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英国人,未能建交却满载而归,马嘎尔尼:三艘战船荡平大清

发布时间:2023-06-19 10:53:33 发布人:hao168

声明:本专栏根据严谨史料写成,并非虚构类小说。上文书我们正说到,随着英吉利使团的到来,乾隆爷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此事乾隆爷是既防备,又有期待。防备的是,这大清朝对于的外来人口都是极其不放心的,您琢

声明:本专栏根据严谨史料写成,并非虚构类小说。

上文书我们正说到,随着英吉利使团的到来,乾隆爷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此事乾隆爷是既防备,又有期待。

防备的是,这大清朝对于的外来人口都是极其不放心的,您琢磨他连汉人、蒙古人都不放心,更别说这群金发碧眼的了。

而期待的是,这英吉利国的国书上写得非常清楚,为了给乾隆爷做大寿,他们携带了大量的礼物前来。

这必须要说这些英国人的确是很有心眼,懂得投其所好,知道乾隆也喜欢这些玩意儿,所以一下子弄来了一大堆。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帮助英国人成为地球霸主的最新的科技产品,却没有能够获得乾隆爷的芳心。

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英国带来的几乎可以说是他们可以拿出来的全部了,所有的科技产品,都是毫无保留地运到了大清。

他们的想法是,乾隆皇帝一旦看到这些先进的工业科技产品,必然会被深深地折服,从而会对大英帝国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但是,他们显然对于大清这位乾隆爷只是了解表面而没有洞悉他老人家的内心世界。

要知道,在乾隆爷的眼里,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大清国,最伟大的君主就是他自己,一切的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都必须发生在大清的国土上。

所以,您这一群外来户试图向乾隆爷这样一位极其自负的君主来展现自己国家的强大,所以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了。

英国人带来的最先进的榴弹炮,可能还不如一只机械狗来的作用大。

所以,当这些礼物被乾隆一一把玩过之后,就全部被扔进了仓库再也没有拿出来过,这些先进的科学和武器,一直到圆明园第一次被洗劫的时候,都还安静地躺在仓库里。

很显然,英国人这礼是没有送对,也没有送好,所以当马嘎尔尼提出他的那些要求的时候,乾隆爷是将他们一一地驳回。

这无疑给了马嘎尔尼勋爵很大的打击。

出使中国的时候,马嘎尔尼已经五十五岁了,要说这马嘎尔尼可不是一个等闲人物,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外交家。

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曾经作为国王的特使被派到俄罗斯工作,此后又是历任爱尔兰事务大臣、格林纳达总督和马德拉斯总督。

可以说,马嘎尔尼的这一辈子基本都在从事外交工作,二十几年的外交生涯,使得马嘎尔尼对于生活也有些疲倦了。

所以当英王委任他做孟加拉总督的时候,马嘎尔尼是坚决地不去,这个职位是可以说是当时能够做到的最高的职位了。

但是,当国王要求他出使大清的时候,马嘎尔尼的眼神一下子放出了激情的光辉,这是个任务使得马嘎尔尼非常地兴奋。

因为,马嘎尔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迷,对于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马嘎尔尼十分地着迷。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几乎每一个贵族沙龙里面都会有一两个中国迷,他们对于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遐想,中国的一切,在欧洲人看来都是那么的神秘。

这种幻想一直持续到马可波罗时代,当二十一岁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横跨亚欧大陆来到了元大都之后,西方人才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东方的古国。

在元大都,马可波罗见到了横扫欧亚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在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后,向欧洲人汇报了自己的见闻,按照他的话讲,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遍地都是黄金。

自从马可波罗之后,由于穿越亚欧大陆的路程过于遥远,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中国大陆上几乎没有再出现过洋人。

一直到二百多年以后,麦哲伦打通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线,从这时候开始,一批一批的传教士纷纷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客轮。

在这些传教士寄回国内的书信中,更多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被传递了出去,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开始向世界慢慢地输出。

而古老的东方智慧,则第一次征服了世界。

与如今的欧洲优越论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在中华文明面前是无比的谦卑的,在当时的欧洲你可以在很多书中找到“当中国已经……时,欧洲还……”的句子。

无论是古老的文明还是传统的中国道德体系,都受到了欧洲的追捧。

而马嘎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所以他对于中国一直有着极强的向往。

在大海上航行的九个月中,马嘎尔尼每天都在幻想着当自己登上这片东方大陆时候的景象,想象着自己会是怎样的心情。

而对于这一欧洲使团的到来,乾隆爷也是没有怠慢,拿出了最高的礼遇来招待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多次地说过,康乾盛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集权政治最为扭曲的时代。

那么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康乾盛世,在这群英国人眼里到底是怎

样的一个样子呢?

在马嘎尔尼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时候对于这个东方大国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口众多。

早在马可波罗时代起,中国的人口就是西方人热议的一个话题,根据传教士们的描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这一个国家之内。

对于这样的描述,很多欧洲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当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之后,自从上岸的第一天开始,英国人就开始持续地惊叹中国的人口之多。

大清国的黎民百姓每天都会蜂拥到岸边来,用略带胆怯而又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一群英伦绅士。

而且英国人还发现,由于人口过于密集,使得中国的耕地十分地有限,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种上了粮食,所有没有任何公共娱乐的地方。

而且农民没有休耕的概念,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停地劳作。

这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在没有近代农业技术支撑的清代,是没有杂交水稻的,无法做到亩产一吨,因此如果想要养活如此多的人口,必须要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在乾隆五十八年的时候,大清国实际的人口数量比政府统计的还要多,将近3.5亿左右。

这样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必然产物,但是,乾隆爷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

英国人来到中国以后的第二个印象就是中国社会的繁忙和商业的繁荣。

当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后,他们曾经在浙江的海岸停留过几天,利用这个时间他们来到了海边的一个小县城——定海进行观光。

说是观光,其实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是怎样的。

在这群英国人的眼中,定海是一个小而繁华的城市,非常像欧洲的威尼斯,城内的商铺林立,十分的繁华喧闹。

但是中国人的忙碌也给英国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男男女女都是十分忙碌地走在街上。

然后使团一路北上,来到了天津的大沽口,两名中国官员已经早早地在这里等待了,他们带来了皇帝赏赐的大量的礼品,在这里已经恭候多时了。

按照西方的惯例,使团出访的费用,一般都是自理的,但是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却意外地享受到了免费而且极为丰富的供应。

这是皇帝的旨意,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彰显大清国的富庶和强盛。

而这群老外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个细节,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对于大清国看法。

由于大清送给使团的食品实在是太多了,很多猪和家禽在路上就已经因为碰撞而死了,所以英国人就把一些死猪死鸡从船上扔到了海里。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一看到这些东西,立刻争先恐后地跳进海里去捞这些食物。

这一细节使得英国使团认识到,大清的富庶和强盛其实只是徒有其表,或者说这样的富裕只是存在于少数的统治阶级,而大多数的普通民众,都生活得极其贫苦。

只要是肉,哪怕是腐烂的,普通的民众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抢夺,这使得这些英国人十分地吃惊。

同时更让英国人惊讶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看到被丢弃的婴儿。

弃婴在基督教国家是一项不可被饶恕的罪过,但是在中国人的眼中,却极为地平常。

很明显地,由于人口极度增长的压力,粮食已经变得十分的紧缺,新生儿的存活率是必然会下降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感谢袁隆平院士,正是因为他老人家的存在,才解决了我国最大的一个问题,避免了乾隆朝的窘境。

但是,最让英国人吃惊的,其实还不是人民群众生活上的贫困,而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英国人首先发现的是,对比于吃不饱饭的底层民众,中国官员吃饭则是相当的奢侈,每天都是极其地讲排场。

而居住的房子也是如此,大富大贵之家往往是住的十分的奢华,而普通的民众,则只能住在简陋的茅草屋当中。

这时候英国人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大清朝基本上不存在中产阶级,而所有的财富积累基本都是依靠权利来完成的。

所以,在大清国,没有权而仅有财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权利可以让你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而变成穷光蛋。

这样的社会形态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实业优先的思维完全相反,故而在中国普通人很难得到真正的尊严。

而且随着使团逐渐的北上,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中国官员,他们进一步发现,维持这个庞大帝国正常运行的手段其实是非常粗鲁的,那就是暴力。

任何人只要违抗官府的命令,就会被打板子,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平等可言,完全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

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普通民众的心志和尊严早已经被强权所敲碎,所以英国人发现中国人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彬彬有礼,而是充满了欺骗和狡诈。

最终英国人得出了一个结论,清政府完全是使用高压的残暴手段,才完全的驯服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更为可怕的是,清朝的统治者还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而使团长马嘎尔尼的结论则更加的直接:毫无疑问,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的状况一样,严格的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而自从满洲鞑靼人征服内地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更为致命的是,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风范,乾隆皇帝在接待使团的工作方面曾经多次提出,一定要展现出大清军队的雄风。

故而在英国使团沿着海岸线北上的过程中,只要进入港口,往往大清朝的接待人员都会带着八旗兵前来迎接。

乾隆皇帝的本意是,一连串的军事检阅一定可以给英国人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中国军队是怎样的纪律严明,装备良好,操练有素。

但是就在八旗兵骑着高头大马,腆胸迭肚的站立在使团面前时候,而英国人的眼中看到的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景象。

要知道在欧洲,战争早已经进入到了火器时代,但是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个东方大国的军队仍然停留在冷热病区混用的时代,其战法和精神面貌,则停留于中世界。

可以说,正是因为乾隆的好大喜功,彻底地将大清国的弱点暴露在了英国人眼中。他想象中的武力炫耀,在英国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英国人沿着中国海岸线北上的过程中,途经的各个港口英国人都做了极为细致的观察,这为后来的鸦片战争搜集了第一手的资料。

可以说,英国人此次的出使,虽然没有达成最初想要的目的,但是却真正的将大清帝国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

长久以来流传于西方的东方大国神话,正式宣告破灭。

回到英国后,马格尔尼对于大清帝国的论断迅速的传遍了世界: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的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他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和安全就全都完了,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现在回过头来看,马嘎尔尼的论断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论断,东方大国的海岸线终于开始进入了西方人坚船利炮的攻击名单。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