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发布时间:2023-03-15 12:30:08 发布人:hao168

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可以说是死得恰到好处,如若不然,恐怕就不止被乾隆推倒神像那么简单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帝南巡,在杭州西湖岸边游玩之余,看到了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

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可以说是死得恰到好处,如若不然,恐怕就不止被乾隆推倒神像那么简单了。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帝南巡,在杭州西湖岸边游玩之余,看到了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异常震怒,斥责一番后,下令将李卫的神像推倒并直接捣毁。

作为雍正帝的四大宠臣之一,李卫在雍正一朝居功甚伟,不管是缉查私盐,还是修筑海塘,以及在地方上,均做出了不少的功绩,也因此平步青云,不仅深受百姓爱戴,也极受雍正帝的信任。

乾隆登基后,刚开始对李卫还算是礼遇有加,并在李卫因病去世后,乾隆帝还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但不曾想,却在多年之后,乾隆帝一反常态,对李卫的功绩全盘否定,因此就有了捣毁李卫神像的事情。

同样是李卫这一个人,为何乾隆帝会在时隔多年后,对待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其实仔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不只是李卫,但凡是被雍正信任的人,在乾隆一朝的最终结局都不算太好。

比如鄂尔泰,去世十一年后,被乾隆将他的牌位从贤良祠中扔了出来;再比如张廷玉,晚年被乾隆抄家,郁郁而终;哪怕是去世很早的田文镜,乾隆每次提到他都是一脸的不屑,而李卫神像被推倒,按照乾隆的作风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有句老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在李卫身上最合适不过。

李卫是清代名臣,他的形象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过演绎,影视作品中的李卫,李卫文化水平极低,连大字都认识不了几个。

实际上,历史中的李卫确实如此,他出生于江苏丰县一个富饶之家,但从小对学习就没多大兴趣,逃学翘课是常有的事,因此,在他长大后,比着同龄的念书人,文化水平还真的是差距非常大。

但不怎么认识字,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做官,只不过,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

当时正值康熙末年,各地的吏治不清,因此买官卖官的行为时有发生,江苏也不例外,而李卫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钱,因此,花钱买个闲散的官职,就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年轻的李卫通过关系,花钱捐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两年后,由于能说会道,又调任户部郎中一职。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登基,在官场上已经混迹数年的李卫,开始大放异彩,也渐渐引起了雍正的注意,其登基不久,便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雍正提拔李卫,不仅仅因为李卫是一个人才,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早就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不清的官场,而李卫,恰好搭上了这班快车。

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目的就是为了整顿当地私盐泛滥,当时清朝的民间,贩卖私盐的情形十分严重,而私盐的泛滥,导致官盐运销不畅,再加上部分地方官员与贩卖私盐的商人里外勾结,这就更让官盐完全没有市场。

李卫上任后,不管是管理盐政,还是缉查私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十分的在行,很快就将当地的盐政整治得明明白白,境内贩卖私盐的情形基本得到了遏制。

有了这个成绩,雍正十分高兴,很快就升任李卫为浙江巡抚,不久,由于李卫在盐政上的突出表现,同样让他兼任两浙盐政使。

李卫早期的为官经历,与盐政有着莫大的关系,云南盐驿道算得上是他通往日后平步青云的敲门砖,而兼任两浙盐政使,则是奠定他能成为雍正宠臣的坚实基础。

古代的盐政,可以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税收的大部分都是依靠官盐完成的,因此,如果私盐泛滥,那就注定朝廷收不上税,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

因此,在雍正登基之初,首要的就是整顿盐政,而李卫也正是借助这股“东风”,并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做出了令雍正满意的成绩,也因此赢得了雍正进一步的信任。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政绩突出,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总督一职,在清朝时算得上封疆大吏,而李卫从一个闲散的员外郎到封疆大吏,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李卫在浙江期间,还是干了不少的实事,比如修筑浙江海塘以及清剿横行民间的盗贼,而这些功绩,不仅让当地的百姓深受其益,同时也让李卫在雍正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三年后,其官位再次提升,出任直隶总督,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捐官,到朝廷的一品大员,李卫可以说是仕途道路极其顺畅,而他的升迁速度,在其同僚之间,也并不多见,这不仅得益于他本身的聪明才智,更得力于雍正的用人方针。

众所周知,雍正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皇帝,他选拔大臣的宗旨,不是看这个大臣的学问有多高,而是主要看能不能干实事,而李卫就是一个实干家。

不管是在云南盐驿道任上,还是在浙江期间,李卫所做的,正是雍正想要的,私盐泛滥,李卫解决了,海塘隐患,李卫修筑了,盗贼横行,李卫也摆平了,这样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李卫,怎能让雍正不喜欢?因此,升官那是必须的。

至此,李卫与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三人,成为了雍正的心腹,终雍正一朝,李卫风光无限。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第四子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对于曾经父亲跟前的大红人,乾隆皇帝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乾隆登基之初,对李卫这个老臣还算不错,不仅命他兼管直隶总河,同时对于李卫的进谏也能积极听取,比如李卫在处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其秉公执法,让乾隆帝对他大加褒奖,还赏赐了他四团龙补服。

并且,在李卫病重时,乾隆帝还遣派太医到李卫的家中为他诊治,不久,李卫因病逝世,乾隆还下令,按总督例赐予祭葬,亲自为李卫挑选了“敏达”的谥号。

这样看起来,乾隆似乎对老臣十分不错,李卫也算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但果真如此吗?结合雍正帝其他三位宠臣的结局,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以雍正帝的头号宠臣鄂尔泰为例,在雍正在位时,因他在西南主持“改土归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让雍正极为信任,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了当时清廷中屈指可数的正一品大员之一。

并且,鄂尔泰在雍正去世后,为乾隆平稳地接替政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鄂尔泰在乾隆登基后,还兼任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等要职,权势之高,前所未有。

乾隆十年,六十六岁的鄂尔泰因病去世,乾隆帝为表重视,亲自前去祭奠,并按照雍正的遗诏,让鄂尔泰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但就在鄂尔泰去世十一年后,乾隆皇帝却将他的牌位,从贤良祠中给挪了出来,理由是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所做的一本诗集,犯了乾隆的忌讳,同时,鄂尔泰的侄子鄂昌也被牵连其中。

就这样,曾经在雍正朝大放光彩,并助力乾隆登基的鄂尔泰,却死后遭批,其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而更为人熟知的,就是雍正帝的另一个宠臣张廷玉,张廷玉与鄂尔泰一样,被雍正帝十分看重,并在临终前,特意下诏让张廷玉百年后也可以配享太庙,这让身为汉人的张廷玉感动的老泪纵横。

乾隆登基后,张廷玉对清廷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为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则是乾隆在刚开始对他还真是不错,因此,张廷玉兢兢业业,一直干到了乾隆十三年。

由于年岁已高,张廷玉便向乾隆请辞,想告老还乡,本来这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张廷玉犯了一个小错误,完全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的请辞终于得到批准,因其年岁颇高,行动不便,就让其子到宫中向乾隆帝领旨谢恩,按理说这再正常不过,乾隆也知道张廷玉路都走不稳了,但就是张廷玉本人没有到场,让乾隆大怒,不仅剥夺了张廷玉的官职,还在不久后,将其抄家。

之后,乾隆还不解恨,准备用文字狱的方式来整治张廷玉,只不过在张家搜集证据时,搜出来但凡带有文字的,都是雍正夸奖张廷玉的话,让乾隆无从下手。

但最终,乾隆还是下令,将之前皇家赏赐给张廷玉的所有东西全部追回,经过这么一闹,张廷玉也郁郁而终。

鄂尔泰和张廷玉,是雍正的两大宠臣,但在乾隆一朝,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因此,就能得知,乾隆对于这些老臣,并不是很感冒,相反,对他们曾经的荣誉,都会想方设法的给剥除掉,而李卫,自然也难逃此劫。

乾隆四十二年,南巡的乾隆在西湖岸边的花神庙中,看到立的有李卫以及其妻妾的神像,突然暴怒,当场对李卫做出了极低的评价。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乾隆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下令,将李卫以及其妻妾的神像推倒并捣毁,至此,曾经的名臣,算是被乾隆批倒抹臭。

乾隆对于雍正留下来的老臣如此举动,其根本原因,源于他对父亲雍正的不认同。

乾隆皇帝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尽善尽美的,这世上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完美。

当然,他确实有这样自信的资本,从小深受康熙的宠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雍正的登基,也得益于乾隆的受宠,这一点和大明朝时朱棣宠爱朱瞻基,从而让朱高炽成为继承人性质类似。

同时,经过康、雍二朝的积累,到了乾隆登基时,清朝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尤其在打了几场胜仗后,更让乾隆认为自己是堪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

在这种膨胀的自信之下,乾隆怎么会容忍李卫这个小小的臣子,却受到百姓们的香火祭拜呢?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还没有受到百姓的供奉,李卫怎么可以?

不能忍,必须不能忍!

那该怎么做才能发泄心中的怨气呢?自然是捣毁神像,并批倒批臭,只有这样,才能让乾隆心里舒服一点。

而这只是乾隆在否定雍正执政理念的一部分举动,在他登基后,几乎将雍正时期推行的各种政策全部终止,还把雍正对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定下的铁案给逐一撤销,这足以说明,乾隆对雍正的理念,并不是十分认同。

不认同雍正的理念,那自然而然的,就不会认同雍正的用人之道,而那些曾经深受雍正恩宠的大臣,也就不会受乾隆待见。

虽然刚开始,乾隆并没有撕破脸,但其只不过是因为碍于面子,一旦得到机会,乾隆是必须要有所动作的。

而之所以说李卫死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他在乾隆三年便因病去世,如果他再多活几年,很有可能会和张廷玉一样的下场,说不定更惨。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新君登基,对待前朝老臣都不会继续重用,但乾隆的做法,就是把脸完全撕破,更为过分罢了。

李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他没有深厚的背景,并且文化水平不高,但却能在雍正一朝从一个闲散小吏到朝廷大员,这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为官之道,更离不开雍正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但在乾隆登基后,李卫虽说在最初没有遭到打压,但在去世多年后,被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捣毁神像,这个结局,也算是令人唏嘘不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