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为何只有两人站出反对?

发布时间:2023-06-24 13:50:55 发布人:hao168

清朝的世袭制度一般是传一代降一级的,亲王将爵位传给儿子就是郡王,铁帽子王的爵位不论传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见铁帽子王的权势浩大,他们与皇权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权遭到威胁,这些

清朝的世袭制度一般是传一代降一级的,亲王将爵位传给儿子就是郡王,铁帽子王的爵位不论传多少代,都是原先的爵位。由此可见铁帽子王的权势浩大,他们与皇权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些人世受皇恩,一代皇权遭到威胁,这些人理应站出来,可在溥仪退位的时候,这些铁帽子王中有人不闻不问,有人反对,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人劝退位。当时溥仪虽然小,但他知道退位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一切。

接下来本人就来一一为大家解释宣统皇帝当朝时被逼退位的十二位铁帽子王的表现。

随波逐流派

礼亲王 世铎

世铎在大清皇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光绪十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职位罢免后,继任军机大臣便是世铎。在宣统退位前期,世铎对任何人都是唯唯诺诺。他担任军机领班大臣的时候,任何人都能骑在世铎的头上,在宣统皇帝退位前夕,世铎依旧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

可以说他的权势并没有能够让他天生懦弱的性格有一丝的强硬,只能任由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

郑亲王 昭熙 昭熙在皇室中并不是直系,因此昭熙的想法一般是不会有人理睬的。因此他也早早被边缘化,在政治上说不上一点话,即使有正确的建议也不会有人听从。满清后期,掌权的几位王爷依旧是按照旗人的规矩,首先能够一定级别的官职或是身份才能有话语权。郑亲王一脉都全部被边缘化。

睿亲王 魁斌 睿亲王魁斌在朝中的职位不高,只是一个皇族内阁议员,但他还有一个职位便是管宴大臣,这个职位能够让他捞很多油水,因此在溥仪退位时,他变卖京城中的家产,南下避难。

豫亲王 懋林懋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朝中并无官职,但他总是随波逐流。典型的墙头草,最终在溥仪退位后,没几年家产便被败光,不得已只能变卖祖宅,可谓丢尽了老祖宅的脸。

庄亲王 载功载功一族由于上一任亲王担任义和团事变祸首,庄亲王一族便被早早划入边缘。载功自己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最终只好对此事不管不顾,只顾自己享受。

克勤郡王宴森与怡亲王毓麒大清灭亡时,毓麒十二岁,宴森也不过十三岁。十二、十三岁的铁帽子王,在朝堂上能有话语权吗?很明显是没有的,宴森与毓麒也只好成为随波逐流派的一员。这在当时是非常可悲的,二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少壮派,只可惜大清早早的灭亡,溥仪退位时,二人还都是非常小的孩子自然是帮不上太大的忙。

保皇派 恭亲王溥伟与肃亲王善耆

坚定不移的保皇派的铁帽子王中只有溥伟与善耆,他们二人坚决反对南北何谈,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在保皇运动上,他们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可惜最终还是失败,值得一谈的是溥伟在溥仪退位后,曾主动联系日本想要在东北恢复溥仪的统治,让其重新登基。溥伟对大清的忠心可以算得上是愚忠。

被逼无奈派 醇亲王载沣

醇亲王载沣是大清最终的实权统治者,他有能力,而且有地位。可以说他是大清最后的顶梁柱,不幸的是他在辛亥革命后便辞职了一段时间。这段期间大清风雨飘摇,终于在一年之后,大清这条残破不堪的船终于开不下去了,溥仪退位大清宣布灭亡。不久后,溥仪去了东北担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载沣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的生气,并且经常就大骂溥仪忘本。

劝降派 庆亲王奕劻

奕劻曾担任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皇族内阁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在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后没多久,他便让出了总理大臣的职务,并且在溥仪在进退两难之际,选择劝诫溥仪投降。隆裕太后知道了,非常生气,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便是十二铁帽子王中唯一一个劝降派,他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自己的荣华福贵。

总结:十二铁帽子王分为四派,只有恭亲王与肃亲王二人坚决反对和谈,是誓死效忠皇室的。其他十位要不是年纪小,要不手中没有实权,其实最为可气的还是庆亲王。他庆亲王一脉世代深受皇恩,为了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居然成为袁世凯的走狗还去劝降溥仪退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去说服隆裕太后,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