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当真一触即溃?军舰沉没125年后,打捞的残骸揭晓答案

发布时间:2023-06-21 11:08:18 发布人:hao168

引言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曾有无数的朝代崛起而后衰落,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在抵御外敌这一方面都是下足了功夫,更有无数热血男儿投身军旅,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正如曹植在《白马篇》中所说:“名编壮

引言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曾有无数的朝代崛起而后衰落,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在抵御外敌这一方面都是下足了功夫,更有无数热血男儿投身军旅,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正如曹植在《白马篇》中所说:“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01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它身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一个大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为了挽救日渐衰落的清王朝,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所发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这场旨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而北洋水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提起北洋水师,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羸弱不堪、全军覆灭、腐败无能等负面的评价。但是,这个曾经实力在《美军海军年鉴》中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中猛兽真的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何如今提起北洋水师,人们的评价都是不堪一击这样的负面评价呢?不堪一击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海中猛兽的代名词?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

北洋水师,正式创立是在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成立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是清政府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我国第一支近代化重型海上武装力量。当时,为了加强海上力量,防范来自外敌的入侵,清政府接受沈葆桢、丁日昌、李鸿章等人的建议,花费重资从国外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军舰、火炮等战略物资,建立了这支舰队,此外清政府每年都会给北洋水师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日常操练、维护设备的资金。

这么一支由真金白银换来的海上力量起初也没有让清政府失望,在成立之初就被《美国海军年鉴》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超级舰队。但是,这样的美誉也仅仅只维持了七年的光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日军舰队与北洋水师大战于黄海海域,然而谁也未曾想到,这场战争却是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结束的。为什么曾经的超级舰队会如此不堪呢?日军蓄谋已久,北洋水师仓促应战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出在清政府的领导层。

02

清朝后期,以翁同为首的清流言官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的关系日益恶化,而北洋水师也成为了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当时的皇帝光绪作为翁同龢的门生,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在户部尚书即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甚至连新船和武器弹药的更新都被禁止,李鸿章唯有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为北洋水师生产炮弹,但这些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多数都是尺寸不合格的劣品,难以投入使用。

其次,北洋水师内部也存在着拉帮结派的现象,在这些冲突中,时任海军教习的琅威理被逼走,这导致了后来北洋水师在训练上的延误。而海军与陆军之间的间隙,也使得北洋陆军没有配合好海军,最终被日军像拔钉子一样,要塞和炮台被逐个击破。

反观日方,则与腐败的清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甚至日本天皇带头削减自己的宫廷经费,作为海军经费的捐款,到了甲午海战时,日本海军就已经有了一支崭新的、庞大的、新式的舰队。但即使是这样,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北洋水师依旧顽强作战,凭借着老龄化的舰船、不合格的弹药,在这样先机已失、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们拼死抵抗,几乎打出了所有能够打出的炮弹,奋战到了最后一刻,即是面对绝境,北洋水师的管理者们也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以身殉国。

从沉没了125年打捞起来的北洋水师战舰残骸中,人们震惊地发现,整艘战舰上只有74枚炮弹,这样的数量,对于一艘排水量达7000吨以上的庞然大物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且这些大小不一的炮弹甚至就有可能是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由此可见,当时的战况有多惨烈。打捞起来的军舰残骸向人民述说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它们揭开了北洋水师覆灭的答案,专家对此也流泪表示:一直以来是我们错了。这些军舰残骸告诉我们,北洋水师没有不战而退,他们死战不屈,用将士们的生命,谱写出了惨烈的爱国诗篇。

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先人们用生命为我们守卫的祖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让我们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白马篇》

《海国图志》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