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宫廷政变”:赫鲁晓夫都做了什么,被如此轻松的赶下台

发布时间:2023-06-21 22:57:26 发布人:hao168

1953年,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溘然长逝,随着斯大林的离开,苏联人民悲痛万分,但苏联政坛的领导层却不这么想,可能还在暗自高兴 “暴君”终于死了,从此不用再像往常一样,每天把心提到嗓子眼上,害怕自己

1953年,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溘然长逝,随着斯大林的离开,苏联人民悲痛万分,但苏联政坛的领导层却不这么想,可能还在暗自高兴 “暴君”终于死了,从此不用再像往常一样,每天把心提到嗓子眼上,害怕自己突然就消失掉。

老同志们迫切需要一位新领导出来搅乱政局,纠正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间无辜牵连的所有冤案,改变那个时候斯大林实施的让人无法喘息的暴政手段,那么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由谁来担当呢?

马林科夫

斯大林当时指定的接班人名叫马林科夫,这个人当时的职位是政府主席,负责管理行政领导班子,他的政治立场肯定会坚持斯大林的政策。但是斯大林去世之前,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竟然把党的第一书记,这个重要职位让赫鲁晓夫担任,而不是马林科夫。

这样的任命,让同样有着政治野心的马林科夫深感威胁。因此,他与斯大林时代的军事人物卡冈洛维奇还有莫洛托夫等等其他经历过两个朝代的人联手为政治局会议做准备,试图拿下赫鲁晓夫。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赫鲁晓夫大吃一惊,政治生命眼看就要结束,赫鲁晓夫凭着多年的政治经验随即便产生一个想法:他宣布会议延期。

源于什么呢?因为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的政治斗争,他可能不是马林科夫的对手,但在所有的中央委员会成员都参加的这个集体斗争中,马林科夫一定不是他的对手。

因为大团体意味着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同和主流人心。这些中央委员都对斯大林不满,他们一定不会支持马林科夫,会议的最终结果与赫鲁晓夫预想的一致,中央委员几乎全部都是支持他的。

随后不久,马林科夫等人黯然退场。

1964年10月14日,11年过去了,赫鲁晓夫惊讶地发现他正处于当年马林科夫的境遇中,那些曾经站位自己的干部们,宁愿选择懒政无作为的勃列日涅夫,也不想选择自己。

那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那些曾经的战友都狠狠的抛下赫鲁晓夫。

1955年,赫鲁晓夫赶走了马林科夫,接下来就是大刀阔斧迫不及待地想做点大事,这件事就是震惊全球的:“秘密报告”。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届的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完全否定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各方面的批评扑面而来。

但是在苏联,赫鲁晓夫则更进一步的加强了他的权威,而他自己也趁着当时政治威望的高涨 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改革,试图纠正斯大林模式的缺点。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干部们对斯大林的感情非常复杂他们的确憎恨斯大林,但是究其原因,他们不喜欢的是斯大林时代岌岌可危的政治氛围,相应的,他们也是斯大林模式的既得利益者。

在产业调整上,赫鲁晓夫的改革意在削减重工业,支持轻工业和农业,给予国有企业和农场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国家的权利就这么多,赫鲁晓夫将权力下放到基层,那么利益受到损害的肯定是中高层官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他的老同志对他也就越来越不高兴。

如果说经济改革得罪了老干部,在外交上,赫鲁晓夫与斯大林的激进好战也是赫然相反,他不仅主张改善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对美国的态度也是尤为温和,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苏联和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但与此同时,就东欧国家之间的敏感关系而言,赫鲁晓夫的温和态度在东欧人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结果,东欧国家开始试图脱离苏联。然而赫鲁晓夫没有像斯大林那样直接使用武力,相反,他亲自率领苏共代表团访问波兰并与波兰共产党举行会谈,并且让人意外的同意了波兰共产党的独立要求,并承诺不干涉波兰内政。

波兰的独立,引起了轩然大波,赫鲁晓夫的和解态度尤其激怒了一些政治官员,他们认为赫鲁晓夫是在公然侵害苏联的利益。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晚年所推行的“个人崇拜主义”也是有所动作,在他领导的苏联政府下 不仅消除了“人民公敌”的罪名,几乎所有死于“大清洗”的人,包括“列宁格勒案”和“医生间谍案”在内等冤假错案都得到了沉冤昭雪。他们还拆除了大量的集中营,在1956年到1957年的两年间,有七八百万人被释放,五六百万死难者得到了平反。

掌权后,赫鲁晓夫表现出了与斯大林截然不同的政治野心,尤其是关于斯大林“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这样的论调,赫鲁晓夫直接予以否认。他认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很好的和平共处。

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态度,赫鲁晓夫与斯大林的大俄罗斯主义完全不同。

斯大林本人是格鲁吉亚人,而不是俄罗斯人,但他竭尽所能地“俄罗斯化”苏联的其他民族,类似的举措包含禁止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习俗等。斯大林会迫害那些不守规矩的民族,稍有他看不惯的地方就把它们从肥沃的家园送到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恢复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德意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还允许他们从东方流亡回来,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然而,赫鲁晓夫的举措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它实际上却损害了许多当权政客的利益,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种子。

改革旨在推动国家前进,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加速了政治冲突

此外,赫鲁晓夫还建立了干部更替制度,以加强反个人专断。按照一定比例“更换”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组成人员,这就造成了干部频繁调动、机构重叠等缺陷,逐渐引起干部不满,再加上赫鲁晓夫的工业农业改革,由于方法不当,改革措施错误,导致工业农业从之前的积极向前发展到如今大幅度倒退的情形。

赫鲁晓夫进行改革后,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他渐渐成为了各个州书记反对的对象,其政治权威日益衰弱,直到1964年,立场一致的各方都准备冒险一试,逼迫赫鲁晓夫下台

10月14日,在有着与赫鲁晓夫上台时同样的政治野心的其他政党们的威逼下,赫鲁晓夫在早已准备完成的退休通知书上签下了名字。

因为如果没有赫鲁晓夫,斯大林模式可能就不会受到冲击。此外,被斯大林模式扼杀的苏联社会上的人性也得到了释放。作为转型时期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革显然非常大胆,不仅推动了苏联长期停滞不前的农业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打开了苏联社会各民族的思想意识。

例如,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将国有农机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维修站,这直接打破了斯大林的“贡税论”,把苏联社会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异常不合理的“贡税关系”拉回到符合20世纪社会发展的物质利益正常的经济轨道上来。

但改革也让一些遵循斯大林模式的政客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当政变策划者向赫鲁晓夫“逼宫”时便很快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赫鲁晓夫不得不提前结束他的改革生涯,黯然地离开政治舞台。

赫鲁晓夫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也被指责为一个鲁莽的改革者。虽然他的改革是开创性的,但在当时苏联的现有体制下,这样的改革只能产生许多明显不符合国情的错误,改革的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不能满足当时苏联的各方面条件,还引起了苏联人民的不满,党内反对的声音随之也就越来越大,自然便倒了下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