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40万赵军,曾国藩杀光太平军俘虏,他们做得到底对不对?

发布时间:2023-06-19 09:46:31 发布人:hao168

提及晚清的重臣,曾国藩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因为后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安徽巡抚江忠源等人都是他的门生。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的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励志标杆,爱国志士”,并且称他为“

提及晚清的重臣,曾国藩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因为后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安徽巡抚江忠源等人都是他的门生。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的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励志标杆,爱国志士”,并且称他为“圣人”;有的人则认为他是“满清忠犬,汉室罪人”,并称他为“曾屠夫”。不过结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圣人”面具下确有“屠夫”的一面。

▲初入仕途,便得贵人相助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的一个耕读家庭,由于他是长子,而且家庭条件还算富裕,所以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在他6岁时便让他进入学堂学习。不过曾国藩的天资算不上聪颖,甚至有一点笨,往往常人很快就能背下的课文,他却需要背好久。不过好在他的内心十分强大,并且坚信勤能补拙,所以干任何事情都十分勤奋。最终老天也没有让他失望,在他22岁时考中秀才,23岁时考中举人,此后虽然会试连续两次落榜,但是最终也在27岁时顺利通过,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或许仍是上天眷顾,一入官场就遇见了自己的伯乐——军机大臣穆彰阿。在穆彰阿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下,曾国藩官运亨通。历任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等职,35岁时任职礼部侍郎,38岁时就当上了工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部长级别。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创举。

▲品行端正,获得人人称赞

曾国藩能够完成这样的创举除了跟自身的努力有关之外,还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在他的家书中,处处可见“勤劳”和“读书”,这两样东西不仅是他成功的法宝,还是他修身的利器。他能够获得世人称赞,大多也都来自于他“以严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的品行。

此外,他为官清廉,从未贪污受贿,而且提倡节俭,每日用餐很难见到大鱼大肉的场面。同治年间,有位幕僚去家中拜访曾国藩。几日下来,发现曾国藩几乎没有吃过鸡肉、鱼肉,而且也没有见其他同僚来向曾国藩送礼。他甚为不解,将这一疑问告知曾国藩,曾国藩说:“之前确实有很多人来送礼品和食物,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渐渐的大家也都知道我不收礼了,因此此后也就没人再送了。”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清廉是得到世人公认的。

▲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自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各省轰轰烈烈地展开。就在朝廷无人可用之际,曾国藩举荐李棠阶、江忠源等人,缓解了朝中无人的尴尬局面。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逐渐势大,朝廷的八旗军由于常年疏于训练,因此难以抵挡太平军的攻势。

此时的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为母丁忧,朝廷命他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以抵御太平军。因此,曾国藩便在湖南招募乡勇,组建湘军。经过一年的招募,湘军队伍扩大到了1.7万人。同年2月,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正式向太平天国宣战,由此展开了湘军和太平军长达8年的斗争。

1862年,洪秀全集结了太平军二十万人马对战湘军,交战40多天却未能取胜。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钟山,合围天京(今南京),不久之后便攻破天京。于清政府而言,曾国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学做文章,桐城派代表人物

曾国藩虽然多年忙于政务,但是对于学问也从未落下。他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它伴随了整个清朝的发展,历经两百余年。桐城派的文章大多都是一些宣传儒家思想的内容,尤其以程朱理学为主。语言上讲究“清、真、雅、正”。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曾国藩,他的文章也基本如是,单从他所写的《讨粤匪檄》来看,不仅将太平天国视为破坏中国礼仪的罪魁祸首,还号召读书识字者都要反抗洪匪,抵制洪匪。文章辞藻虽不华丽,但却能句句痛击常人心扉。使百姓认为洪匪就是一切灾祸的起因。

自此,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圣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已经全部完成,他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在朝廷和乡野都人尽皆知的“圣人”。可是,曾国藩真的就没有一丝缺点吗?其实,在曾国藩的“圣人”面具下还有一颗“屠夫”的心。

▲出尔反尔,屠戮太平将军

在征讨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亲自撰文的《讨粤匪檄》,就曾对太平天国中的军士告知:“倘有久陷贼中,自找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换言之,只要是前来归降的太平军,视个人功绩的大小,要么奏受官爵;要么资遣回藉。反正绝不会滥杀无辜。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处处可见“屠城”和“杀降”字样:

“屠戮净尽,三省官绅士民同为称快。”

“九江克复,闻抚州亦已收复,建昌想日内可复,吉贼无路可走,收功当在秋间,虽迟至冬间克复,亦可无碍,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

“今日未接弟信,不知刘玱林一垒究竟如何,其已降之三垒已杀之否?”

从这些字样中,我们看不出这是被称为“圣人”应该干出的事情。他将太平天国视为匪徒、视为叛逆,这些我们都能理解,毕竟他是清王朝的捍卫者。而他劝降又杀降的做法,属实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在湘军攻破天京之后,原本一百多万的南京城被屠戮得只剩下了五十多万人。根据曾国藩自己的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试想一下,这样惨绝人寰的场面竟然出自“圣人”之手,难怪会有后世人称曾国藩为“曾屠夫”“曾剃头”了。

▲既是“圣人”,又是“屠夫”的原因

作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对程朱理学的崇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不论朝廷是对是错,他都要坚定拥护。顺应朝廷的人,他可以与之为伍;反对朝廷的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幼,他必杀之。之所以说他是“圣人”,只是因为身处封建社会,统治集团需要一个听话、能干的人来做表率,而曾国藩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他不动皇权、不动官场、不动既得利益集团,只是在用百姓的苦难来“修补”满目疮痍的大清,因此才有了曾国藩的“圣人”之名。但是他对太平降军,尤其是对南京城的百姓所进行的无差别屠戮,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讲,还是从人类道德上讲,都无法称得上是“圣人”之为。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