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有“九子夺嫡”,为什么到了乾隆时期,这种现象消失无踪

发布时间:2023-06-23 19:48:49 发布人:hao168

如果早已去世的康熙,能够看到一甲子后乾隆选择继承人传位的场景,说不定会羡慕自己的孙子,居然在生育了17子之后,还能够把皇位平平稳稳地传给嘉庆,而自己的晚年却一直在为"九子夺嫡"而感到苦恼。为什么英明一

如果早已去世的康熙,能够看到一甲子后乾隆选择继承人传位的场景,说不定会羡慕自己的孙子,居然在生育了17子之后,还能够把皇位平平稳稳地传给嘉庆,而自己的晚年却一直在为"九子夺嫡"而感到苦恼。

为什么英明一世的康熙,会在这一点上失了手,而乾隆又做了什么,让自己可以超越爷爷呢?

康熙很早就立下了太子,就是二皇子胤礽。因为胤礽母亲赫舍里氏在生下他后就去世了,康熙对其宠爱非常,不但将胤礽早早立为太子,还大大提高了他的待遇。在这样的宠爱下,胤礽一开始表现得很好,是一位合格的储君。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胤礽开始不满足于自己"天下第二"的地位,再加上其他皇子逐渐成年,开始接触朝政,更是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煎熬,让胤礽的行为开始变得暴戾荒唐,最终导致了他的被废。而在胤礽失势后,野心勃勃的皇子们并没有停下自己争权的脚步,斗争日益激烈。

等到雍正继位,在吸取康熙年间的教训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发生这种事情。不立太子是不行的,一旦皇帝出了意外,必须要有继任者,否则就会出现当年皇太极去世后的混乱局面;但是如果立了太子,就有可能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太子本身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帝本人的统治。

终于,雍正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先准备两道相同的谕旨,一道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一道由皇帝私藏。谕旨的内容就是指定某位皇子为皇太子。在皇帝生前,除了这两道谕旨,不会公开册立皇太子。等待皇帝驾崩,就由亲信大臣将谕旨取出,两道核对无误后,再宣布到底是哪位皇子继位。

这种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太子和其他皇子、以及皇帝本人之间的矛盾,消弭了不少原本会发生的争端。

但是光凭这个方式,还不足以压制对于至尊之位的向往。乾隆之所以传位如此从容,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乾隆虽然生有17子,长大成才的却不多

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但是其中8岁之前去世的就有7个,还有几个不过活了二十多岁,让长寿的乾隆只能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曾经两次秘密立孝贤皇后的儿子永琏、永琮为太子,两人却都先后夭折;五阿哥永琪聪慧过人,还曾经从火场中救出乾隆,因此受到乾隆的宠爱,想要把他立为储君。可惜不久永琪就因病去世了,年仅26岁;

除此之外,乾隆还把六阿哥永瑢过继给了别人,这一切都导致等他想要最后一次确立继承人的时候,面前只有十五阿哥永琰可供选择,其他的不是太小,就是母亲出身过于低微,又或者自身实在是不堪,不足以托付江山。

其实永琰也是才能平平,但这已经是乾隆所能挑出来最好的了。而这样一群平庸的皇子,又怎么能够在精通帝王权术的乾隆眼皮子底下闹出什么事情呢?

当然,对于乾隆来讲,皇子无能是他的幸运,这样他可以不用像康熙一样为诸子争位而感到烦恼。但这却是大清的不幸,嘉庆算得上是一个勤勉的皇子,可是他的能力实在有限,根本无力管理庞大的帝国。在他在位期间,不但吏治腐败,而且还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甚至被天理教起义教徒冲入了皇宫之中。

只能说有得必有失,乾隆既然对自己子嗣如此严苛,又将自己握有权势,看得高于为大清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想,康熙虽然晚年苦恼,但是至少选出了雍正来继续治理天下。和乾隆相比,到底哪个更为幸福,实在难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