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建设,时隔20多年,他们的待遇怎样?

发布时间:2023-03-15 13:07:41 发布人:hao168

1949年,新中国初立。彼时的我国,刚刚从战火连天中走出来,百废待兴。尤其是周边帝国主义势力环伺,我国处境非常危险,军事实力急待加强。但是时至如今,我国已经发展起来,可以在谈判桌上自信地对某世界强国放

1949年,新中国初立。彼时的我国,刚刚从战火连天中走出来,百废待兴。尤其是周边帝国主义势力环伺,我国处境非常危险,军事实力急待加强。

但是时至如今,我国已经发展起来,可以在谈判桌上自信地对某世界强国放出“没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的豪言。

这份霸气的背后,正是一件件军事上的“大国重器”给我们的底气。而它们的来源,虽然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中华人民的艰苦奋斗,但也有着国外人才的助力。

根据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大使李谦如所言,仅2006年我国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赴华就高达150余批次,可见这项工程卓有成效。

在这项工程中,前后共有两百余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建设。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建设?究竟为我国军事领域的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到了现在他们又过的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历史,一探事情的真相。

经济陷入困境

根据1991年末的数据统计,1991年里乌克兰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比较明显的有外贸下降42.2%,煤产量下降18%,铁和拖拉机产量下降15%,电力下降7%,住房建筑面积下降9%。

此外,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产品及肉食类产品产量也大幅下滑:谷物产量下降24%,甜菜产量下降18%,马铃薯产量下降13%,肉类产量下降6%,牛奶产量下降7%。

这些数据背后透露的真相就是,乌克兰居民的生活水平下跌严重。1991年与1985年相比,乌克兰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1%。乌克兰的经济也一度陷入困境。

求援失败,人才大量外流

陷入困境后的乌克兰,也一直在寻求各种解困途径。

20世纪末,陷入困境的乌克兰政府设法同西欧建立直接联系,试图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无论在外交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乌克兰都感到经验不足。

西欧国家也乐得看到昔日的对手落得如此境地,不愿伸出援手。就这样,求援无果最终成为了压倒乌克兰的最后一根稻草,乌克兰无力再负担从前苏联继承的诸多军事“宝藏”,最后通通流落他国。

苏联刚刚解体时的乌克兰,军事实力十分可观。

据西方军事观察家估计,乌克兰继承了前苏联将近30%的国防实力——乌克兰境内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与国防工业有关,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动力业及高技术部门,负责生产火箭装置、宇航装置、军用舰船、飞机和导弹等军工产品。这些产品中,甚至有些蕴含着着连美国都垂涎不已的军工技术。

只是乌克兰独立后仅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生活水平就呈“断崖”式下滑,。截至1994年,乌克兰GDP比起苏联解体之初下降快24%,近乎“雪崩”。

由于经济发展困境带来的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保障,加之乌克兰军转民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以及已转产的军工企业的效益很差,乌克兰的处境可以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来形容了。

那时候,乌克兰国内动荡不安,人们对政府的归属感也并不强,许许多多工厂没有在经济危机下挺过来,纷纷倒闭。连带着的,就是军工领域的许多专家、教授下岗,收入一下降到了谷底。甚至,乌克兰众多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不得不另谋出路。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乌克兰的军工企业科技人员不满足当前的生活水平,许多宝贵的人才和技术纷纷外流。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乌克兰,以优厚条件瓜分这笔宝贵的“前苏联遗产”。

各方争抢,我国独占鳌头

随着乌克兰军事人才的外流,全球掀起了一阵人才争夺的热潮。众所周知,苏联的军事实力能与美国媲美,甚至在很多方面略胜一筹。因此,继承苏联军事技术的乌克兰专家无疑是一块“香饽饽”,各国争抢之。

在争夺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大战中,“财大气粗”的美国下手最狠。1992年初,美国政府以“防止敏感技术人才的外泄”为借口,参与到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暗中由美国国务院资助的乌克兰人民联盟、乌克兰-美国老兵委员会以及美乌企业基金会等组织如潮水般涌入乌克兰各个角落,以优渥条件挖掘乌克兰军事人才。

此外,俄罗斯、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科研机构也不甘落后,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乌克兰挖墙脚,招揽人才以增强国家实力。

我国也不例外,而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我国成为了乌克兰人才归属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整整200余名专家来华建设(与此对比的是俄罗斯,仅仅招揽到70余人)。

不少人会疑惑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那时候的我国,和美国比起经济实力来可谓有着天壤之别,能开出来的条件也远远比不上美国。那我国是靠什么赢得200多名乌克兰专家的青睐呢?

一方面,是我国的诚恳态度。在那段难得的时期,我国主动出击,尽力为国外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优待。

海军专家李杰如是说道:“(我们)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非常诚恳地了解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

之后,我国所做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有大批的乌克兰工程师与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乌克兰的前身是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这些来自前苏联的乌克兰专家自然也深受社会主义的熏陶,体内扎根着红色基因。

事实也确如此,来华专家大多是毛泽东、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对生活要求不高。

这些专家离开乌克兰大都是因为对乌克兰的认同感不强,他们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可以说是掏心掏肺。

来华“送宝”,综合实力大涨

这200余名乌克兰专家经验丰富,他们的到来对当时的我国来说,算得上是“来华送宝”,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我国国防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援助无疑是有着“乌克兰三舰客”美称的“雪龙”号破冰船、“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和“辽宁”号航空母舰。这些都是前苏联的顶级军事设备,让我国海军实力有着质的飞跃。

首先,是“雪龙”号。这是经过乌克兰专家牵线后,我国于1993年以1750万美元低价从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购得的一艘破冰船。经过专家们改造,它成为了功能齐全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也是我国首艘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对我国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是“青海湖”号补给舰,由赫尔松造船厂建造而成。这艘船原计划交付给苏联海军,却在苏联解体后因没有资金而被搁置。

中国于1993年购买该舰,并于当年带回大连造船厂接受续建。该船在1996年交付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是中国第一艘也是2018年前装备最大的综合补给舰。

最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辽宁”号。这艘大型航空母舰原名“瓦良格”号,我国费尽周折突破西方的阻挠,将它从乌克兰运到大连。来华的二百余名乌克兰专家不仅帮助我国迅速熟悉这艘航空母舰,掌握其先进技术,而且耗时多年协助我国军方对其进行续建和改造,最终使它成为了我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在费尽周折将它拖到大连后,中国军方又耗时多年对其进行续建和改造,最终使它成为了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不得不说,这批乌克兰专家的到来就是雪中送炭,对于当时我国尚不发达的军事科技注入新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带来的前苏联的技术让我国的2000多种军工科技得到革新,至少节省了10年的发展时间。

投桃报李,晚年待遇优厚

礼尚往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国有一句古话,“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些乌克兰专家早年为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20余年后的今天,我国又是怎么对待他们呢?如今的他们过的又是怎么样的生活呢?

一方面,我国对这些真心帮助中国的专家致以国家层面的谢意。比如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同时各省也相继设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谊奖。

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阿诺·阿夫恰茹克就相继获得过国家级友谊奖。

另一方面,我国很注重这些乌克兰专家的生活待遇。在他们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国就斥巨资为他们在西安打造了一座乌克兰小镇。因为西安气候与乌克兰相似,同时小镇的建设风格也仿照乌克兰的,专家们在此能充分感受到家的感觉。

时至今日,这批援助我国的乌克兰专家大部分都已经年事已高,而且也不再坚守一线,退到幕后安享晚年。身为礼仪之邦,我国并没有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而是凭着自身已经发展起来,更加积极地处理好这些专家的养老问题。

根据我国政策,这些专家可以免费享受国家为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而且不止本人,连同他们的亲属和儿女也享受着各种优待。而对于一些希望叶落归根的乌克兰专家,我国也是开绿色通道让他们回国安度晚年,各项福利补贴也是一分不少地送到他们的手里。

结语

近期,俄乌局势搅动了世界风云,引发热议。网上甚至流传:美国会与俄罗斯战斗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不难看出,在这次冲突中,乌克兰成为了大国博弈之间的“牺牲品”。

到目前为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表示不打算直接武力干预俄乌冲突,只是更多地站在道德高点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

美国隔岸观火的“小算盘”打得一清二楚——即利用乌克兰消耗俄罗斯,自己渔翁得利。

这不由得让人唏嘘:当年的乌克兰选择与中国合作,乌克兰专家选择来华建设,时隔二十多年,如今的他们依旧享受着我国的优渥待遇;而现在的乌克兰总统选择了背信弃义的美国,结果乌克兰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与昔日的兄弟俄罗斯打的不可开交。正应了我国的那句古语,“心不善,不可处;品不正,不可交”。

参考文献

[1]田聿.多国争抢乌克兰军工专家[J].东西南北,2017(24):76-77.

[2]环球网.2014年3月12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3]王志远.乌克兰经济:从“辗转腾挪”到“内忧外患”[J].欧亚经济,2015(02):40-51+127.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