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西欧,为何会产生文化衰落?

发布时间:2023-06-19 10:41:18 发布人:hao168

然而,当我们看到这幅欧洲思想解放的图景时,也不能忘记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期,也曾遭遇过“文化荒原”。在这片荒原中,欧洲的文化之花衰落,文化的种子无法在荒原中扎根,唯一存在的便是孤独的荒野诗人,

然而,当我们看到这幅欧洲思想解放的图景时,也不能忘记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期,也曾遭遇过“文化荒原”。在这片荒原中,欧洲的文化之花衰落,文化的种子无法在荒原中扎根,唯一存在的便是孤独的荒野诗人,他们轻轻地吟唱着时代的悲歌。

中世纪西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化荒原是因为罗马教会的“愚民”政策,罗马教会阶层掌握着知识和教育权利,但罗马教会的教育和知识都是专为宗教服务的,就像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所说的那样,一切知识都是为了服务于上帝,否则将不会具有任何意义。

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教会人士以外,对西欧的科学文化实在是少有裨益。

1.罗马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丰富,从书本上的文学作品、算数,到实践活动中的竞技活动,所以出现了加图这样的农业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辨哲学家、希罗多德这样的历史学家等等。

这一时期的教育包括平民教育和贵族教育,两者的教育内容大为不同,主要针对这两大群体的不同需要,贵族教育内容主要依据其生活方式,包括骑士、佩剑贵族和长袍贵族;平民中的上层人士关注教育的实用性。

因此,贵族教育关注礼仪和实用性质,但以礼仪为主,下层民众更关注实用性质。然而,当欧洲历史的车轮走进中世纪以后,教育的权利逐渐被罗马教会所掌握,罗马教会的教育内容以宗教教育为主,其余的延伸教育依然是为了服务于宗教。

罗马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主要表现为:在基督教控制区域修建教会学校,推行宗教教育,培养神学人士等等,由于罗马教会为中心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上逐渐掀起了向宗教靠拢的倾向。

罗马教会控制西欧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现状,首先,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埋葬或者被毁坏,有幸保存下来的文化典籍以宗教著作为主,例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

最后,中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欧洲各地都是落后之景,少有的几个大城市也出现了很多贫民窟,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打击了欧洲人的平等思想,这些人在现实果然没有找到平等和自由,于是只能相信基督教教义中关于来世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在此背景下,欧洲人越来越多地信奉罗马教会,相信教会所宣扬的来世思想,这也成了走投无路者的心灵慰藉之地。

2.罗马教会对“异己”的打击

罗马教会对“异己”的打击闻名于世,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在宗教史上一直是一个可怕的存在,它证明了宣扬博爱平等思想的基督教会对“异己”的迫害。具体来说,基督教教会的“异己”包括本教会内部的异端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即异教徒。

从历史来看,基督教会对异端和异教徒的打击是同样严格和残酷的,焚烧异教徒和异端书籍只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手段,宗教裁判所专为异端和异教徒准备的。

很快,贞德就被英国人扣上了“异端”的帽子,继而被血腥处死,而贞德在法国人的心中则被奉为“圣女贞德”。中世纪西欧还有很多为学术而死的科学家,他们都因探寻世界的奥秘而被视为“异端”或者“异教徒”。

在众多的案例中,伽利略的案例最为著名。由于中世纪欧洲赞成的是地心说的思想,即万能的上帝创造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但伽利略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创造的地球只能围着太阳运转。

罗马教会认定伽利略的理论违背了《圣经》,所以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与伽利略的直言不讳相比,哥白尼直到去世前才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日心说”公之于众,可见,教会对当时欧洲自然科学的影响。

二、王权软弱的结果

1.中世纪的政教之争

中世纪欧洲的政教之争是最具时代特色的事件,这一事件持续了好几代人,期间,教会的权力和王权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直到中世纪结束,王权正式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罗马教会在英诺森三世时期,对欧洲诸国的控制达到了顶峰,英诺森三世插手德意志皇帝的继承权问题,英王约翰被迫向教会缴纳金银;除此之外,英诺森三世还在全欧洲范围内征收什一税,任命欧洲各地的大主教和红衣主教,将各地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与此同时,与英诺森三世同时期的西欧君主却缺乏这样的魄力和背景支持,完全彰显了王权的软弱性,在这一时期的政教之争中,教权无疑占据主导地位,王权无疑处于下风。

2.王权软弱与文化贫瘠

王权的软弱与西欧“文化荒原”现象密切相关。首先,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立体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罗马教会统治下那种神学一枝独秀的状况,所以王权的强化必然会培养各种人才,并且以世俗人才为主。一旦欧洲社会出现多元文化,整个社会将扫除“文化荒原”的传统印象。此外,国王治理国家需要治世之才,这同样鼓励着君主推广全面教育,而非专门性教育,就像教会所做的那样。

正如王亚平在《权力之争》中所说的:“……改革后的教皇权力开始超越了各个封建领主的领地和种族、民族、语言的分界线,表明了教皇权力的世界性。”

由此可见,神学和宗教学之所以能获得大发展,正是因为其受到了教会的支持,教会愿意培养更多的宗教学者,为基督教教义的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王权的软弱还表现在与罗马教会的争论中。罗马教会通过多次改革,如克吕尼改革、英诺森三世改革等,不断强调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力的至高无上,例如罗马教会常常表示皇帝是从教皇而非上帝手中直接得到了世俗帝国,所以教权应当高于王权。

相较之下,王权在争论中很少能运用到王权理论,甚至说国王找不到一个将王权统治合法化的理论,所以王权经常在与罗马教会的争论中处于软弱境地。

中世纪西欧出现文化荒原的现象不仅在于罗马教会权力过于强大,还在于作为教会权力挑战者的王权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之时,始终无法长久的在双方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王权的软弱导致教育权利被教会垄断,而教会只会培养出忠于教会的人,不会专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窘境直到中世纪晚期王权得到加强,才逐渐发生变化。中世纪西欧的“文化荒原”从根本上来说是长期专制统治的结果。

罗马教会对中世纪西欧的统治充满绝对性,不容许任何异教徒和异端挑战本教会的统治,由此造成罗马教会教育方面的专制性质,神学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科,神学家则成了最受尊敬的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学被视为对上帝的不敬,因为生物学妄图解释人的秘密,由于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生物学家就被视为试图窥视上帝秘密的不敬者,亵渎神灵在中世纪西欧人的眼中是一件必须受到惩罚的事情,所以像生物这样的科学根本无法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王军:《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

王亚平:《权力之争》

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

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

沃尔特·乌尔曼:《中世纪教皇简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