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要看别人的成功,要看别人的努力

发布时间:2023-06-20 12:11:47 发布人:hao168

#清朝#在没有成功学泛滥的清朝,当时的人就不成功了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问题问得十分滑稽。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从来不把成功当成商品来售卖,而是当作经验,免费讲述给后人,希望后人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吸取

#清朝#在没有成功学泛滥的清朝,当时的人就不成功了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问题问得十分滑稽。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从来不把成功当成商品来售卖,而是当作经验,免费讲述给后人,希望后人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如果谁把自己的成功当成商品来赚钱,此人一定是骗子。

说到清朝的成功人士,不得不说晚清名臣曾国藩。虽然现在很多宣扬成功学的人也喜欢举曾国藩的例子,但绝对违背了曾国藩当时的想法。

曾国藩虽然是大清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苦难经历才是财富。他传递给我们的信号是:不要看别人的成功,要看别人的努力。

曾国藩的一生都在努力中。

一、努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他一连参加三次会试后才得中进士,而每次落榜都是再接再厉,并未消沉,这样的努力,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25岁的曾国藩首次抛妻别子,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到京城参加会试。

在清朝时期,文人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参加各种考试,只有通过当时的最高级别考试——会试后,才能得到朝廷和皇帝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大清的一名官员,因此,天下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竞争也非常激烈。

曾国藩在进京前,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文章在天下数一数二,无论如何也能考中,可让他遗憾的是,自己还是名落孙山了。

努力不一定有收获。曾国藩虽然苦读了一年,但在第二次参加会试时,依旧名落孙山。无奈,他只好回到家中,边和家人团聚,边再次埋头苦读起来。

这期间,曾国藩博览群书,并四处拜师学艺,使自己写的文章更加流畅,在家人的鼓励下,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28岁的曾国藩再次进京参加会试,并一举考中,得以进入翰林院工作,终于尝到人生中第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

如果曾国藩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想通过考试博得功名,可能在他两次失败后,就没有信心了,历史上也就没有曾国藩这个人物了。

二、努力要找到方向,而不是见异思迁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工作后,由于没有高人为他指点迷津,也是吃尽苦头。

曾国藩是一个能忍辱负重的人,他也从来不和上司、同僚斤斤计较,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即便如此,曾国藩仍然遭到上司陷害,认为他“傲才视物、办事糊涂、和同事格格不入”等,被道光皇帝革职。

曾国藩的家底并不太富裕,而他孤身在京城,无依无靠,被革职后,也就意味着失去收入。这段时间,是曾国藩最为艰难的时刻,不仅要承受同事们的讥笑,还被钱庄的高利贷逼得无处藏身。

被革职后的曾国藩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再次振作起来,他认为,努力得有方向,不能见异思迁。

因此,在他革职的日子里,曾国藩依旧顶着压力,每天到翰林院去上班,即使没有俸禄,对工作依旧没有一丝懈怠,后来,得到自己的恩师——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推荐后,道光皇帝才再次启用曾国藩,并将他连升四级,提升为翰林院五品侍讲。

后来,穆彰阿也发现曾国藩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多次暗示其加入自己的阵营中,但都被曾国藩婉言拒绝。

正是曾国藩对朝廷的忠心,才让他年仅42岁就成为五部侍郎,后又帮助朝廷消灭太平军,官至封侯拜相。而这一切,都与曾国藩一生的努力分不开。如果你一直在努力中,而总也不成功,不妨回头看看,方向对了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邦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