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太平天国最优秀的战略家,未被封王曾国藩都感到不平!

发布时间:2023-06-24 16:54:43 发布人:hao168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等原因决定了军事斗争中南方人很少斗得过北方人,东部政权很少能斗得过西部政权。从历史来看,自南方北伐统一全国的胜利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朱元璋领导,一次由蒋介石领导,它们的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形等原因决定了军事斗争中南方人很少斗得过北方人,东部政权很少能斗得过西部政权。从历史来看,自南方北伐统一全国的胜利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朱元璋领导,一次由蒋介石领导,它们的胜利分别奠定了大明王朝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所以,要想取得北伐胜利,非得有很好的战略规划不可。

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跟东王杨秀清错误的战略规划有很大关系。杨秀清曾经是太平天国天才的战略规划师,太平天国兴起后,被官兵围攻,屡屡受挫,特别是蓑衣渡一战政治才能最杰出的南王冯云山死后,不少人士气低落,想退回广西老家(“官兵追剿,屡屡穷蹙,秀全及群贼皆有散志”)。这时杨秀清提出了“道州决策”,要太平军舍弃两广,北上长江,东征南京,掠夺东南财富荟萃之地。杨秀清慷慨激昂地说:“如今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

道州决策是杨秀清对太平天国最重大的战略贡献,它为太平天国指明了发展方向,避免了回广西之后被敌人包围剿灭的命运,这是太平天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走向兴盛的关键。之后,在杨秀清的鼓舞感召下(”独秀清坚忍,多施诡计,笼络群丑,败而复炽”),太平天国众人齐心协力,视死如归,终于夺取南京,占据了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繁华的一块地盘。但是,之后的杨秀清,战略眼光就开始低落了。他不仅决定在南京定都,而且决定兵分三路,一路北伐,一路西征,一路开辟南京外围。这个战略看起来宏伟远大,却四面出击,缺乏重点,最终让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失去了问鼎天下的机缘。

其实,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还有更好的战略,那是一路屡立战功的,时任升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提出来的,可惜未被杨秀清采纳。罗大纲的北伐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罗大纲认为如果要北伐,必先平定河南,黄河以南收复之后,再大军渡河,会攻北京。(“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当时,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杨秀清急于图河北,取燕京。罗大纲激切地指出了这样做的巨大危害,他说:“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历史学家孟森说:“罗大纲以悬军深入为不然,且谓秀全不应安居金陵,委诸军犯难而不顾。则林、李之全军皆覆,即秀全辈之无志于中原,事载《清史稿》为详。”但是,杨秀清却急于派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等间道疾趋燕都,先东下破镇江、扬州,为北上之路。不仅如此,洪秀全还昏庸地将北伐战略定为“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这就置军队于无后方作战的巨大危险之中,犯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错误,虽然骁勇善战的北伐军一度逼近天津卫,所谓“杀到天津卫,天子吓得不敢睡;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之称。但最终缺乏后勤,不适应北方严寒等原因,北伐军成了强弩之末,并最终全部牺牲。果不出所料,北伐军惨败于天津,太平军最终被消灭。罗大纲的话,都不幸而言中了。

2.先南后北,三路北伐。

罗大纲认为,如果不全师北伐,就要先做好后方根据地建设。等南方九省全部平定之后,没有内忧,再出师北伐,以避免两线作战及后勤压力。在北伐路线上,罗大纲认为,北伐应该分三路出动:一路从湖南湖北出发北伐;一路从陕西汉中出发北伐;一路从徐州出发,攻山东,再取山西。之后,合三路大军之力会攻燕京。(“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徐州、扬州)席卷山左(山东),再出山右(山西),会猎燕都”。)

3.定都天京,必须建好水师。

罗大纲反对定都天京,他清醒而痛心地指出:“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噍类矣!”不过,他也指出,如果非要定都天京,必须高度重视水师建设。罗大纲还提出,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舰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可惜这些具有战略观点的正确建议未能为专权的杨秀清所接受。罗大纲说:“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师,然后可战可守。若待粤之拖罟咸集长江,则运道梗矣。今宜先备木筏,堵截江面,以待战舰之成,犹可及也。’”(《史稿·洪秀全传》)

对此,历史学家孟森说:“东南必用水师,其识与郭嵩焘、江忠源同,而国藩能用之。大纲谓广东拖罟船来,犹以拖罟船为可惧。其实拖罟之来,亦无甚效。湘军乃取法战船而自造自练,以湖南固水陆皆备,材木亦丰富之土地。定都可在金陵,但未宜高拱不出。后来之败,俱如大纲言。故湘军既成师,北伐又已绝迹,金陵城下终未能摆脱留攻之清军大营。湘之人才,利用清廷二百年之威令,胜负之数颇可料矣。”太平军一直没练出一支作战能力过硬的水军,这是他后期败于湘军之手的重要原因:“唯水军为虚名,恃据掠民船,结成巨帮,便运输而壮声势。其船不能作战,确系事实。湘军水陆均练。水师一出,太平军船舰遇即被焚。后江湖之险,唯湘军利用之,此为太平军最露短之一事。初都金陵,罗大纲言之而杨秀清不用,以此驰逐于东南水乡,胜败之数亦定于是。”

结合以上看法,罗大纲的北伐战略,见解卓绝,其战略眼光真是高出了当时太平天国主政掌军的东王杨秀清一大截。可惜罗大纲却意见没被采纳,本人虽然屡立战功,一直未被重用,死后很久才被追封为“奋王”。后来曾国藩曾经追问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罗大纲为何未被封王,李秀成说“此事甚乱,无可说处”,意思是说自己说不清楚。其实这根罗大纲出身天地会,不是拜上帝教元老有很大关系。到后世,蒋介石占领南京后,联合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进行的北伐战略正俨然是罗大纲战略的翻版。可惜杨秀清被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冲错了头脑,过于高估了自己,轻视了对手,没考虑到自身实力和企图之间的不对称,结果西征胜得艰难,北伐孤军壮烈失败,最关键的外围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南京外围防线没有开辟成功,这是天国战略上的最大失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