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旧上海台基、姘居、弃夫小男人风气,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3-03-15 12:35:26 发布人:hao168

上海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引领了中国文化风气的走向。一般情况之下,大家都认为,上海的男人,都没有什么男子气概,唯唯诺诺,虽然有点偏见,可是万事都有因,这种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上海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引领了中国文化风气的走向。一般情况之下,大家都认为,上海的男人,都没有什么男子气概,唯唯诺诺,虽然有点偏见,可是万事都有因,这种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鸦片战争之后,此时的上海,只是一个人口不过7万的小城镇。通商口岸开通之后,外国人看中了上海这块宝地,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从这个时候开始,上海逐渐的繁荣,商号店铺越来越多,仅仅过了20多年,就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巨埠。

急速的发展,让上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些违背常理的家庭结构。

在当时,外出谋生的自然以男子居多,商旅客商也以男性居多。

根据1878年法租界的人口统计:

15岁以上的居民,女性男性的比例是一比三,一些来上海谋生的男性,在老家一般都有家庭,来上海只是谋生,自然不能按传统的方式组建家庭。从正常家庭数量与人口的比列,极其的不协调。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出现了一些违背婚姻家庭伦理的现象。

比如,男女私下相会的“台基”,非婚同居的“姘居”,一些妇女“弃夫”的行为出现。

所谓的“台基”,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私情男女提供约会的场所。

在当时,开“台基”店的老板,一般都是中老年妇女,在一些偏僻的地方,租借一些房屋,招徕、撮合一些男女,从而赚取一些租金。

“台基”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男女本来就相识,只是找个幽会的场所。

第二种男方看中了女方,然后让店主想办法引诱招致,这个时候店主就扮演“王婆”的角色,这种女子一般出于半自愿的良家妇女,为了生活可能会委屈自己,答应这个要求。

第三种,就是台基老板,将一些自愿的女子,推荐给男方。

在当时,有为数不少的良家妇女,出于自愿或者半自愿,参见这种私会、奸宿,逐渐的形成一种流行风气。

在这种潮流之下,一些家庭妇女,以图新奇愉悦,开始追求这种婚外私情。

之所以为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外来文化的极度冲击,外来人口数量逐渐的增多,人口流动量大,封建的礼教束缚力逐渐的减弱。家族氏群居生活减少,家族礼教的监督能力也相应的减弱,从而导致家庭的伦理观念,贞操观念,也逐渐的淡薄。

时间一长,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畸形的观念“夫男不觉,事不败露,而寡廉鲜耻 之事,渐视为熟径矣。”

1882年2月4日《申报》,就报道了一个事件:

一个马夫和一个女人,到一家台基店。马夫答应用一块大洋,作为台基之资。可是这个女人,好吃,大快朵颐之后,房租就不够了。

可是这个时候,马夫也不愿意在多出钱,完事之后,偷偷的跑了。

没有付房租,台基老板自然不愿意,于是针对此事,与这个女人公然出手,向其索要房钱,两人在大街上吵闹了起来。

围观的人群,一眼就认出,这个女子是一个粥铺老板的老婆,素来蛮横无理,老婆驾驭不了,只能任其所为。

在这个事件上,就可以看出,台基之事,双方并不忌讳,即使在大街上吵闹,也司空见惯。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也看见了当时上海“小男人”的风气。

关于姘居现象,在1871年10月5日《上海新报》,有这样一番的评述:

当时的上海,不仅无夫之夫,甚至有妇之夫,开始公然与多金男子,公然过姘居生活。邻居假装不知,亲族也佯作不知,逐渐成为一种风气,见怪不怪。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弃夫”现象屡见不鲜。

女子进城之后,开始学习打扮、卖弄风情,家乡的夫君寻来,相比较之下,自然自惭形秽。和与妻姘居的男子比较之下,更是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

另外城市的贫民家庭,如果丈夫无力供养家庭,也会公然与经济条件好的男子姘居,一旦姘居男子经济能力减弱,女子也会立即寻找更强的姘居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逐渐的出现了“夫纲不振”的现象,男子装作不知,“委曲求全”下,“小男人”影响逐渐被加深。

从中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无论是“台基”,还是“姘居”,还有在潮流中沦为“弃夫”的男人,都不可以在对女性,随意施展“大男子主义”。

为了保住现有的女子,就必须收一收脾气,在家中多做一些事情,来讨女人喜欢,不让其生厌。因此,受到威胁的男子,在性格上不得不做出改变,低调、听话、柔和,从而坚定了“小男人”的形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