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能继位,并非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岁的顺治相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适的人选。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统治者皇太极驾崩于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由于皇太
顺治能继位,并非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岁的顺治相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统治者皇太极驾崩于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是猝死,并且他在生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这就意味着,皇位暂时空了出来。
而根据清朝初期所制定的继承人择优选择制度,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这其中,实力最强,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就属34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不管是从军功来讲,还是从出身地位上来说,豪格继承皇位,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最终,他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
继承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他能继承皇位,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有很大关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多尔衮将他推上了皇位。
多尔衮当时也是皇位竞争者之一,并且他的实力,与豪格不相上下,因此也在皇位的角逐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正因为与豪格的不相上下,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就皇位问题相持不下,一度剑拔弩张。
但最终,六岁的福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承了皇位,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却败下阵来,之所以豪格在拥有军功,且占据年龄优势的情况下败北,是在当时各方势力角逐,极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六岁的顺治是最合适的人选,选择让他登基,也是最平衡的一种结果。
皇太极的猝死,给当时正处于关键时期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并在他的带领之下,当时还是后金的清朝,势力不断强大,这也为清朝能够入关奠定了基础。
但在其五十岁正值壮年之际,身体却出人意料地衰弱下去,根据史料记载,在其五十岁那年,他十分宠爱的妃子海兰珠因病去世,这件事给皇太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他就悲不自胜,忽而昏迷,忽而减食,一向健壮的身体也就很快衰弱起来。
而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则在盛京的清宁宫“端坐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二岁,皇太极是驾崩了,但与此同时,却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并没有明确继承人,也就是说,皇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暂时的空缺,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为什么说很多人看到机会呢?这要说一说清朝初期的继承制。
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所提倡的是“八家分权制”,他唯恐一家独大,因此就摒弃了传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用“汗位推选制”。
也就是说,当时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以及大汗的侄子们,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性,但至于谁会被推举出来,那就要看个人实力了。
而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从八大贝勒中成功胜出,以四贝勒的身份继承了汗位,虽说他在位时,已经将国号改为大清,汗位也变成了皇位,但继承制一时半会还没有改过来。
同时,由于他去世的突然,导致就继承人一事,大家伙还没坐下来商议,因此,在他猝死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蠢蠢欲动起来。
毕竟谁都想当皇帝,但问题是,有想法不代表有实力,而在当时,尽管有资格也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两大阵营。
其中,一方阵营是支持皇太子长子豪格的,而另一方,则是支持多尔衮的。
先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加分项,毕竟出身在那里摆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豪格的军功极高。
不管是在最早的征讨蒙古,还是在之后与明朝的宁锦之战,豪格都在这些战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并且,凭借战功,豪格也成功的从贝勒晋升为和硕肃亲王。
同时,豪格也担任正蓝旗旗主,再加上皇太极死后,一直效忠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索尼和鳌拜,都公开表示支持豪格,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因为受过皇太极恩惠,自然也愿意支持豪格。
因此,在八旗中的四旗都支持豪格的情况下,豪格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当时多尔衮的实力也并不差,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自然正白旗是支持他的,而镶白旗一向以正白旗马首是瞻,肯定也支持多尔衮,同时他的两个弟弟,也是能征善战,这几股势力加起来,也是不容小觑。
当然,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以及代善之子所领的正红、镶红两旗,表面上是保持中立,实际上都打着小算盘,并且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暗中站位多尔衮。
所以,从综合势力上来对比,这两大阵营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论才能,多尔衮高于豪格,但论地位和军功,豪格又略胜一筹,因此,双方是互不相让,争了许多时日,也没争出来个所以然。
但事情总的解决,不能让皇位就这么一直空着吧,因此,在双方的代表人物商议之后,决定在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共聚盛京的崇政殿,来进行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的福临,虽然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之一,但压根就没在众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来是年龄太小,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二来呢,则是皇太极不止一个儿子,而福临只是第九子,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会谈当日,崇政殿内外的气氛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豪格一方早早地就在大殿周围布置了精兵,为的就是防止多尔衮武力夺权,而身经百战的多尔衮,对此并不在意,自信满满的就带着自己的兄弟,来到大殿,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
而在会议中,两大阵营就谁更有资格继承大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身出身草原的人就脾气火爆,好多次都差点擦枪走火。
作为正白、镶白两旗,自然是说一千道一万也不会支持豪格,而作为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不会支持多尔衮,因此,剩余的四旗,态度就十分重要,但四旗中,支持双方的都有,这就让谈判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再谈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甚至还有可能,让八旗的旗主之间,因为这件事矛盾激化,从而造成分裂,一旦如此,那就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局势,彼时的清朝,尚未入关,并且,南明朝廷和农民军李自成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入关一统中原,就是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有道是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入关的前提建立在八旗团结一心,但如果就皇位问题一直僵持下去,从而造成八旗分裂的话,那么入关就基本无望了,毕竟一个心怀鬼胎的团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平心而论,多尔衮相较于豪格而言,还是有一定劣势的,毕竟八旗中的两黄、两红和两蓝这六旗,大多数还是支持豪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武力夺权,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
但他就是不愿意让,凭什么是你豪格,就不能是我多尔衮呢?
但在最终,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众人的商议之下,觉得可行,便按此操作,这个提议的人,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按辈分来算,他和皇太极、多尔衮是平辈,也是豪格的长辈,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极好,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就将镶蓝旗交由他统领。
在皇位争夺战发生时,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的,但他支持豪格的理由是,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支持的并不是豪格本人,而是皇太极的儿子。
是不是有些绕口?其实很简单,济尔哈朗是效忠皇太极的,因此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上位,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所以济尔哈朗就支持他。
但皇太极可不止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继位,那么济尔哈朗也支持。
而他在当时提出的建议,就是与这个原则相关,他提出,如果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那么不如就让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
此言一出,众人先是沉默,之后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毕竟当时的福临,只不过是一个六岁的黄口小儿,让这么一个小孩子登基,是不是有失体统?
但济尔哈朗既然能提出福临,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他就将为什么推举福临的理由和原因,在会议上逐一分析给众人。
当然,最初的各大旗主,对于这个提议并不是十分赞同,也没有出现一些传闻中,当即拍案就赞成的情况,实际上,也是经过了各种意见的讨论,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如果把豪格排除在外的话,福临无论是从出身还是从当时的局势来讲,确实是最合适的人。
同时,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深知自己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毕竟那些老臣在看着,容不得他放肆,而福临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但他同意归同意,还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皇帝年幼,而自己政务经验丰富,必须由自己担任摄政王,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并无太多意见,因为多尔衮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其他旗主还是给多尔衮上了一道防范措施,那就是让镶蓝旗旗主,也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担任摄政大臣,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多尔衮
就这样,清朝的第三位统治者顺治帝福临,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双方在角逐中,找到了互相认可的一个平衡点,其实这个平衡点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就是我占不到便宜,你也别想从中获益,而顺治帝福临,就是这么被推举出来当皇帝的。
当然,前文讲过,皇太极并不止一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他共有是十一个儿子,除去豪格,尚且还有十个,从理论上来讲,这十个皇子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和可能性,但为何济尔哈朗会选择福临呢?这就要从福临的出身血统以及当时的局势来说了。
其一,福临的血统
众所周知,福林的生母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之一,而她另一个身份,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蒙古贵族就和后金不断打交道,当然,是兵戎相见的那种,不过,因蒙古贵族不敌后金,最终双方议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不过,虽说暂时和平,但蒙古的势力依然强大,对此,努尔哈赤便采用“怀柔“政策,通过相互和亲的方式,来拉拢双方关系。
比如皇太极的大妃哲哲,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妹妹,而海兰珠和孝庄太后,则是宰桑-布和的两个女儿。
哲哲与海兰珠,两人虽说都嫁给了皇太极,但哲哲并没有生下儿子,只有三个女儿,而海兰珠虽说生有一子,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因此,具有蒙古血统,且生子的,只有孝庄一人。
在本着“满蒙一家亲"的宗旨下,让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显然是蒙古贵族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这是自家外甥,不支持他支持谁?
同时,福临继位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笼络蒙古贵族,因为福临的身份在那摆着,至少蒙古人不会有什么二心,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浅显的。
其二,福临继位,也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除了福临的蒙古血统是主要因素之外,他能继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选择他是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前文讲过,像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效忠于皇太极的,因此也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谁都在他支持的范围之内。
抱着这种想法的,其实不止济尔哈朗一人,还包括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的旗主索尼与鳌拜,实际上在最开始支持豪格的原因,和济尔哈朗差不了多少。
正是因为他们都效忠于皇太极,因此就支持皇太极的子嗣继位,那么既然豪格不行,换一个也无所谓,同时福临的血统和身份,也在其他皇子中占据优势,那选他也并不是太吃亏。
在两大黄旗以及镶蓝旗都是这个态度的情况下,那么福临上位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三,福临的年龄
福临在被推举时,只有六岁,但就是这个年龄,让各方势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六岁的福临,自然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国家大事由谁来处理呢?自然是这些年长的各位旗主。
既然能处理国家大事,那就有一定的实权,既然有实权,那谁当皇帝都不可以,反正小皇帝做不了主,还得这些大人们定夺。
因此,不管是对于多尔衮而言,还是对于豪格来讲,或者是对于其他旗主,都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局面,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当不了皇帝,那就退一步,让自己有实权,也是不错的事情。
当然,福临能成为备选,也是在于豪格的“让位”,他在赌气之下的那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让多尔衮抓到了机会,有了口实,才会迫使他不得不退出竞选,这才让福临有了机会,继承大统。
小结:
总而言之,豪格作为竞争皇位中赢面颇大的一方,最终却败北,让六岁的福临上位,这个结果是众人预想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当时的局面是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再怎么争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福临的血统等因素之下,才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让顺治继位,而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大臣,统领朝政,自此,清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欧美高清无线视频传输系统永久免费版是功能齐全的影视阅览应用,能让伙伴们视觉播放影像...
小编提供的原神雷神突破材料一览,原神是一款非常多的小伙伴们都在玩的世界开放式冒险类...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黎明觉醒营地演习怎么玩 黎明觉醒营地演习玩法攻略相关内容黎...
小草青青免费观看高清!今日为大家带来的小草青青免费观看高清是一款支持快速播放的手机...
我的世界anchored修饰子命令很多玩家想知道,我的世界的自由度非常高,各种版本也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