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苏联借给我国百万吨粮食却遭遇婉拒,只因一个字翻译错了

发布时间:2023-06-21 09:29:39 发布人:hao168

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宋·杨万里《悯农》1949年,在华夏儿女的万众瞩目下,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但改善民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目标,自晚清以来华夏百姓忍受了

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宋·杨万里《悯农》

1949年,在华夏儿女的万众瞩目下,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但改善民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目标,自晚清以来华夏百姓忍受了太多的苦难,放眼望去满是疮痍,修生养息尽快恢复人民的生产力成为了第一要务。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这些年土地荒废,哪能一下子缓过来?再加上建国后曾出现过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这使得百姓更加难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快速弄来大量粮食,保证百姓的基础生活,成为了当时领导们最为头痛的事情。

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期间,我国农田遭受了眼中的自然灾害侵蚀,粮食产量大大下降,百姓陷入眼中的粮食危机中。为了安抚百姓,维持正常社会运转,国家不惜斥巨资从国外购买粮食。

正当我国陷入粮食短缺的危机时,苏联出手了。由于拥有共同的国家基本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苏关系一直是属于友好互助的;但二战之后不仅美苏开启了冷战,中苏在各自发展中也开始渐行渐远,慢慢关系僵化了起来。

但毕竟这个时候中苏还是同属一阵营,再加上历史情分在,因此在1661年,看到中国因为天灾如此艰难,苏联方面还是伸出了援手,赫鲁晓夫表示愿意为中国借出50吨蔗糖以及100吨粮食,帮助中国渡过难关。

按理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毕竟当时中国本就准备花钱去买粮食,现在苏联愿意表示友善主动借出,肯定更利于我国。但偏偏看到苏联伸出的援助之手,我国却选择了拒绝粮食,只接受了50吨蔗糖,这是为何呢?只是因为翻译过程中翻译错了一个字。

在翻译中翻译员误将"借出"翻译为了"借贷",虽然是一字之差,其中含义却是天差地别。借出是无偿的,到时候偿还即可;借贷却是有偿的,到时候需要支付庞大的利息。

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大额度交易跟我们平常借个信用卡,用个花呗所要偿还的贷款不一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庚子赔款中本来需要支付的是4.5亿万两白银,结果本息相加高达9.8亿,翻了一倍不止。

当时中国本来就正值发展阶段,如果一下子背上这么大额贷款,肯定得不偿失,还不如自己花钱另外购买粮食,还会更加划算一些,因此最后只要了50吨蔗糖,选择婉拒了那100吨粮食。

后来年底整理全年文件,总理秘书翻到这一份文件时总觉得哪里都不对劲,最终发现原来翻译错了。但这时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中国也另外购置了粮食,再加上又是自己国家的翻译犯了错,因此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赫鲁晓夫会愿意向我国提供粮食帮助,也是有心打破一下两国僵局,只可惜阴差阳错还是错过了这一机会。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