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的鸦片战争细节,赢得西方钦佩,网友:错怪清军

发布时间:2023-06-19 17:23:14 发布人:hao168

1840年6月,古老的清王朝与西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的直接起因是清朝对鸦片的禁绝。最终,清朝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然而时隔十余年后,英国借口

1840年6月,古老的清王朝与西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的直接起因是清朝对鸦片的禁绝。最终,清朝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然而时隔十余年后,英国借口修约被拒,联合法国再次发动战争,为了与第一次战争相区别,这次战争又被中国史学界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12课中,详细叙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从中能够读出的,是一个闭关自守的末世王朝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腐朽与慌乱,落后与无奈。

第二次鸦片战争自1856年开始,双方时战时和。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23天后天津失守。天津的失守让咸丰皇帝大为惊骇,双方再次开启了和谈。

然而,清朝一方对于英法提出的“请增军费及在天津通商”问题视而不见,却纠结于“夷酋能否遵天朝礼节,跪拜呈递国书”,最终谈判破裂。

这个时候清朝的谈判代表怡亲王载垣却想出一昏招,他认为英方的谈判代表参赞官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如果将其能擒送京师,夷兵必乱。

然而没想到的是,清朝将巴夏礼强行扣押,不仅没有引发联军的混乱,反而给了联军进攻北京的借口。1860年9月,英法联军开赴通州,总兵力约8000人,负责主攻任务的是法军第2旅,清军则在通州八里桥部署了3万重兵,统帅是清朝名将僧格林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八里桥之战就此爆发。

这场存在严重代差的遭遇战,仅仅打了4个小时就以清军完败而宣告结束,清朝阵亡3000人,而英法联军仅仅阵亡5人,受伤46人,成为后世指摘清王朝末世腐朽的典型例证。

然而,在法国亲历者的笔下,却记录了教科书里没有的战争细节。

据法军统帅孟斗班描述:当联军刚刚抵达八里桥时,便遭遇大批清朝骑兵,一直推进到距炮兵防线只有50米的地方,清军在潮水般的排炮中倒下,但另一批又很快顶替上来,人潮在不断增加,每分每秒都在成倍增长,一度突破了联军防线。

清军首先发现了联军的薄弱环节——英法联军的结合部,并向这里发动了猛冲,英军右路原本打算去支援左翼的法军,但清朝骑兵突然又朝右翼发动冲击。

法军中尉德拉格朗热对清军的冲锋作了如下描绘:“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

另一位亲历者,法国翻译官埃利松笔下则记述了一位无名英雄:“清军秩序井然,安安静静地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队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凌乱的现象。让人吃惊的是,我们没有听见有人指挥的声音,所有这些动作都是靠上下挥动的旗帜来完成……在大桥入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像是统帅的旗手”。

“他举着一面黑字杏黄大旗,向中国人的所有军队传达着命令。尽管敌人已经全线撤退,大桥上尸首遍地,只剩他独自一个人还在传达僧王最后的命令。子弹和炮弹在他的身边呼啸而过,他却毫无惧色。他的勇敢让我们惊叹不已……炮火眷顾了他半小时……终于,他被一颗炮弹打中,杏黄大旗被炸得飞了起来,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八里桥惨败,是传统冷兵器面对西方新式武器的一场非对称性战争,让清朝统治者终于认识到,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兵战术在西方火炮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尽管没有给英法联军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但八里桥之战中的清军还是让西方钦佩不已:“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清军战术和武器装备的落后,并非军人自身造成的,他们所能作的,唯有服从军令,以死战不退的血性来为穷途末路的清王朝殉葬。特别是那位至死都护卫旗帜的无名士兵,不正是自古传承的中国军魂吗?

抛开对清朝的偏见不论,那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清军将士,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有网友在看过埃利松的《翻译官手记》后即评论说:以前总以为鸦片战争时候的清军是一帮只会喝酒抽大烟的渣渣擦,没想到错怪清军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