策,反对削减军备开支,主张维持强大的陆军,也在国际上致力于建设和巩固抗德联合战线。

巴尔都提醒欧洲各国,法国的安全与大家密切相关,保卫法国和防止纳粹法西斯危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应当跟法国建成同盟体系,同时,法国也要与苏联结盟,并继续维护和英国的合作。

1934年春季,巴尔都照会英国政府,提议共同建立欧洲共同安全体系。

英国政府对巴尔都的提议反应冷淡。

12

巴尔都立足全局,转向积极与苏联结盟,把苏联拉入法国在一战后同东欧一些国家建立的条约体系之内。

1934年五月,巴尔都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东方洛迦诺公约”和“法苏互助条约” 。

《洛迦诺公约》是1925年十月十六日法国和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签署的抑制德国扩张的条约。

为建立“东方洛迦诺” ,巴尔都风尘仆仆,访问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诸国,四处奔走呼号,最终获得成功。

1934年五月,“共产国际”帮助法国共产党转变策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法国社会党联合。

社会党领导人疑虑重重,但还是接受了联合倡议。

六月十一日,社会党领导人莱昂·勃鲁姆、齐罗姆斯基和共产党的多列士等人举行了第一次会晤。七月十四日,勃鲁姆、富尔和多列士、加香又进行了一次会谈。

七月二十七日,社会党和共产党在巴黎签订了《统一行动公约》 ,相约统一行动,两党互相节制,停止攻击和批评,尽早建成他们拟定中的“法国人民阵线” 。

1934年的八月二日,八十七岁的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去世。

兴登堡去世后仅三个小时,身为总理的阿道夫·希特勒迫不及待地宣布取消总统职衔,摈弃民主,无视法律,自称元首兼国家总理。

13

希特勒强化他刚上任总理时拒绝第一次世界大战赔款的态度,而且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 ,宣布扩军备战,将国防军由十万人扩充到三十万人。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胆大妄为地酝酿着向外扩张的野心。

德国的“变异”立即引起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法国提出严正谴责,英国和意大利也都提出了抗议,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

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适时提出缔结“地中海洛迦诺公约”的主张,由法国、意大利、希腊和南斯拉夫共同参加,组成与“东方洛迦诺公约”相似的防御体系。。

为签署“地中海洛迦诺公约” ,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前往法国与巴尔都商谈,1934年十月九日抵达马赛,巴尔都前往迎接并陪同亚历山大访问马赛,不料在宏大有序的欢迎场面中,他们双双被刺杀。

刺杀者韦利切科·科林·第米特洛夫,又名弗拉多·切尔诺泽姆斯基,克罗地亚激进主义分子,在刺杀亚历山大一世之前,韦利切科·科林·第米特洛夫曾经刺杀过两个名人,均被判死刑,又离奇地逃脱。

韦利切科·科林·第米特洛夫愤恨南斯拉夫对克罗地亚的统治,他冲出人群,奔向亚历山一世和巴尔都乘坐的汽车,对着后排开枪便射。

现场的卫兵慌忙围拢,已经迟了。枪响之后,负责保卫的陆军中校挥刀砍向刺杀者,最终,韦利切科·科林·第米特洛夫被一拥而上的群众与安保人员乱拳打死。

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当场死亡,法国外交部长巴尔都送医一小时后伤重不治。

巴尔都的强硬外交政策和建立安全防御的努力是法国外交中珍贵传统的延续,巴尔都去世,法国抗衡德国,称雄欧陆的外交时代也不幸终结了。

14

1935年初,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赖伐尔访问罗马,访问期间与意大利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举行了四次会谈。

双方签署了协定,主要内容是:法国将法属领地乍得的一百一十四平方公里、索马里的八百平方公里,其中有二十二公里的海岸线以及突尼斯的一块不大的地方让与意大利,意大利则在突尼斯的意大利侨民国籍问题上对法国让步。

怀有侵略野心的墨索里尼,得到了一段海岸线,这对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意大利在非洲的侵略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不惟如此,赖伐尔还允许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有放手行动的自由,实际上等于怂恿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在墨索里尼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之后,赖伐尔不但代表法国采取了实质上亲意的所谓“中立”立场,还暗地里同英国外交部长霍尔秘密缔结协定,怂恿英国放任意大利的行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让出的西部萨尔州,由国际联盟代管多年,现在纳粹德国要发动该州全民投票决定“归宿” 。

由于法国前外交部长路易·巴尔都被暗杀了,法国“抗衡德国、称雄欧陆”的强硬外交政策终结了,胆小如鼠的法国现外交部长皮埃尔·赖伐尔在德国面前软弱了。

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访问巴黎,就萨尔地区投票一事找赖伐尔协商,赖伐尔向里宾特洛甫保证,即使投票有利于德国,法国也不会要求重复投票,然后,在投票前两天,以“于己无关”的口吻声称:法国对那个全民投票的结局不感兴趣。

赖伐尔冷漠而奇葩的态度无疑是在鼓舞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使他们的气焰更为嚣张,做法更为跋扈。

萨尔地区并入了德国,之后,希特勒接着公开在纳粹报刊上要求收回根据《凡尔赛和约》让出的全部“德国地区” 。

选自任见著《总统法国》第八章 “涉过危机岁月”,有删节

任见 著

目 录

本书简介 ………………………

第一章 共和制度诞生…………

第二章 殖民运动兴起…………

第三章 民族精神生长…………

第四章 文艺群星璀璨…………

第五章 一切为了抗战…………

第六章 保卫共和制度…………

第七章 自由思想勃兴…………

第八章 涉过危机岁月…………

第九章 敦刻尔克撤退…………

第十章 大举登陆反攻…………

第十一章 再谋大国地位………

第十二章 法美合作协定………

第十三章 旨在奋发自强………

第十四章 温和左翼时期………

第十五章 右翼沉稳前行………

著者简介 ………………………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